全部藏品

探索44個藏品
周茂叔愛蓮圖
周茂叔愛蓮圖
九州國立博物館
日本繪畫界最大流派狩野派開山鼻祖正信(1434~1530)所創作的唯一的一個國寶,是一幅代表著室町時代東山文化的優秀水墨畫作品。 在柳枝搖曳風景清新的水邊,漂浮在蓮花之間小船上的一位高士,一般認為他就是著有《愛蓮說》,無比喜歡蓮花的中國北宋時代儒學家周茂叔(周敦頤,1017~73)。
淺藍色底窗繪垂櫻花紋紅型染衣裳
淺藍色底窗繪垂櫻花紋紅型染衣裳
九州國立博物館
紅型染是使用紙型和筒繪糊染出花紋圖案,再在其上面用顏料和染料施以染色,是從琉球時代開始延續下來的一種沖繩染技法。從冊封使李鼎元所寫的《使琉球記》(1800年)中可以看到與現在的紅型染技法相一致的記述,由此可以認為該技法在18世紀中葉前後就已經固定下來了。
蘆屋楓流水雞圖真形釜
蘆屋楓流水雞圖真形釜
九州國立博物館
大釜的繰口較高,帶獅子頭環耳。與兩只動感十足的雞一起表現的流水和在沙洲上飄蕩的楓葉,不禁會令人想起百人一首和歌「ちはやぶる 神代も聞かず 竜田川 からくれなゐに 水くくるとは」, 本品的愛稱是「龍田川」,以紅葉名勝聞名。
太刀〈鍛造者 來國光〉
太刀〈鍛造者 來國光〉
九州國立博物館
山城國是與備前國、相模國等齊名的日本刀盛產地之一,因湧現出眾多名工巧匠而聞名。其作品風格是,刀身端正優美,使用小板目中被稱為梨子地肌的生鐵,並以小沸出來的直刃為基調。在這些能工巧匠中,來派是一個從鐮倉時代中期活躍到南北朝時代的流派,其刀工集體世世代代只用一個「來」字為姓。
帝鑒圖
帝鑒圖
九州國立博物館
本作品是以收在《帝鑒圖說》裡的關於中國歷代皇帝逸話為題材創作而成的。《帝鑒圖說》是一本彙集了有關中國皇帝逸事並帶插圖的書,是大學士張居正(1525~82)為了給年幼即位的明代萬曆帝(1563~1620)講解帝王學,於萬曆元年(1573)發行的。
條紋蓼藍布切伏淡綠色線刺繡厚司織
條紋蓼藍布切伏淡綠色線刺繡厚司織
九州國立博物館
阿伊努族是指以北海道為中心,廣泛地居住在日本東北北部、樺太(薩哈林)、千島群島的人們,他們擁有自己固有的語言和文化。厚司織是阿伊努族自己把榆樹樹皮的內皮製成的纖維用無腿織布機織成布後縫製出來的上衣,與圍裙和綁腿配在一起穿。
後赤壁賦堆朱盤
後赤壁賦堆朱盤
九州國立博物館
以北宋時代的文人蘇軾(1036~1101)所詠作的《後赤壁賦》為主題製成的大木盤。《赤壁賦》記錄的是因爭奪政權而被驅逐出都城,流放到黃州的蘇軾在長江中游的赤壁遊玩時的景象,由前後二篇組成。《後赤壁賦》詠唱的是蘇軾與朋友二個人一起攜帶酒菜,在冬天的月夜下遊覽赤壁的景象。
麻布山水圖
麻布山水圖
九州國立博物館
以單一的墨色在麻布上描繪舒緩的山水風景。乍看上去只是一幅十分簡樸的繪畫,但實際上在廣闊的水面上小巧細膩地表現著一些人物、動植物和岩石等。畫上除了有坐在水牛背上行走著的人和戴著笠用四手網打魚的人以外,還有停泊在岸邊的小船和小鳥等,畫面上分佈著各種主題的內容。
帶銅制瓔珞的佛經筒
帶銅制瓔珞的佛經筒
九州國立博物館
佛教中的「末法思想」說,釋迦牟尼圓寂之後,佛教教義衰廢導致了亂世的出現。在認為是該「末法」來到的平安時代,在日本流行將經典埋於地中,以便將佛教教義留給未來的「埋經」現象。埋經時,抄寫經典,做成叫做經卷的卷軸,並收到耐久性好的容器裡。人們把對未來的感情寄託在收藏於容器裡的經卷上,然後將其埋入地中。
德川家康交趾渡海朱印狀
德川家康交趾渡海朱印狀
九州國立博物館
慶長六年(1601),德川家康將外交檔送到安南國,要求不許未攜帶蓋有家康紅色官印的出國准許證的船舶進港。而另一方面,交付了紅色官印書的船舶,在出國處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這就是江戶幕府紅色官印船制度的開端,以後,其適用範圍擴大到了東南亞各國。
佛陀涅槃圖
佛陀涅槃圖
九州國立博物館
描繪印度拘屍那羅釋迦牟尼的圓寂,即涅槃的情景。在被娑羅雙樹包圍著的寶臺上釋迦牟尼側身而臥,沉浸在悲歎中的菩薩和比丘、眾多的俗人到會群眾和動物們圍繞在其四周。跋提河流向寶台後方,畫面上方描繪的是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從忉利天匆忙趕來,一輪圓月懸掛在空中的景象。
馮子振墨蹟 與放牛光林語
馮子振墨蹟 與放牛光林語
九州國立博物館
得到該書法的放牛光林(1289~1373)是從鐮倉時代到南北朝時代的臨濟僧。築前國出生。文保二年(1318)乘坐商船渡航至中國元朝,參曆出色的禪師門下,于正中元年(1324)回國。回國後,在建長寺、建仁寺、天龍寺、南禪寺等寺院做住持,為振興日本的禪宗作出了貢獻。
獸帶鏡
獸帶鏡
九州國立博物館
該鏡子據傳是明治二十三年(1890)從滋賀縣野洲市三上山的山腳出土的。鏡子的內區繞著一圈帶狀圖樣的帶子,因在那裡接連刻著獸紋,故被稱作獸帶鏡。這是一面同型鏡子,兩面是以同一面鏡子為基礎做成的。值得關注的是和大韓民國公州市武甯王陵出土的鏡子同型這一點。
菊蒔繪手箱
菊蒔繪手箱
九州國立博物館
菊花自古以來就被認為具有長生不老的藥效,傳說重陽節(9月9日)的時候,在野外喝菊花酒可以消除災難。在漆藝品中,菊花作為表示長壽和延年益壽的吉祥圖案深受人們的喜愛,以「菊籬」和「菊慈童」等故事和文學作品為題材創作的圖案也很多。 這件收納箱為長方形,圓角合蓋構造。
束帶天神像
束帶天神像
九州國立博物館
描繪天神菅原道真(845~903) 端坐在雙層榻榻米貴人坐墊上的圖畫。從所穿著的被視為貴族盛裝的束帶上看,屬於俗稱為束帶天神類型。天神身披黑袍、頭上戴冠,其帽纓披散在背後,雙手執笏,佩戴長刀,儀容十分端正。此天神表情溫和,好像面帶著微笑似的,在多為憤怒表情的束帶天神像中實為新奇。
大燈國師墨蹟 上堂語((秋風)墨蹟)
大燈國師墨蹟 上堂語((秋風)墨蹟)
九州國立博物館
宗峰妙超(1282~1337)是從鐮倉到南北朝時代的臨濟宗高僧。他師從於中國南宋時代虛堂智愚門下修行過的日本僧人南浦紹明,其悟性得到了認可而繼承了其法。花園天皇和後醍醐天皇歸依,分別被贈以國師號。大燈國師的尊稱由花園天皇所賜予的國師號「興禪大燈國師」而來。在洛北創建了大德寺。
白衣觀音圖
白衣觀音圖
九州國立博物館
在作為水墨畫的主題而廣為人們所喜愛的白衣觀音圖中,即使在日本也是一部年代最久,且表現出色的重要作品。 端坐在岩石上的觀音身著白衣,左手放在垂著的左腿膝蓋上,從彎曲著的右膝後面露出右手,擺出的姿勢顯得十分放鬆。龍王迎風湧出的樣子是通過鬍鬚舒展的線描表現出來的。
銅鐘
銅鐘
九州國立博物館
本鐘原為日向國飫肥藩藩主伊東家傳下來的高麗時代的銅鐘。據悉嘉永六年(1848),第十三代藩主伊東祐相(1812~74)在瞭望樓的下層東牆下發現了這口鐘。 自古以來,在佛教興盛的朝鮮半島也和日本一樣十分盛行造鐘。
孤峰覺明墨蹟 與保樹女居士的法語
孤峰覺明墨蹟 與保樹女居士的法語
九州國立博物館
孤峰覺明(1271~1361),是從鐮倉到南北朝時代的禪僧。起初作為天臺僧在進行修煉,學習了天臺宗的基礎經典《摩訶止觀》。此後,當得知存在著禪這樣一個不以特定的經典和解釋為依據的宗派以後,便開始從師于曾在中國修煉過的無本覺心(1207~98),改走禪宗之路。
袈裟束衣袖帶子紋銅鐸
袈裟束衣袖帶子紋銅鐸
九州國立博物館
銅鐸是帶有彌生文化特徵的日本特有的青銅器。作為僅有二十釐米左右大小的「鐘」而誕生的銅鐸,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逐漸地發生變化,最終階段超過了一米,最大的甚至達到了一百三十五釐米。其分佈以近畿地區為中心,東及長野縣,西至佐賀縣,迄今為止包括文獻資料在內的話,共發現了六百個左右的銅鐸。
埴輪 馬
埴輪 馬
九州國立博物館
埴輪是日本古墳頂部或周圍排列的器物。這是馬形埴輪。可以看出有部分修復,但為完形,表面的遺存狀況也良好。馬的頭部、背部、胸部、臀部安裝著馬具,表現了標準的古墳時代的裝飾馬。將馬口隔開的左右兩邊,粘著粘土,表現著用鉚釘裝飾著的f字形鏡板馬轡,其形狀類似梯形,與以往的範例不同。
布袋圖
布袋圖
九州國立博物館
這個露出整個大肚皮豪放大笑的人物就是中國唐朝時代的僧侶——布袋。他作為一位從未來下凡到現世人間的救世主彌勒佛的化身而受到了人們的敬仰。布袋那一頭蓬亂的頭髮和鬍鬚、黑眼圈、眼及口周圍的皺紋等一些細小的線條,通過多次反復精心而清淡的描繪,柔和地將其表現了出來。
安南國副都堂福義侯阮書
安南國副都堂福義侯阮書
九州國立博物館
在往返于日本和安南(越南)之間的外交檔中現存最早之物。年紀「光興十四年」是安南國的年號,相當於西曆一五九一年。發信人是阮氏,在末尾按有花押的木印。收信人是「日本國○國王座下」(○處是缺字)。使用的是在東亞通用的「書」(信)這一文書格式,在花押上方按有表示那個「書」字的木印。 正文大意如下。
針聞書
針聞書
九州國立博物館
針灸治療,是古代從中國傳到日本來的醫術。在日本,到中世紀為止一直都是基於中國傳入的醫術來對疾病進行治療的,針灸也是其中之一。《針聞書》是一部介紹利用針灸進行治療的書籍,它是基於病是由寄生在內臟的各種各樣的「蟲」引起的這一想法而來的,成為了江戶時代這種醫學書籍的始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