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1個藏品
呂炳川 調查港口阿美族豐年祭的情景
呂炳川 調查港口阿美族豐年祭的情景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呂炳川實地調查的地點超過一百三十個村,這是他調查港口阿美族豐年祭的情景。
阿美族歌謠
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案為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錄製之阿美族歌謠,內容包括(A面)《老人除草歌》、《年輕人除草歌》、《豐年祭招呼歌》、《求愛歌》、《嬉遊歌》等,以及(B面)《豐年歌》、《春海歌》、《除草歌》、《豐年祭解散歌》、《捕魚歌》等曲目。錄製地點為臺東縣豐里、三尼、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等。
大家一起來
大家一起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目前流傳在新社噶瑪蘭地區而在豐年祭當中所演唱的舞歌「大家一起來」(qasusurun pa ita ya),是由新社部落的潘金英女士,於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十五日在宜蘭五結鄉利澤簡促進會噶瑪蘭族演習營當中,為了讓學員能很快的瞭解噶瑪蘭語,因此將一首阿美族豐年祭時所唱的民歌,把原來的阿美語歌詞,改編成
祖先的部落-尋根
祖先的部落-尋根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尋根(damu na baqi)的曲調,原是一首流傳於光復太巴塱地區,歌詞完全無意義的母音來唱的阿美族民歌(naluwanaiya naiyahohaiyan),後來在民國75年,花蓮的新社噶瑪蘭人第一次回原居地(宜蘭)參加「噶瑪蘭人尋根」活動時,偕萬來就以這首新社噶瑪蘭族人都能朗朗上口的阿美族
新社村
新社村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新社村(damu na patRungan),曲調原來是花蓮光復太巴塱阿美族人的民歌「太巴塱這地方」(Niialon no Taibalon),原歌詞也是在歌頌阿美族人居住的太巴塱地區,後來就由新社的噶瑪蘭人潘金英及林阿美,再加以改成噶瑪蘭語,而變更成新社村(damu na patRungan)
咱們來跳舞
咱們來跳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是在民國83年8月8日新社部落舉行豐年祭時,由潘金榮將記憶中過去阿美傳統民歌的曲調,予以重新改編歌詞,賦予這首民歌新的生命力。此後,在每一年新社部落舉行的豐年祭當中,都會以這首歌來跳舞。
龍舟比賽歌
龍舟比賽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划船比賽歌,是1995年6月花蓮新社噶瑪蘭的青少年,參加宜蘭縣主辦在冬山河清水公園的划龍舟比賽,為了鼓勵噶瑪蘭青少年族人共襄盛舉,與期勉族人對自己文化的認同,而由長期為噶瑪蘭文化與語言盡心盡力的偕萬來先生,將一首原屬阿美族聖詩讚美歌的曲調,重新填入以噶瑪蘭發音的歌詞,而成了這首划船比賽歌。
回宜蘭
回宜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回宜蘭(tmanan sa giran),是花蓮新社噶瑪蘭人在民國75年第一次回原居地(宜蘭)時,每個人內心興奮之情難於形容,於是在78年第二次回故鄉(宜蘭)參加慶祝活動時,潘金榮就以平日族人常唱的一首阿美族民歌,將原來的阿美族語歌詞改成噶瑪蘭語。
咱們是噶瑪蘭人
咱們是噶瑪蘭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咱們是噶瑪蘭人(aita na kebaran)的曲調,原來是一首阿美族民歌,在民國78年新社噶瑪蘭人第二次到宜蘭參加返鄉尋根活動時,由於族人沒有一首代表噶瑪蘭的歌曲,於是潘金榮就以這首阿美族民歌曲調加以改編,並且填上噶瑪蘭語來演唱。往後,它就成了新社噶瑪蘭人返鄉活動中,不可不唱的一首歌曲。
摘厥貓菜(野菜)
摘厥貓菜(野菜)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捕魚
捕魚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祭神靈之歌
祭神靈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在儀式將近完成之際,為了答謝祖靈的幫忙,巫師再一次的呼叫老巫師的師承及祖靈的名號,再次的祭拜這些神靈,以示感恩之意。
不會遺忘
不會遺忘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一面跳舞一面演唱的娛靈祭歌。歌詞的內容是在請kebaran族的祖靈們放心,我們的族人,是絕對不會丟棄或改變這些祖先們所留下來的祭儀的。
讚美神靈
讚美神靈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當病人甦醒之後,就由老巫師帶領眾巫師一面跳舞,一面演唱這首muRbu tu tazusa,以感謝神靈的庇佑。同一段曲調,歌詞共反覆三次,有意義的歌詞只在每一段的前半句。
摘厥貓菜(野菜)
摘厥貓菜(野菜)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病癒
病癒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這首mai ti mtaRaw,是在病人甦醒之後演唱。當老巫師看見病人幾近痊癒之後,就領著眾巫師一起演唱這首祭歌。歌詞的內容相當簡潔,主要是一再地向神靈感謝,感謝神靈幫助病人痊癒了。
慶豐年
慶豐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這首慶豐年,不管是曲調或歌詞,都是Kavalan族人的傳統民歌。雖然歌詞當中只有春耕、夏獲、興奮、阿嬤的辛勞等四句,但整首歌謠卻涵蓋了慶祝豐年之意。歌曲的形式,也是以A-B-A的小三段歌謠體為架構,中間的B段,可以隨領唱者的意識來作即興變化,A段則是不變的部份。
搖籃歌
搖籃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慶功會歌
慶功會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也是在民國83年8月8日新社部落舉行豐年祭時,由潘金榮將記憶中過去噶瑪蘭傳統民歌的曲調,予以重新改編歌詞,給全體青少年及婦女來唱的舞歌。此後,在每一年新社部落舉行的豐年祭當中,這首歌就成了族人不可或缺的一首舞歌。
懷念故鄉
懷念故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懷念(kasianem),曲調原來就是宜蘭地區噶瑪蘭人的傳統民歌,但在1883至1888年間,時在蘭陽平原傳教的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將這首民歌曲調收錄到「聖詩集」當中,後來駱維道博士加以配上四部和聲,而成為台語聖詩的第63頁的聖歌「真主上帝造天地」。
打仗
打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作法
作法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取靈絲之歌
取靈絲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送神靈之歌
送神靈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儀式將畢,病人也病癒。老巫師於是帶領眾巫師們,把儀式之前所召請的眾神靈,再次迎送回到另一個世界。在這首祭歌當中,我們只聽見巫師們唱著內心對神靈的感激之情。這首送神之歌,在曲式上是一首標準的小而美的A-B-A「小三段體」,A段都是無意義的虛詞,B段則是實詞的部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