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51830個藏品
香條:台南慈惠堂瑤池金母聖駕
香條:台南慈惠堂瑤池金母聖駕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印本。台灣一般傳統各地方廟宇要出巡繞境或出門進香又叫刈香,均會在繞境經過的地點或要前往進香的廟宇,貼上一張長方形、黃色或紅色的紙,就是所謂的「香條」。
香條:台南大天后宮遶境平安
香條:台南大天后宮遶境平安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台灣一般傳統各地方廟宇要出巡繞境或出門進香又叫刈香,均會在繞境經過的地點或要前往進香的廟宇,貼上一張長方形、黃色或紅色的紙,就是所謂的「香條」。
五營頭:西營
五營頭:西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五營頭(首)」亦是依五營五色而設的小木偶頭像,一般都有頭無身(人首鎗身),講究者則著以布袋戲裝,通常一字排開,排列於五營旗的前方,亦有另置架插放者。
五營頭:南營
五營頭:南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五營頭(首)」亦是依五營五色而設的小木偶頭像,一般都有頭無身(人首鎗身),講究者則著以布袋戲裝,通常一字排開,排列於五營旗的前方,亦有另置架插放者。
香條:法華寺火德星君聖壽
香條:法華寺火德星君聖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印本。台灣一般傳統各地方廟宇要出巡繞境或出門進香又叫刈香,均會在繞境經過的地點或要前往進香的廟宇,貼上一張長方形、黃色或紅色的紙,就是所謂的「香條」。
熊鷹羽毛頭飾
熊鷹羽毛頭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熊鷹羽毛頭飾是由Taromak 居民從捕獲熊鷹的獵人親戚所獲贈之禮物、百合花人工花材,以及黃綠橘三色毛線製作而成。頭飾的製作是在聚落耆老林盈如女士和毛秋梅女士的指導,由目前就讀台東高中原住民技藝班的貴族親戚之後代林昇,親手製作完成。
香蕉絲製有袖上衣
香蕉絲製有袖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編織分布相當具區域性,從沖繩、台灣、菲律賓、印尼到太平洋諸島,而目前台灣僅存噶瑪蘭族仍保存此傳統技藝,因此相當重要,具特殊性與代表性。九年代隨著其族群正名運動,蕉絲織布變成其文化復振與創新經濟的主軸。族人就地取材,自香蕉樹的莖幹部份去肉皮,抽絲曬乾編製成布,再製成背袋和衣物。
男子披肩
男子披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卑南族以十字繡法裝飾在黑棉布上最為普遍,相當大部分為幾何圖形,最常見的是花草、菱形、三角以及四方紋等,而人形舞蹈紋則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顏色以紅、白、紫色為主。
無袖長上衣
無袖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長衣是賽夏族傳統長服中最基本的類型。早期的形式以無領、無袖為其特色,由未加任何剪裁的二片織布左右併合,直接縫製而成的方衣式長衣;無論男、女都穿著相同式樣。過去,賽夏族人日常工作時穿著麻布原色或素色的長衣;祭典時,則穿色彩鮮艷、紋樣華麗的長衣。
短上衣
短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無袖短上衣為祭典時加穿在長衣之上的禮衣,無領、無袖,與漢人背心的形式和穿法類似,因此也稱之為「背心」。樣式則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未加剪裁的方衣形式,一為小圓領剪裁,並在領口、袖口鑲邊;前者形式多見於早期。
排灣族雙管口笛
排灣族雙管口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排灣族雙管口笛(paringed)存在於北排灣的Raval系統村落。雙管口笛的吹奏者原居住於三地門鄉大社村、德文村、賽嘉村。這個系統雙管口笛和單管口笛都稱為paringed,可是吹奏者的最大目標都是雙管口笛,認為比較有韻味。雙管口笛的竹管比較細,一管有五個指孔,另一管無孔,吹口有木塞。
越南美金造型紙錢 Vietnamese Spirit Money designed in the U.S. Dollar
越南美金造型紙錢 Vietnamese Spirit Money designed in the U.S. Dollar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越南的紙錢,仿製美金式樣且具有不同幣值,購自越南,出展於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越南人認為越戰期間的大量死者,包括了南越人和美國人,且死者們不認識當前通行的「胡志明貨幣」,只認得當時的通用貨幣美金,因此在死者的社會中反而是美金最為通用。
金紙與補運錢 Gold Papers and Fortune-Replenishing Money
金紙與補運錢 Gold Papers and Fortune-Replenishing Money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台灣的金紙與補運錢,出展於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進錢補運儀式特別需要用到「運金」,以及吊掛有色高錢(代表五行的精氣神),神明也會依照信徒個人運氣、八字等指示燒化不同數量的金紙。一般信徒燒化紙錢是交換的概念,進獻紙錢換得神明給予好運氣,或與冤家鬼煞和解。
光緒二十六年兩廣總督頒布之《諭依照條約保護各國人民曉諭》 The 1900 "Announcement on the Protection of Foreigners " from the Governor of Guangdong and Guangxi.
光緒二十六年兩廣總督頒布之《諭依照條約保護各國人民曉諭》 The 1900 "Announcement on the Protection of Foreigners " from the Governor of Guangdong and Guangxi.
曾福全 Thomas Tsang
清光緒26年(西元1900年)庚子事變後,清廷公告各地方須禮遇保護來到中國的外國官民(例如傳教士、商人)。
新娘貝珠服飾 Shell Money Clothing for the Bride
新娘貝珠服飾 Shell Money Clothing for the Bride
郭佩宜 Pei-yi Guo
一套所羅門群島新娘貝珠服飾與設計草稿。在聘禮交換儀式中,新娘的父母為她準備全套貝珠服飾當嫁妝。紅色的貝珠特別貴重,代表了血,亦即生命力,因此結婚、見血的賠償時常以貝珠錢來代表「人」的生命。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tafuliae)Tafuliae, Shell Money in the Solomon Islands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tafuliae)Tafuliae, Shell Money in the Solomon Islands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tafuliae),為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透過郭佩宜副研究員協助,自所羅門群島購入、入藏。貝珠錢與國家貨幣並用,小串貝珠可用來交學費、教會獻金、買食物。大串貝珠用於聘禮、賠償、土地交易等重要場合。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與紙鈔 Shell Money and Banknotes in the Solomon Islands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與紙鈔 Shell Money and Banknotes in the Solomon Islands
郭佩宜 Pei-yi Guo
與國家貨幣所羅門元掛在一起的貝珠錢。許多傳統貨幣已經停止使用,但所羅門群島的 Langalanga 人至今仍持續製作貝珠錢。貝珠錢與國家貨幣可並行使用。
所羅門群島貝珠鑽孔器  Pump-Drill used on Shell Beads from the Solomon Islands
所羅門群島貝珠鑽孔器 Pump-Drill used on Shell Beads from the Solomon Islands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所羅門群島用於製作貝珠錢之傳統鑽孔器(futa),運用繞線旋轉原理產生動力,在貝珠中間鑽孔。為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透過郭佩宜副研究員協助,自所羅門群島購入、入藏。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bata wawa)Bata Wawa, Shell Money in the Solomon Islands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bata wawa)Bata Wawa, Shell Money in the Solomon Islands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bata wawa),為最華麗、價值最高之貝珠錢,使用最好的 romu(紅色)貝珠,中間為網狀編織;在婚禮中,主要致贈給新娘母親。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為「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自所羅門群島購入、入藏。
珠長衣
珠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 1.賽考列克:Lukus Kaha 2.澤奧利:Lukus Aha 此衣為男性之盛裝,南澳泰雅人有時將此貝珠衣做為男女結婚之聘禮。貝珠長衣是泰雅族的盛裝,主要是由苧麻與貝珠結合而成。由於使用大量的貝珠,因此重量相當重。如何製做貝珠長衣的技法,目前尚未完全解答。
喇叭小提琴
喇叭小提琴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50-60年代緬甸華人樂團所使用樂器,反映出1886~1948年緬甸受英國殖民音樂文化的影響。19世紀末錄音工業興起,當時絃樂器音量較小而不利於錄音,1901年Charles Stroh將喇叭小提琴引進英國,爾後在英國殖民時期傳入緬甸。
阿美族里漏部落成巫裙子
阿美族里漏部落成巫裙子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捐贈者姜勤珠女士為里漏部落人,善於製作傳統服飾,本館薦購里漏部落之男子成年禮、女子及巫師之新製服飾三套,亦為姜女士所製作。
舞蹈衣飾-公主
舞蹈衣飾-公主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批文物包括宮廷女子舞蹈 (minthamee aga)TP00384 與男女對舞(nhibathwa)的全套衣飾TP00385及TP00387,還有一把U Shwe Yoe逗趣丑角舞所需的勃生傘TP00386。
舞蹈衣飾-公主
舞蹈衣飾-公主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採集自當時緬甸歸僑協會文藝組組長陳翠芳自宅,為該會成員於2000年中和潑水節慶典表演中使用。衣飾的錦緞華麗、繡工細緻、配件齊全,為仰光當地師傅特別接受訂製而成,最後再由緬甸歸僑協會成員攜回台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