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95個藏品
張茜西
張茜西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張茜西,1928年出生於中國四川。11歲即開始登台演出話劇,是抗戰時期後方著名的娃娃劇團的成員之一,首齣舞台劇為「江南之春」。1949年與先生藍天虹隨張英導演率領的《阿里山風雲》電影外景隊來台,因為在該片中演出山地少女,並主唱「高山青」等歌曲而聞名。
丁善璽
丁善璽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丁善璽,1936年出生於山東青島,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編導科第二屆畢業後擔任中央電影公司的副導演。1963年進入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及副導演,丁善璽在邵氏工作的兩年間,其劇本作品被邵氏公司採用了包括《大醉俠》在內的八部。從1968年的首部導演作品《虎父虎子》後,就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
龔弘
龔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龔弘,1915年12月出生於中國江蘇。1931年進入上海中學就讀,並且於193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畢業之後他很快的與結識十年的周家熙小姐結婚,並且任職於國民黨營「中國文化服務社」。
傅斯年
傅斯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傅斯年(1896-1950),山東聊城人,幼年喪父,由祖父及母親撫育成人。在北京大學念書時期,為五四運動的學生領導之一。1920年負笈歐洲,在倫敦大學三年半後,轉赴柏林大學。在他遊學六年半的時間中,大部份時間都在研讀實驗心理學,在柏林大學的後期才開始研究比較語言學,並學習東方語言。
郭寶鈞
郭寶鈞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郭寶鈞(1893-1971)字子衡,生於河南南陽,自幼生活簡樸,勤奮求學。1922年郭寶鈞從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卒業後,返回故鄉,邀約友人創辦了南陽中學。數年後,他被調至開封河南省政府教育廳任職。
劉燿
劉燿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燿(1906-1983),字照林,又字虛谷,生於河南省滑縣牛屯村,離開史語所後改名為尹達。1928年由河南中州大學預科(河南大學前身)升入該校本科,由哲學系轉入國文系。該年冬天董作賓先生來校演講關於安陽殷墟發掘甲骨的出土情形,頗覺新奇。
潘愨
潘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潘愨(1906-1969),字實君,生於河北固安,祖籍浙江紹興。是一位很有才氣的人,書寫、篆刻都很精通。1930年,史語所招考校對《明實錄》人員,潘愨因字體秀麗且書寫迅速而被錄取,於是在第一組工作(歷史學組),1932年因周英學離職便被調至第三組。
梁思永
梁思永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梁思永(1904-1954)原藉廣東省新會縣,梁啟超次子。幼年曾在日本念小學,回國後進入清華學校留美班,隨後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學及人類學,並於1930年獲得哈佛大學考古學碩士學位。
高去尋
高去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高去尋(1909-1991)字曉梅,河北安新人。河北省保定第六中學畢業後,任教小學一年,考取北京大學預科,成績優異,升為史學系正科生。特別愛好銅器、金文,故其畢業論文以山西之青銅器為材料,撰寫出《李峪出土銅器及相關之問題》 一文,文中指出西方認為李峪出土銅器為秦器之謬誤。
李景聃
李景聃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景聃(1899-1946),字純一,綽號阿胖,安徽舒城人,為家中的長子。考入清華學校高等科,但因為家務需人,因此沒有赴美深造,後來考入南開大學,於1923年畢業。李景聃曾經修過李濟先生的課,深受李濟的器重。
胡厚宣
胡厚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胡厚宣(1911-1995),河北望都人。原名胡福林,後因覺得與軍閥同名,不願再用,便改名為厚宣。六歲入保定第二模範小學,小學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保定培德中學。1928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順利升入史學系。
周英學
周英學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河南溫縣人,北京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專攻繪圖。殷墟第三次發掘因出土遺物較多,史語所決定公開招考測量及繪圖人員,周英學在此機緣下進入發掘團隊。但由於殷墟第四次發掘準備擴大發掘規模,田野需要大量人力,工作站亦須有人看管,並專責編號的工作,於是發掘團讓周英學隨同到安陽,在工作站負責登記及編號的室內工作。
祁延霈
祁延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祁延霈(1908-1939),字沛蒼,後改名為祁天民,山東青州人。1928年於山東省濟南一中畢業,考入北平師範大學地理系,隔年考上清華地理地質專業。1933年畢業後便進入中央研究院,從事考古工作。
尹煥章
尹煥章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尹煥章(1909~1969),生於河南南陽,1924年於南陽省立五中念書,1928年進入河南大學預科,一年後,經由董作賓先生介紹到了北平,在中研院史語所史學組工作。這段期間,他在徐中舒先生的指導下參與明清內閣大庫檔案的整理工作,同時在北京大學旁聽明清史的課程。
石璋如
石璋如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石璋如(1902-2004),生於河南偃師,世務農。八歲入私塾,後來私塾改辦學堂,就讀偃師小學、洛陽中學後,因家道中落加上華北內亂等因素,輟學從軍與就業數年,直至1928年才進入中州大學(後來的河南大學)就讀歷史系。
王湘
王湘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王湘(1912-?) ,河南南陽人,為董作賓先生的表弟。民國初年生,雖僅有小學畢業,但聰明上進,在未進入發掘團之前,曾在紡紗工廠當過徒弟,因此社會經驗豐富。 他是唯一參加殷墟發掘次數最多的人,也是調查遺址最多的一位。
李光宇
李光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光宇(1904-1991)字啟生,湖北鍾祥人,自幼家境貧困,也因此在湖南岳陽湖濱大學二年級輟學,未竟學業。 曾任鍾祥縣小學教員、教育局巡迴圖書館員以及天津國道局辦事員。
林鴻鐘
林鴻鐘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林鴻鐘1934年出生於彰化和美,父親任職營造廠,母親於他六歲時因難產過世,兄弟姐妹共四人,排行第三。小學一年級時舉家遷到台中市,接受日本教育至1945年台灣光復。
廖慶松
廖慶松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37年7月23日生,台中市人。23歲時,開始經營照相館。25歲左右,經張昭宏介紹,進電影圈擔任宣傳的外務工作,跟著電影到各地上映宣傳。跟隨新竹的電影攝影師林春生,進入晃東影業社擔任劇照、燈光等電影相關工作。
董作賓
董作賓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董作賓(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彥堂,號平廬,河南南陽人。 1923至1924年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研究生;1925至1927年先後在福建協和大學、河南中州大學及廣州中山大學擔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
施靈光 Paul Schüle
施靈光 Paul Schüle
張德來
北婆羅洲移民計畫後期的主要推手A key proponent of the Migration Schema in North Borneo.
1908年楊肇嘉赴日前照片
1908年楊肇嘉赴日前照片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1908 年楊肇嘉赴日前照片。
楊肇嘉全家福
楊肇嘉全家福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楊肇嘉全家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