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賓

董作賓

典藏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董作賓(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彥堂,號平廬,河南南陽人。 1923至1924年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研究生;1925至1927年先後在福建協和大學、河南中州大學及廣州中山大學擔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在加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前,他時而經商,時而教書,時而辦報,時而求學,可謂是傳統舊社會大環境下,一位奮發自修的學人。

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後,他先後擔任通信員、編輯員、研究員及代理所長等職,並在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7至1948年,他應美國芝加哥大學之聘,擔任中國考古學客座教授;1949年後擔任國立臺灣大學教授;1956年任香港大學、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和珠海書院研究員及教授。1958年返臺後,續任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教授,並應聘擔任中研院史語所增設的甲骨文研究室主任一職。

中研院史語所成立後,董作賓主持了安陽殷墟的考古試掘工作,這是中國全面以科學方法發掘遺址的開始。而後,董作賓不是主持,就是視察殷墟的發掘工作,並改良創新了若干考古技術方法,為殷墟的持續發掘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此外,他也參加了山東城子崖、滕縣安上村與曹王墓的發掘,這些工作對早期的中國考古學而言極為重要且具開創性。

除了考古學外,董作賓對中國甲骨文的研究亦有卓越貢獻,學界將他與羅振玉(雪堂)、王國維(觀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稱「甲骨四堂」。他對甲骨學與殷商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包含:大龜四版與貞人的發現;十個斷代標準的提出;殷曆的建構,並著有《殷曆譜》;甲骨文字的考釋與解讀;殷代地理的推測及制度的研究等。

1963年卒於臺北巿,享壽六十九歲。葬於南港中央研究院高山之陽,與胡適之先生墓為鄰。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董作賓
典藏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描述

董作賓(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彥堂,號平廬,河南南陽人。 1923至1924年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研究生;1925至1927年先後在福建協和大學、河南中州大學及廣州中山大學擔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在加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前,他時而經商,時而教書,時而辦報,時而求學,可謂是傳統舊社會大環境下,一位奮發自修的學人。

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後,他先後擔任通信員、編輯員、研究員及代理所長等職,並在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7至1948年,他應美國芝加哥大學之聘,擔任中國考古學客座教授;1949年後擔任國立臺灣大學教授;1956年任香港大學、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和珠海書院研究員及教授。1958年返臺後,續任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教授,並應聘擔任中研院史語所增設的甲骨文研究室主任一職。

中研院史語所成立後,董作賓主持了安陽殷墟的考古試掘工作,這是中國全面以科學方法發掘遺址的開始。而後,董作賓不是主持,就是視察殷墟的發掘工作,並改良創新了若干考古技術方法,為殷墟的持續發掘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此外,他也參加了山東城子崖、滕縣安上村與曹王墓的發掘,這些工作對早期的中國考古學而言極為重要且具開創性。

除了考古學外,董作賓對中國甲骨文的研究亦有卓越貢獻,學界將他與羅振玉(雪堂)、王國維(觀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稱「甲骨四堂」。他對甲骨學與殷商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包含:大龜四版與貞人的發現;十個斷代標準的提出;殷曆的建構,並著有《殷曆譜》;甲骨文字的考釋與解讀;殷代地理的推測及制度的研究等。

1963年卒於臺北巿,享壽六十九歲。葬於南港中央研究院高山之陽,與胡適之先生墓為鄰。

物件類別
人物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