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榮

徐松榮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作曲家|
徐松榮,具樸質內涵與文化意識的客籍作曲家;1941 年 5 月 6 日出生於苗栗頭份,2012 年 8 月 26 日逝世。畢業於臺北師範學校音樂科,一生從事穩定教學生涯,曾任多所國民小學教職至 2001 年退休。一面響應民歌採集活動,持續創作與發表各類型的作品;另一面致力保存客家文化,以民歌為素材的創作,成功寫下深具風味的客家音樂作品。其一生為音樂默默耕耘,作品富有文化內涵,為臺灣作曲界寫下美麗而永恆的動人樂章。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徐松榮
其他名稱
英文名: 

HSU Sung-Jung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作曲家|
徐松榮,具樸質內涵與文化意識的客籍作曲家;1941 年 5 月 6 日出生於苗栗頭份,2012 年 8 月 26 日逝世。畢業於臺北師範學校音樂科,一生從事穩定教學生涯,曾任多所國民小學教職至 2001 年退休。一面響應民歌採集活動,持續創作與發表各類型的作品;另一面致力保存客家文化,以民歌為素材的創作,成功寫下深具風味的客家音樂作品。其一生為音樂默默耕耘,作品富有文化內涵,為臺灣作曲界寫下美麗而永恆的動人樂章。

HSU Sung-Jung (XU Song-Rong) was a Hakka composer characterized by his simplicity and rich cultural cultivation. He was born on May 6, 1941 in Miaoli County’s Toufen Township and died in August 26, 2012. Hsu graduated from the music department at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He was a dedicated music educator and taught at a number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wan until he retired in 2001. As an avid folksong collector, Hsu was also a prolific songwriter and often performed his own music. He strove to preserve Hakka culture and wrote many compositions based on folk tunes, successfully creating numerous Hakka-influenced compositions. A dedicated musician, Hsu’s compositions posses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his life forms a significant part of compositional history in Taiwan.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生平: 

徐松榮,具樸質內涵與文化意識的客籍作曲家;1941 年 5 月 6 日出生於苗栗頭份,2012 年 8 月 26 日逝世。畢業於臺北師範學校音樂科,一生從事穩定教學生涯,曾任多所國民小學教職至 2001 年退休。一面響應民歌採集活動,持續創作與發表各類型的作品;另一面致力保存客家文化,以民歌為素材的創作,成功的為寫下深具風味的客家音樂作品。其一生為音樂默默耕耘,作品富有文化內涵,為臺灣作曲界寫下美麗而永恆的動人樂章。

開啟音樂大門的一把鎖鑰
徐松榮父親徐雲鼎共育有兩男六女,徐松榮排行第六。父親繼承祖父的雜貨舖,母親劉生妹是鎮上輾米廠主的獨生女,家中算是優沃。徐松榮小時候常隨父親參加村莊宴飲,飯後大家聚集合奏一曲。父親無師自通,對絃樂器很在行,讓徐松榮非常著迷。耳濡目染下,徐松榮也能在大人鼓勵下拿起揚琴的琴槌,加入大人合奏的行列。

就讀大成中學時,幼年時種下的音樂種子,開始萌芽成長。徐松榮對作曲的熱忱在求學期間即可窺見,1956 年,在大成中學高中部就讀,參加校內的管樂隊,學習單簧管。隔年七月,考取臺北師範學校音樂科,遇到對他學習作曲影響最多的音樂啟蒙老師-康謳老師。1960年開始到九份國小實習任教,暇餘利用唱片與總譜自習作曲,當年創作的《無言歌》不僅是其目錄手稿中最早的一首鋼琴作品,也是他作曲的萌芽階段。

組團演出與民歌採集的音樂經驗
1965 年5月,許常惠將徐松榮與王重義、劉五男、盧俊政、李奎然四位音樂家,組成了「五人樂集」;同年六月舉行第一次公演,徐松榮提出兩首鋼琴作品《想像中的荒山之夜》、《虞美人》;隔年第二次公演,徐松榮發表了第四號鋼琴組曲中的三首作品《小丑的舞蹈》、《愉快的小偷》、《愚笨的大力士》。

1967 年至 1968 年史惟亮展開「民歌採集運動」,徐松榮也是參與者之一。期間於1968 年與張鳳嬌小姐結婚,隔年後女兒徐孟君、兒子徐岳君陸續出生。徐松榮個性樸實,對於婚姻卻也有其浪漫的一面,由送給妻子的曲子之一《心裡永遠只有妳》可見。

教育的奉獻與保存客家文化的使命
徐松榮在基礎教育上奉行教育理念,陸續任教於母校大成中學、田美國小、六合國小的音樂課、管樂隊、合唱隊等等。在 1967 至 1973 期間,連續榮獲多項作曲獎項。1978 年開始,徐松榮將客家傳統民謠編寫成合唱曲,為客家音樂投注心力,他將客家傳統民謠編寫成合唱曲。當時六合國小合唱團聞名全省,時常榮獲全省音樂比賽中區的合唱冠軍,這也激起徐松榮編寫合唱曲的動能。當時他將合唱曲應用在音樂教學上,因為他認為合唱曲可以培養孩子們的群性。而他將音樂創作融入教育理念的嘗試,還受到當時媒體的讚揚。

1987 年起為徐松榮創作的黃金期。他卸下了指導樂隊吃重的工作後,音樂創作更為自由豐富。在客家音樂方面,徐松榮的作品更趨多元豐富。2000 年自小學教職退休後,他蒐集許多客家民謠,一方面整理這些歌曲,一方面研讀,並從中篩選適合的題材進行創作。徐松榮希望竭盡餘生之力來傳承客家文化。他認為,老祖先留下來的歌謠與念謠若能透過作曲、配樂,成為更精緻化的藝術,那麼客家民謠便能因此晉身為藝術音樂,進而被社會看見與保存。徐松榮個人與其作品與社會的互動頻繁,除了積極參與社會團體的活動,其在客家音樂創作耕耘許久,作品之豐富,在客家音樂史上可說是舉足輕重。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41.05.06
逝世時間: 
2012.08.26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苗栗縣 頭份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苗栗縣 頭份
識別碼
M086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