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以琳

徐以琳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聲樂家|
徐以琳,抒情女高音聲樂家、音樂教育家,專擅女高音演唱與聲樂教學。1957 年出生於臺北市。受基督教藝術團體影響,與音樂表演結緣。留學美國學習聲樂,取得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聲樂演唱博士後,演唱與教學皆表現傑出,足跡遍及海內外,為臺灣聲樂界要角之一。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徐以琳
其他名稱
英文名: 

Hsu Yi- Lin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聲樂家|
徐以琳,抒情女高音聲樂家、音樂教育家,專擅女高音演唱與聲樂教學。1957 年出生於臺北市。受基督教藝術團體影響,與音樂表演結緣。留學美國學習聲樂,取得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聲樂演唱博士後,演唱與教學皆表現傑出,足跡遍及海內外,為臺灣聲樂界要角之一。

Hsu Yi-lin, born in 1957 in Taipei, is a lyric soprano vocalist and music educator, specialized in soprano performance and vocal training. Hsu’s association with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 was Influenced by Christian arts groups. She studies vocal in the USA and got her doctorate in vocal performance from UC Santa Barbara. Hsu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vocal performance in Taiwan and has worked as an outstanding singer and educator in many places within and outside of Taiwan.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生平: 

家庭背景與年輕時的學歷
父親徐鼐先生祖籍安徽歙縣,北平中國大學法律系暨國防研究院三期畢業,青年時期加入國民黨投身陳誠麾下,曾歷任湖北咸豐縣長等多項政經要職。1949年 遷臺後,先任經濟部次長,後受命擔任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執行長(1955-1964) 直到石門水庫完工為止。石門水庫完工後,轉任臺灣省政府祕書長,歷任三位省主席(黃杰、陳大慶、謝東閔),對臺灣經濟與地政改革貢獻良多。母親徐何德昭女士曾任湖北省咸豐小學校長;來臺後信主成為基督徒,相夫教子,任臺北市 孤兒福利協會理事長多年,並經常隨教會探訪醫院與監獄,關懷病患與受刑人。家中育有九名子女,排行老么的徐以琳自幼承襲家訓,並學習鋼琴、聲樂與舞臺 表演藝術。青年時期就讀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現已改制為世新大學)編採科(1972-1977),除了開發天賦的語言表達天份,還利用課餘參與「基督教藝術團契」(張曉風、林治平夫婦創立於 1970年),參與各項音樂戲劇演出與監獄佈道事工。該團契對於表演要求表達真摯情感的訓練經驗以及「用心唱歌」的自我要 求,為徐以琳打下日後聲樂演唱感人至深的重要基礎;此外,她曾陸續向杜瓊芳、朱苔麗、江心美等教授學習聲樂,打下歌唱基本功。

負笈美國取得聲樂博士學位
1977 年世新畢業後,曾入《中央日報》報社短暫實習約三個月。1979 年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曾在聲樂教師 Carolotta Wilse、Beverly Rinaldi 與 E. Bossart 門下學習。待1983年6月獲得碩士學位之後,立即回臺任教於東海大學音樂系。1984年於臺北市實踐堂舉辦回臺第一場個人獨唱會;1985 年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浦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飾演女主角咪咪。 由於對提昇自我演唱技術的強烈期待,以及聲樂教學上的需求,徐以琳於1986年秋季再度赴美,進入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繼續深造,師事 E. Mannion,另受教於大師 M. Singher 門下。用三年的時間修畢該校所有學分,但直到1990年校方改變學制後,才得於1993年取得聲樂演唱博士學位。

驚人的演唱能力與演出記錄
徐以琳擁有驚人的語言天份,能演唱中、德、義、法、英、西、俄、葡、拉丁、日文等十種不同語文的歌曲。甜美醇厚的抒情女高音嗓音,加上訓練紮實的發聲 技巧,讓她擁有寬廣且令人豔羨的眾多演唱曲目。曾主演多齣歌劇女主角,包括《諾瑪》(Norma))《蝙蝠》(Die Fledermaus)、《費加洛婚禮》(Le nozze di Figaro)、《女人皆如此》(Così fan tutte)、《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費黛里歐》(Fidelio)、《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茶花女》(La traviata)、《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頑童驚夢》(L'enfant et les sortilèges)、《法斯塔夫》(Falstaff)與中文歌劇《西廂記》、《文天祥》等。曾擔任多組大型曲目之女 高音獨唱,包括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創世紀》(Die Schöpfung)、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彌賽亞》(Messiah)、浦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榮耀頌》(Gloria)、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 1824-1896)《頌歌》(Te Deum)、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C小調彌撒》、約翰‧路特(John Rutter, 1945-)《聖母讚主曲》(Magnificat)、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927)《莊嚴彌撒》(Missa solemnis)與第九號交響曲、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第二號交響曲、第八號交響曲、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戰爭安魂曲》(War Requiem)、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德文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佛瑞(Gabriel Fauré, 1845-1924)《安魂曲》、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安魂曲》、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清唱劇作品 42 與 52、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最後四首歌》、黃自(1904-1938)《長恨歌》、冼星海(1905-1945)《黃河大合唱》、蔡盛通《蘭嶼之歌組曲》等。此外,徐以琳具備絕佳的音樂性與優越的演唱能力,讓她經常參與室內樂曲目及當代作品發表會演出,活躍的職業演唱足跡遍及多國,包括美國、加拿大、義大利、荷蘭、比利時、法國、菲律賓、日本、韓國、印尼、香港、新加坡、南非、澳洲、紐西蘭、中國大陸等地。

桃李萬千,造福臺灣聲樂學生
迄今仍活躍於音樂會和歌劇舞臺的徐以琳,除了擁有耀眼的演唱記錄,同時也是一位教學嚴謹的聲樂名師。在她門下已有多位學生贏得國際聲樂比賽獎項,或是活躍國際聲樂表演舞臺,可謂名聲遠播,其中表現特別亮眼者包括臺灣著名抒情女高音陳美玲、次女高音陳珮琪、旅德次女高音石易巧等。徐以琳曾多次擔任東海大學音樂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目前仍任職於東海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惟曾於 2003-2006 學年度借調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為期四年。自2013至2018年,徐以琳分別受邀至德國薩爾茲堡及義大利布蘭卡雷奧尼國際音樂節教學及演唱。

領域: 

聲樂家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57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臺北市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M119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