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93個藏品
雜貨擔
雜貨擔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由竹子或木片製作的層籃,有兩支成一擔,每支層籃有三、四層,其內可供放置胭脂、肥皂、牙粉以及明星花露水等琳瑯滿目的日常用品及雜貨,賣貨人挑擔到市集或鄉村沿途銷售貨品,是一種行商的工具。
吊籃(氣死貓)
吊籃(氣死貓)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籃形竹編器,口緣較小,有提把,可提、可掛,籃身部份透孔編。在從前沒有冰箱的年代,為避免貓及鼠碰及,將菜餚置於籃中懸掛在樑下,高高吊在半空中,即使身手矯健的貓看到籃中的魚肉,也無法抓到,故名「氣死貓」。
點心籃或祭祀籃
點心籃或祭祀籃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一對籃子,每隻籃子在口緣邊有夾層,夾層上有蓋子,或以夾層作蓋,用以在農忙時挑點心給田間工作的農人吃,籃底放菜飯,夾層以上放碗筷。 籃子亦可作祭祀時使用,挑牲禮到神明寺廟祭拜,故有祭祀籃或禮籃之稱。
竹篩(細密)
竹篩(細密)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竹篩主要為篩選米類、豆類等榖物之用。臺灣盛產各類竹子,因此竹材資源相當豐富,先民們於是就地取材,自製出許多充滿智慧的日常用品,以因應各種生活勞務所需。製作竹篩,首先是將竹子鋸斷,刮青後,剖削成粗細勻淨的竹篾絲,再經過定寬、修厚度、打光等程序,然後進行編織成為圓形的竹篩。
竹篩
竹篩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竹篩主要為篩選米類、豆類等榖物之用。臺灣盛產各類竹子,因此竹材資源相當豐富,先民們於是就地取材,自製出許多充滿智慧的日常用品,以因應各種生活勞務所需。製作竹篩,首先是將竹子鋸斷,刮青後,剖削成粗細勻淨的竹篾絲,再經過定寬、修厚度、打光等程序,然後進行編織成為圓形的竹篩。
挑茶簍
挑茶簍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挑茶簍或稱挑茶簍擔,是採茶時所使用的竹編器,一般有用布袋代替挑茶簍來搬運茶葉,由於布袋是密閉,易影響茶葉的品質,因此為了講求品質多用挑茶簍。茶簍是把茶自茶籠裡倒到大的茶簍中,大的茶簍是兩隻成一對,滿了之後,再挑到集裝地,以便製茶。
三層之謝籃
三層之謝籃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謝籃是由竹篾編成,器型可分為小型和大型,小型即為一人提的謝籃,大型有二隻謝籃,每隻大謝籃共分三層,底層、中層、上層,再加蓋子,喜慶時裝禮品,由一人挑運,也有用於祭祀,挑牲醴祭祀神明和祖先,喜慶的謝籃可挑禮餅,籃則由餅舖提供,所以籃上的提柄上一邊寫製作年代,另一邊寫所屬的主人。
銼米篩目板
銼米篩目板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是製作客家美食必備的工具。當米篩目要下鍋前,需經過篩板擠壓成條狀,落入鍋中遇熱水定型,煮熟後撈起就是米篩目。製作米篩目只需一個過濾器就可以,過濾器有利用槓桿原理壓榨成條的方式,也有用鑽洞的方式,甚至有用瓢器鑽孔來製作。本件銼米篩目板是利用凹板鑽洞,凹板盛裝米漿避免溢出。
蒸板
蒸板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蒸板是用竹片依鍋子大小編排而成的圓形蒸架,架在大鍋的上緣,在煮飯時利用下面發出的熱蒸氣,可蒸熱或蒸熟架上的菜餚,一舉兩得。一般蒸架的鍋蓋要用凸起的蓋,不宜用平的鍋蓋。另外竹片平行排列編製,蒸煮食物時鍋內放置蒸盤,可使食物熟透並免於直接接觸鍋底的水。
木質線架
木質線架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線架由木材製作而成,共分三部份,底部為方形,其上做一抽屜,其上為圓形的墊板,作為工作臺,墊板上從底座的柱直接穿過墊板升起的線架,是理線的工具,上方有一能轉的橫棒,可供纏線。整座線架漆成紅色,是婦女纏線作女红的工具。
桌蓋
桌蓋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桌蓋是由竹篾編成圓形的桌罩,將餐桌上菜餚罩在罩內,竹篾密編防塵掉落,桌蓋周圍為縷空編,可通風,但空隙較小,以免蒼蠅或貓等其他動物接觸桌上的菜餚。
翹頭鞋
翹頭鞋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翹頭鞋是鞋頭翹起的布鞋,鞋底是由布一層一層堆積,用麻線縫起來;鞋面是以紅布或綢為材,繡上吉祥花草,無鞋後跟,無論腳長短都可穿著,此為無跟鞋最大的特色。
苗栗陶大缸
苗栗陶大缸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客家人自古以來勤勞節檢重視實用,好用、耐用和久用,因此,使用的陶器也都要適合這些原則,陶製的缸,種類甚多,有水缸、米缸等等,大缸多用作水缸。在沒有自來水的歲月,大水缸就是放置在廚房灶邊,方便家庭主婦煮飯、煮菜或是烹煮豬食。
醬油桶
醬油桶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醬油桶是裝醬油的木桶,木桶由木板圍組而成,外圈以粗竹篾滾邊成圓圈紮住木桶,桶上緣兩條,下緣亦兩條,紮緊木桶以免漏油,桶上方有木板製成蓋子,緊貼在桶上,下面亦以木板扣住桶底,使桶上下無縫。
苗栗陶豆腐乳甕
苗栗陶豆腐乳甕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客家人傳承很好的傳統飲食文化,醃製鹹菜、菜乾、筍乾、醬瓜、樹子、豆鼓、魚、肉等等,這些食物經醃曬後,再裝甕收貯或醃製浸漬。相對於閩南人而言,客家人使用甕的數量較大。
飯甑
飯甑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飯甑的形狀以圓形為主,也有上寬下瘦,或中間凸出的大肚形,製作飯甑的木材以杉木為主,因其質輕、不易變形。同時,原木味輕,可保米飯的原味。
苗栗陶糟蔴甕
苗栗陶糟蔴甕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客家人傳承很好的傳統飲食文化,醃製鹹菜、豬葉菜乾、筍乾、醬瓜、樹子、豆鼓、魚、肉等等,這些食物的醃曬,都又裝甕收貯或醃製浸漬。相對於閩南人而言,客家人使用甕的數量較大。
米桶
米桶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米桶是裝食米的木桶,米食是南方民間飲食的習俗,每家都以米食為主食,因此,每家都有裝米的容器,因材質的不同,有陶製的米缸,有金屬的銅、鋁製的米筒,一般以木製的木桶為多,因為木質可防潮。
大龍罐
大龍罐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民間稱大茶壺為大龍罐,是最普遍的開水壺,陶製品淋有褐釉,為鄉村農耕戶外工作時裝飲用水的器具,形制腹大,底為圈足,向上開口,口小,罐上有提把和出水壺嘴。
豬油甕
豬油甕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豬油甕是甕的一種,一般在口緣旁多一道防蟻的水溝,放置時,溝內裝水,防止螞蟻等昆蟲穿越直接進入甕中,亦不致污染到豬油,影響衛生。 豬油甕在甕肩上有四個耳,可繫繩子,所以甕可以懸掛,避免接觸平面,以阻絕昆蟲,更可防止貓狗雞鴨等家中牲禽將其打翻。
調味升甕
調味升甕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甕呈罐形,內外上釉,罐壁較薄,底小口大,腹最大,可貯存糖、油、鹽等調味佐料,可保原質。本件文物原有上蓋,已失落。
節慶之版印
節慶之版印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節慶時所使用的彩印圖畫,共有十一張,包括門神一對、龍門神一對、弌心誠敬、叩答恩光、祈求平安、財子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以及花鳥圖等,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種是墨線版印印在紅色或是粉紅色的紙上;另一種是彩色套版印刷,其中一張為臺南榮芳出品。這些版畫有些可以貼在家中,避邪招福;有些是貼在天公座上的飾件。
風鼓車
風鼓車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風鼓是早期農家使用之木製農具,其目的是將曬乾後的穀子藉由風鼓內葉片的轉動,將穀殼以及塵土等雜質扇除,以便取得乾淨的穀粒。 風鼓是由十三部份組成,每一部份所使用的木材都不盡相同,各部份的名稱如下: 1.風鼓葉(樟木) 2.風鼓肚(樟木) 3.風鼓櫃(烏心石) 4.風鼓架(烏心石)
木製籠床
木製籠床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木蒸籠,尺寸有大有小,一般呈四方形,頂層為蓋,下層可蒸食物,普通大的木蒸籠,從上到底共有七、八層,底層之下設有底板,外方,中有圓孔,放在鍋子上,鍋子盛水,由爐燒水,開後就有蒸氣,蒸氣溫度高,氣上升穿過底板的圓孔,能蒸熟食物。籠床是民間於年節炊粄時用的大木蒸籠。「籠床」一詞,是客家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