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5353個藏品
Baruya 人與鹽條 Baruya People and Salt Bars
Baruya 人與鹽條 Baruya People and Salt Bars
Online Digital Sources and Annotation System
新幾內亞的 Baruya 人住在內陸高地,他們種植特殊植物(薏苡)、從中提煉出鹽,製成一個個鹽條。鹽條可作為貨幣使用,跟其他部落購買斧頭、武器、珠貝、羽毛裝飾、有魔法的堅果、樹皮斗篷、配檳榔的石灰、或支付儀式專家的服務等。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此項寫真資料以當時日本政府的軍事討伐成績宣揚為主,經比對後其內容與昭和六年出版的《霧社事件討伐寫真帖》十分相似,雖未收錄於其中,但同樣呈現其行軍陣容、飛行機偵察、山砲隊砲擊情形、味方蕃(以番制番)的攻擊策略等。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巴布亞新幾內亞人(Komblo)儀式中的紙鈔 Banknotes in a New Guinean Komblo People's Ritual
巴布亞新幾內亞人(Komblo)儀式中的紙鈔 Banknotes in a New Guinean Komblo People's Ritual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Komblo 部落的 Kinden Kulam(身穿紅夾克者)在竹製「錢柱」 前發表演說,主持給 Omngar 部落母系親屬的報償儀式。Wahgi 人們傳統上會於生命各階段以儀式報償予母系親屬,母系親屬們被認為有能力影響他們姐妹後嗣的健康與順利。
新娘貝珠服飾 Shell Money Clothing for the Bride
新娘貝珠服飾 Shell Money Clothing for the Bride
郭佩宜 Pei-yi Guo
一套所羅門群島新娘貝珠服飾與設計草稿。在聘禮交換儀式中,新娘的父母為她準備全套貝珠服飾當嫁妝。紅色的貝珠特別貴重,代表了血,亦即生命力,因此結婚、見血的賠償時常以貝珠錢來代表「人」的生命。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與紙鈔 Shell Money and Banknotes in the Solomon Islands
所羅門群島貝珠錢與紙鈔 Shell Money and Banknotes in the Solomon Islands
郭佩宜 Pei-yi Guo
與國家貨幣所羅門元掛在一起的貝珠錢。許多傳統貨幣已經停止使用,但所羅門群島的 Langalanga 人至今仍持續製作貝珠錢。貝珠錢與國家貨幣可並行使用。
新幾內亞人儀式中的紙鈔 Banknotes in a New Guinean Ritual
新幾內亞人儀式中的紙鈔 Banknotes in a New Guinean Ritual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Andpang 部落的男人們聚集於支付聘禮的場合,切解處理過、肥肉露於最外側的豬肉擺放在地。人們身後是數根竹子製成的「錢柱」,上頭黏有擺放好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官方紙鈔。照片攝於 1980 年 11 月 22 日,巴布亞新幾內亞的 Wahgi 山谷。
香菸與泡麵(獄中貨幣) Cigarettes and Instant Noodles (Prison Currencies)
香菸與泡麵(獄中貨幣) Cigarettes and Instant Noodles (Prison Currencies)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監獄內的黑市常以「香煙」作 為貨幣,可兌換、購買許多東⻄或特權。最近的研究發現美國監獄中泡麵也開始作為貨幣,可用來購買其他食品、肥皂、或換取洗衣服務等。圖為 2017 年中研院民族所「人類學家的錢包」展場照。
萬那杜的豬隻支付 Pig Payment in Vanuatu
萬那杜的豬隻支付 Pig Payment in Vanuatu
Nick Howlett
萬納度最普遍的傳統財富以豬為代表,豬作為價值的計算有一套標準,例如牙齒的捲曲圈數。豬可以用來支付聘金、罰金、晉升地位的款項,以及支付儀式知識與雕刻圖案的權利金。
所羅門群島島民向英國殖民官員交稅 Islanders of Solomon Islands Paying Tax to British Colonial Officer
所羅門群島島民向英國殖民官員交稅 Islanders of Solomon Islands Paying Tax to British Colonial Officer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英國殖民地地區官員 Ronald Garvey 坐在一張室外木桌的後方,圍繞著握有上刺刀的步槍的武裝警察,桌上放有兩本書和數張紙。他正在收取島民以現金支付的稅金。攝於所羅門群島 Uru。
來自中研院民族所、南澳策展人與宜蘭縣史館出席者
來自中研院民族所、南澳策展人與宜蘭縣史館出席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右起:民族所博物館前主任劉斐玟、南澳策展人Pisuy、民族所黃智慧、宜蘭縣史館館長廖英杰、民族所前所長胡台麗、人類學家阮昌銳,民族所策展人黃約伯 Yobu Losing、阮昌銳夫人、民族所劉璧榛
來賓參訪策展人的泰雅家屋
來賓參訪策展人的泰雅家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左起:中研院民族所胡台麗、國立臺灣博物館李子寧、策展人Pisuy、Wilang、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主任劉斐玟、中研院民族所劉璧榛、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巫文隆夫婦。
兩位策展人為鄉親導覽
兩位策展人為鄉親導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獵與織》的中研院民族所策展人Yobu Losing黃約伯(左)與南澳策展人Wilang(右)於「部落優先日」向南澳耆老講述展示內容。
所羅門群島島民向英國殖民官員交稅 Islanders of Solomon Islands Paying Tax to British Colonial Officer
所羅門群島島民向英國殖民官員交稅 Islanders of Solomon Islands Paying Tax to British Colonial Officer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男人們手持稅務記錄小簿,排隊等待面見區域官員以繳納稅金。前景侍立的一名男性,手持著帶有刺刀的步槍。攝於所羅門群島的 Maramasike。
太平天國五大主要領袖的銅像 Bronze statues at the entrance of the THK Jintian Uprising Museum, depicting key leaders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太平天國五大主要領袖的銅像 Bronze statues at the entrance of the THK Jintian Uprising Museum, depicting key leaders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位於中國廣西桂平市金田起義博物館前的太平天國領袖銅像:天王洪秀全、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東王楊秀清。
開始織布
開始織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開始織布。|紡織的程序大致分成四大階段:紡線、煮線、理經、織布。圖為第四階段:織布。織布是需要體力與技術的工作,老人與小孩都無法勝任,最理想的織布者是20歲到40歲的婦人。《南澳的泰雅人》( 1964: 393-395 )
工作服
工作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工作服。|獵人們出發往獵區前日,會準備赴獵區應用的東西。此位獵人身上所背藤包 ( Busi ) 分為底與蓋兩部分,二者以繩連繫防止遺失,其用途為放置隨身攜帶的日常小用具,如菸斗、小刀之類。《南澳的泰雅人》( 1964: 427, 505 )
出獵去
出獵去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出獵去。|狩獵出發的日期是由獵團首領決定,首領是由富有經驗的獵人或Gaga首領擔任,獵獲物則由參加者平分。出獵前,有經驗的老人會向獵團青年示範獵具的使用方式。《南澳的泰雅人》( 1964: 505-507 )
主人與狗
主人與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主人與狗。|男孩子到了十歲以後,便會隨父兄參加獵團到獵區學習狩獵與裝置陷機技術,直到他們獵捕了第一個野獸後,方才被視為是個真正的獵人。圖為出獵前的獵人與他的獵狗。《南澳的泰雅人》( 1964: 503 )
軭線
軭線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軭線。|紡織的程序大致分成四大階段:紡線、煮線、理經、織布。圖為第三階段:理經。泰雅族的理經法可分為兩種,一為平織理經法,一為人字紋理經法。理經步驟是一個將不相干線條變成長度相等而彼此關聯的線組的循環活動。《南澳的泰雅人》( 1964: 387-393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