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99個藏品
中山碑林中央國父銅坐像複製品
中山碑林中央國父銅坐像複製品
國立國父紀念館
本件國父手持文稿的銅座像,座落於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公園碑林園區,北京中山堂管理委員會於2003年3月12日捐贈。 出處: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9。 參考資料:〈來自北京南京深圳與翠亨 國父銅像的旅程〉,《博愛心傳》,國立國父紀念館,2017。
國父蹲像
國父蹲像
國立國父紀念館
曹崇恩(1933-),出生於廣東靈山(今廣西省靈山縣),兼擅泥塑、鑄銅和石雕,作品以人物肖像為主,曾創作十餘尊國父塑像。本件國父銅雕座落於國立國父紀念館戶外園區,原作為深圳孫逸仙醫院收藏。 出處: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9。
國父立像
國父立像
國立國父紀念館
曹崇恩(1933-),出生於廣東靈山(今廣西省靈山縣),兼擅泥塑、鑄銅和石雕,作品以人物肖像為主,曾創作十餘尊國父塑像。本件國父銅雕座落於國立國父紀念館戶外園區,原作為廣東翠亨孫中山故居收藏。 出處:國立國父紀念館藏品描述資料,2019。
遊歐宣傳革命主義
遊歐宣傳革命主義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立國父紀念館自1972年建館以來,館藏以近現代書畫作品為大宗,其中有幾項由國父紀念館策劃,以弘揚國父思想或推廣中華文化為主題的系列作品,邀請眾多歷史學者與書畫名家參與,學術性與藝術性兼具,為深具國父紀念館特色的重要藏品。
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印
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印
國立國父紀念館
黃嘗銘,字子昭。1954年生於臺北市。師事王北岳先生。專業從事書法篆刻印鈕創作四十餘年,曾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中華文化薪傳獎、中興文藝獎章及韓國世界書藝全北雙年展大賞。舉辦多次個展,出版多種創作印譜、篆刻講座及印學資料庫叢書,並致力於電腦印學資料庫真微印網的建置維護。
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印
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印
國立國父紀念館
黃嘗銘,字子昭。1954年生於臺北市。師事王北岳先生。專業從事書法篆刻印鈕創作四十餘年,曾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中華文化薪傳獎、中興文藝獎章及韓國世界書藝全北雙年展大賞。舉辦多次個展,出版多種創作印譜、篆刻講座及印學資料庫叢書,並致力於電腦印學資料庫真微印網的建置維護。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1.創立興中會,倡導革命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1.創立興中會,倡導革命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立國父紀念館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周年暨國父一二六歲誕辰,於1988年規劃於正廳二樓建置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八幅,並公開徵求設計圖,由時任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上校教官、知名雕塑家林木川提出之設計圖稿獲選,於1990年動工;國父紀念館並聘請時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梁秀中院長、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代主委
何應欽胸像
何應欽胸像
國立國父紀念館
〈何應欽胸像〉創作於1991年,為國立國父紀念館委託雕塑家林木川製作的4尊主委銅雕人像之一。林木川(1937-),出生於臺灣高雄,復興崗學院藝術系畢業,曾任臺灣雕塑學會理事,全國美展丶臺灣省展及各重要美展徵選作品評審委員及評議委員。
謝東閔胸像
謝東閔胸像
國立國父紀念館
〈謝東閔胸像〉創作於1991年,為國立國父紀念館委託雕塑家林木川製作的4尊主委銅雕人像之一。林木川(1937-),出生於臺灣高雄,復興崗學院藝術系畢業,曾任臺灣雕塑學會理事,全國美展丶臺灣省展及各重要美展徵選作品評審委員及評議委員。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8.黃埔建軍,革命傳薪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8.黃埔建軍,革命傳薪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立國父紀念館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周年暨國父一二六歲誕辰,於1988年規劃於正廳二樓建置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八幅,並公開徵求設計圖,由時任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上校教官、知名雕塑家林木川提出之設計圖稿獲選,於1990年動工;國父紀念館並聘請時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梁秀中院長、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代主委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5.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5.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立國父紀念館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周年暨國父一二六歲誕辰,於1988年規劃於正廳二樓建置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八幅,並公開徵求設計圖,由時任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上校教官、知名雕塑家林木川提出之設計圖稿獲選,於1990年動工;國父紀念館並聘請時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梁秀中院長、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代主委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7.演講三民主義,制定建國大綱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7.演講三民主義,制定建國大綱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立國父紀念館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周年暨國父一二六歲誕辰,於1988年規劃於正廳二樓建置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八幅,並公開徵求設計圖,由時任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上校教官、知名雕塑家林木川提出之設計圖稿獲選,於1990年動工;國父紀念館並聘請時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梁秀中院長、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代主委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6.組織中華革命黨,進行討袁護法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6.組織中華革命黨,進行討袁護法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立國父紀念館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周年暨國父一二六歲誕辰,於1988年規劃於正廳二樓建置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八幅,並公開徵求設計圖,由時任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上校教官、知名雕塑家林木川提出之設計圖稿獲選,於1990年動工;國父紀念館並聘請時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梁秀中院長、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代主委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2.來台策劃惠州起義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2.來台策劃惠州起義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立國父紀念館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周年暨國父一二六歲誕辰,於1988年規劃於正廳二樓建置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八幅,並公開徵求設計圖,由時任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上校教官、知名雕塑家林木川提出之設計圖稿獲選,於1990年動工;國父紀念館並聘請時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梁秀中院長、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代主委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4.廣州起義,碧血黃花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4.廣州起義,碧血黃花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立國父紀念館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周年暨國父一二六歲誕辰,於1988年規劃於正廳二樓建置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八幅,並公開徵求設計圖,由時任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上校教官、知名雕塑家林木川提出之設計圖稿獲選,於1990年動工;國父紀念館並聘請時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梁秀中院長、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代主委
梅竹雙清
梅竹雙清
國立國父紀念館
范乾海(1953-),出生於臺灣苗栗,專科畢業後,從事專職水墨繪畫,80年代拜師嶺南四傑之楊善深大師,受老師啟發,知嶺南派的思想風格有其突破傳統之處,對繪畫內容與形式的不斷追求,鍛造出其「枯梗中見豐潤、殘破中見嫵媚」的藝術風格;尤以長年的寫生歷練,對筆墨線條的運用,構圖取景的巧妙,對自然山水的情境,
台北的天空
台北的天空
國立國父紀念館
卓兆午(1947-),祖籍南京,生於洛陽,1949年隨父母遷臺。就讀復興崗學院(今國防大學政戰學院)藝術系時,受教於梁右銘、林克恭、張榖年、傅狷夫、劉奇偉、李奇茂、易君左、黎東方等人,畢業後又隨陳陽春學習英國透明水彩三年,自1976年起追隨嶺南畫派大師歐豪年鑽研嶺南水墨。
豔陽下
豔陽下
國立國父紀念館
曾己議(1972-),出生於臺灣臺中,國、高中就讀美術班,1994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畢業,2000年師大美術研究所西畫創作組碩士畢業,參加國內外各式油畫與水彩的聯展超過60次,並多次獲獎,如2002年臺北縣美展水彩類第二名、省公教書畫展水彩類第一名、2006 臺北縣美展油畫水彩類第一名等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3.鎮南關之役親臨督戰
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_3.鎮南關之役親臨督戰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立國父紀念館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周年暨國父一二六歲誕辰,於1988年規劃於正廳二樓建置國父革命建國史蹟浮雕八幅,並公開徵求設計圖,由時任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上校教官、知名雕塑家林木川提出之設計圖稿獲選,於1990年動工;國父紀念館並聘請時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梁秀中院長、中國國民黨黨史會代主委
國父銅像
國父銅像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立國父紀念館的正廳銅像,材質為南非紫銅,高5.8公尺,底下臺座3.1公尺,總高8.9公尺,重16.7公噸,1972年與國父紀念館建築落成同步,5月16日由國父紀念館指導委員會首任主任委員孫科(1891-1973)揭幕,正式與世人見面,為無數海內外遊客來館瞻仰留影的重要地標。
逸仙.荷蹤
逸仙.荷蹤
國立國父紀念館
陳陽春(1946-),出生於雲林縣北港鎮,7歲學書法,臨王羲之、柳公權字帖,就讀國立臺灣藝專(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接觸不同畫類,將水墨技法帶入西洋水彩畫深獲老師好評,促成他將中國水墨畫精髓融入西洋水彩畫意境,成為臺灣水彩畫的精神。
孫科胸像
孫科胸像
國立國父紀念館
〈孫科胸像〉創作於1991年,為國立國父紀念館委託雕塑家林木川製作的4尊主委銅雕人像之一。林木川(1937-),出生於臺灣高雄,復興崗學院藝術系畢業,曾任臺灣雕塑學會理事,全國美展丶臺灣省展及各重要美展徵選作品評審委員及評議委員。
王雲五胸像
王雲五胸像
國立國父紀念館
林木川(1937-),臺灣高雄人,居住北投,復興崗學院藝術系畢業,1962年至1990年間留母校任教,曾任臺灣雕塑學會理事,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全國美展丶臺灣省展及各重要美展徵選作品評審委員及評議委員,曾受國內各機構單位委託景觀雕塑紀念銅像和浮雕塑造作品。
分佈在阿里山鄒族男人
分佈在阿里山鄒族男人
國立國父紀念館
孫克勇,卑南族名I-Jianq‧Kadadepan(伊將.卡達得伴)(1971-),出生於臺東知本卡地布部落的卑南族人,畢業於東方工專(今東方設計學院)美術工藝科西畫組,雕塑作品曾先後入選南瀛美展、全省美展、臺北市政府原藝美展競賽第一名、原藝美展競賽、2009巴黎大獎競賽,受邀參與紐西蘭毛利文化交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