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689個藏品
草花大碗
草花大碗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這件湯碗在器腹上以青色和粉紅色畫上簡單的花卉紋。在民國42、43年左右,業者把釉下青花和粉紅彩配在一起使用,而產生了青紅雙色碗盤的新品種,在當時曾風行一時,善於仿製的鶯歌窯場紛紛加入製作的行列,成為當時的主力產品。
彩繪花卉甕
彩繪花卉甕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瓷土拉坯成形。表面以粉紅、深綠兩色描畫花卉,有盛開、半開、花苞三種,甕身整體僅施以透明釉,再燒製而成。另原先使用時黏貼之標籤仍於器身上方,現僅能見「生」一字。實際使用時,可能是將物品放入內部後再塞蓋。
彩繪梅花蓋杯
彩繪梅花蓋杯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彩繪松鶴盤(大)
彩繪松鶴盤(大)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掐絲琺瑯花卉紋茶碗
掐絲琺瑯花卉紋茶碗
國立歷史博物館
青花海棠盞托
青花海棠盞托
國立歷史博物館
抹藥杵
抹藥杵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杵臼的主要用途是將糙米搗成白米,或搗食物、藥物之用。這件陶杵為紅土胎,以兩片模型壓坯成形,器柄具有明顯的接縫,底部呈圓形,是研磨時接觸臼體的部位,把手施以白釉,因為遮蓋力不夠,還可以看到紅色的胎質。(摘自阿嬤硘仔思想起,修訂一版,p.202)
淨水瓶
淨水瓶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淨水藥瓶的製作和使用大都集中在臺灣南部,因為當地民眾為了改善飲水品質,在瓶內放置藥水,再把瓶口塞住。肩部的雙耳上面鑽有兩個洞,可以穿線,把瓶子沉入井中,裡面的藥水會慢慢透過陶壁滲入井水中,達到消毒淨水的功能。(陳新上撰)
雙耳小紅陶罐
雙耳小紅陶罐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陳皮罐(小)
陳皮罐(小)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素燒藥輾
素燒藥輾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酒甕
酒甕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小口、豐肩、縮足、凹底,上半器表有橢圓凸紋。分兩段成形,上下相接處有雙弦紋,並蓋有紅露酒直式方印,是菸酒公賣局酒廠釀酒陳熟作用的容器。肩處有牛皮紙殘跡,應為封口用紙。
燉鍋
燉鍋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這件燉鍋俗稱「燉筒仔」,又稱「夏壺」。它的造形呈圓筒形,器壁較直,底部內縮,平底,胎壁厚實。施以廢蓄電池鉛釉,呈暗褐色。以轆轤拉坯成形,坯體上還留下許多拉坯的弦紋。可以用來燉煮魚肉之類的食物或食補藥材等。
上釉湯匙
上釉湯匙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這些紅陶湯匙是太平洋戰爭期間,民用物資極度缺乏下的產物,許多窯場趁機製作這類湯匙以供應市場需要,生意很好,因而增加了窯場的收入,但在光復之後,就自然的淘汰了。這種湯匙大都是用模型以土片壓製而成,施以透明鉛釉或玻璃釉後,放在窯裡燒製而成。(摘自阿嬤硘仔思想起,修訂一版,p.62)
急燒仔
急燒仔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藥壺是傳統煎製中藥的器具,又稱為「三元仔」或「急燒仔」,將中藥材放入加水後,可以直接放置在火爐上加熱煎藥。這件藥壺有稍呈扁圓形的器腹,用轆轤拉坯成形,流嘴略呈圓錐狀。據南投的劉案章先生說藥壺的主要區別在於把手的形式,這支藥壺的把手末端比較大,呈喇叭狀,是南投的產品。
煎藥壺
煎藥壺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藥壺是傳統煎製中藥的器具,又稱為「三元仔」或「急燒仔」,將中藥材放入加水後,可以直接放置在火爐上加熱煎藥。它的形制和茶壺相似,有一圓形的器腹,有蓋子、流嘴和把手,坯體為紅陶胎,內部上釉,外表無釉。(陳新上撰)
磚燒展藥槽
磚燒展藥槽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這是陶製碾藥槽,又稱「碾船」。這種輾船是中藥店裡面用來碾碎藥材的工具。碾船大都是用生鐵鑄的,但是這個卻是陶製的,可能是嚴重缺鐵時代的產物。(摘自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台灣日用陶瓷 P.219)
陳皮罐(大)
陳皮罐(大)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烘爐
烘爐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臺灣早期在廚房裡炊煮,大的與多的用灶,小的與少的就用火爐。每當廚房炊煙升起,火爐前的小凳子上會有人用力搖動蒲扇來煽爐火,並且一邊不時掀開鍋子,試試食物是否已夠熟,而煎藥時更一定使用火爐來煎煮。臺灣火爐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圓形屬中國式,方形則是日本式。
上釉缽
上釉缽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這件上釉缽為圓筒形,施廢蓄電池鉛釉,呈紅褐色。因為雜質很多,所以釉色呈現許多黑褐色的鐵鏽斑。以轆轤拉坯成形,坯體上還留下許多拉坯的弦紋,造型單純。(摘自阿嬤硘仔思想起,修訂一版,p.85)
素面小罐
素面小罐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小藥罐
小藥罐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黃玫瑰
黃玫瑰
林智信
黑釉罐(附蓋)
黑釉罐(附蓋)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此罐稱為八寶甕,主要為燉補時用,為手拉坯方式製成,蓋上有手拉坏痕並有製作凹槽,作用為密合而不讓外部水氣進入。罐面整體上黑色釉藥,內混有臺南釉,即鉛粉,罐底及其近處無釉。罐面有黑色殘點,為燒製成形時之雜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