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83個藏品
水璉情歌(懷鄉)
水璉情歌(懷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在民國57年間,前任水璉國小校長故李來旺先生,為了鼓勵部振興族群音樂,舉辦了水璉部落創作歌謠比賽,當時有很多愛好音樂的人士參加比賽,結果由楊文生Kedal Alotoc所創作的水璉情歌榮獲第一名。此歌謠屬情歌,曲調與歌詞非常優美動人,後來成為現今人人愛唱的歌謠。
歡樂歌
歡樂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根據水璉部落前任頭目高賢德說:「這首是屬於sakiraya(撒奇萊雅族)的歌謠。他小時就聽過老人家在工作後,在部落或家庭有喜慶時,配合舞蹈唱出的一首歌謠。」此曲在水璉部落目前只有7、8歲以上的老人才會唱。
那魯灣之歌
那魯灣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歌謠樂種屬通俗歌謠,此曲通常是在部落或家庭歡樂、喜慶及工作結束後同樂時所吟唱的歌謠。此曲雖然無實質意義,但大家會隨旋律高興的跳舞歡唱。此歌謠可以用輪唱方式來唱。
旱田除草歌
旱田除草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紀念歌袓先歌
紀念歌袓先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阿美族起源傳說很多,說法都不同,到目前為止沒有確實的說法。這首是屬港口部落的起源歌謠,根據耆老賴玉金女士的口述,這個歌謠的歌詞原是袓先的口傳故事,再由陳精志(potong)先生編成一首歌詞,邱愛麗kalitin則用一首Sapilalik流放木材的工作歌謠旋律,配上此歌詞的一首歌謠。
傷心老人之歌
傷心老人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有意義的歌詞均已失佚,目前僅留有襯詞。歌曲的意義則是敘述老人憶起往日的生活,心中感觸良多,藉著吟唱歌曲抒發心情。據吟唱的徐成丸先生口述,該曲是從小聽長輩們哼唱而學習。
背小孩之歌
背小孩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過去的農耕及狩獵生活,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正值青壯的父母,通常都在外面工作,家中的幼兒就交給祖父、母(阿公、阿嬤)來養育。年長的婦女們,會背著幼兒到鄰居家中串門子,或者到一些地方聚集,當幼兒哭鬧時,阿嬤就會唱這首歌,並配合著輕輕搖晃的腳步,哄小孩睡覺或者安靜下來。
求愛歌
求愛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有意義的歌詞均已失佚,目前僅留有襯詞。這是一首配合舞步的歌曲,是青年男女之間,表達愛慕的歌曲,曲調不急不徐,充滿著感情。過去多半是男性唱給女性的歌,青年男女一聽到這首歌就知道對方所要表達的意義。撒奇萊雅族是母系社會,男性在婚後必須入贅到女性家中。然而在追求的過程中,多半仍以男性追求女性的情況較多。
捕魚歌
捕魚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撒奇萊雅族是靠海的民族,尤其磯崎部落以海為生,每年均舉辦盛大隆重的海神祭,來祈求海神對漁民的照顧,並希望未來一年仍然能夠平安而豐收。這一首捕魚歌描述婦女在淺海或溪中,簡單的漁撈情境,婦女撈魚的動作配合歌曲一齊唱和。磯崎部落靠海,因此海與磯崎部落的生活息息相關,婦女唱起來,格外具有感情。
大家一起來
大家一起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目前流傳在新社噶瑪蘭地區而在豐年祭當中所演唱的舞歌「大家一起來」(qasusurun pa ita ya),是由新社部落的潘金英女士,於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十五日在宜蘭五結鄉利澤簡促進會噶瑪蘭族演習營當中,為了讓學員能很快的瞭解噶瑪蘭語,因此將一首阿美族豐年祭時所唱的民歌,把原來的阿美語歌詞,改編成
祖先的部落-尋根
祖先的部落-尋根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尋根(damu na baqi)的曲調,原是一首流傳於光復太巴塱地區,歌詞完全無意義的母音來唱的阿美族民歌(naluwanaiya naiyahohaiyan),後來在民國75年,花蓮的新社噶瑪蘭人第一次回原居地(宜蘭)參加「噶瑪蘭人尋根」活動時,偕萬來就以這首新社噶瑪蘭族人都能朗朗上口的阿美族
新社村
新社村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新社村(damu na patRungan),曲調原來是花蓮光復太巴塱阿美族人的民歌「太巴塱這地方」(Niialon no Taibalon),原歌詞也是在歌頌阿美族人居住的太巴塱地區,後來就由新社的噶瑪蘭人潘金英及林阿美,再加以改成噶瑪蘭語,而變更成新社村(damu na patRungan)
咱們來跳舞
咱們來跳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是在民國83年8月8日新社部落舉行豐年祭時,由潘金榮將記憶中過去阿美傳統民歌的曲調,予以重新改編歌詞,賦予這首民歌新的生命力。此後,在每一年新社部落舉行的豐年祭當中,都會以這首歌來跳舞。
回宜蘭
回宜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回宜蘭(tmanan sa giran),是花蓮新社噶瑪蘭人在民國75年第一次回原居地(宜蘭)時,每個人內心興奮之情難於形容,於是在78年第二次回故鄉(宜蘭)參加慶祝活動時,潘金榮就以平日族人常唱的一首阿美族民歌,將原來的阿美族語歌詞改成噶瑪蘭語。
咱們是噶瑪蘭人
咱們是噶瑪蘭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咱們是噶瑪蘭人(aita na kebaran)的曲調,原來是一首阿美族民歌,在民國78年新社噶瑪蘭人第二次到宜蘭參加返鄉尋根活動時,由於族人沒有一首代表噶瑪蘭的歌曲,於是潘金榮就以這首阿美族民歌曲調加以改編,並且填上噶瑪蘭語來演唱。往後,它就成了新社噶瑪蘭人返鄉活動中,不可不唱的一首歌曲。
摘厥貓菜(野菜)
摘厥貓菜(野菜)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捕魚
捕魚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祭神靈之歌
祭神靈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在儀式將近完成之際,為了答謝祖靈的幫忙,巫師再一次的呼叫老巫師的師承及祖靈的名號,再次的祭拜這些神靈,以示感恩之意。
不會遺忘
不會遺忘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一面跳舞一面演唱的娛靈祭歌。歌詞的內容是在請kebaran族的祖靈們放心,我們的族人,是絕對不會丟棄或改變這些祖先們所留下來的祭儀的。
讚美神靈
讚美神靈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當病人甦醒之後,就由老巫師帶領眾巫師一面跳舞,一面演唱這首muRbu tu tazusa,以感謝神靈的庇佑。同一段曲調,歌詞共反覆三次,有意義的歌詞只在每一段的前半句。
摘厥貓菜(野菜)
摘厥貓菜(野菜)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病癒
病癒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這首mai ti mtaRaw,是在病人甦醒之後演唱。當老巫師看見病人幾近痊癒之後,就領著眾巫師一起演唱這首祭歌。歌詞的內容相當簡潔,主要是一再地向神靈感謝,感謝神靈幫助病人痊癒了。
搖籃歌
搖籃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慶功會歌
慶功會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也是在民國83年8月8日新社部落舉行豐年祭時,由潘金榮將記憶中過去噶瑪蘭傳統民歌的曲調,予以重新改編歌詞,給全體青少年及婦女來唱的舞歌。此後,在每一年新社部落舉行的豐年祭當中,這首歌就成了族人不可或缺的一首舞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