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8個藏品
墾丁遺址
墾丁遺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墾丁史前遺址依目前的地理環境來說,位於石牛溪下游,離出海口處約700~1000公尺段的東側廣大河階緩坡地上。地質構造上,以隆起珊瑚礁石灰岩台地為主。遺址占地面積約10公頃。墾丁遺址最早在1930年,被宮本延人發現。隨後由宮本延人、移川子之藏和宮原敦等進行過3次發掘。
萬榮‧平林遺址
萬榮‧平林遺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1929年由鹿野忠雄發現與發掘,出土了磨製石器、打製石斧、石槍頭、石棒及陶器殘件等,隨後發表了〈東南亞細亞に於ける管狀穿截器文化〉。 ‧ 劉茂源博士於1950年8月27日至31日,在平林遺址及其周邊進行地表調查,亦在兩個不同的地點上發掘。劉茂源博士捐贈一件地表採集取得的斧鋤形器。
那拔林張家
那拔林張家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位在新化區那拔林的張家私祀太祖媽壇。國分直一教授曾經將拜訪張家的經過寫成〈雙角木柱神座-左鎮隙仔口採訪記〉一文。張家的太祖媽壇由原本地上移至牆壁上的佛龕中,在佛龕的右側則斜放著「木雕鹿角」。木雕鹿角中相嵌著兩個包含鹿頭的鹿角及十幾個個貝殼。在佛龕中分別有2支祀壺供奉太祖媽及老君。
十三行遺址
十三行遺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十三行遺址是1957年空軍飛行員潘克永,因每次飛越該地上空時,飛機羅盤總出現異常反應,於是拜訪了林朝棨教授,現地會勘後,確認是一處考古遺址。1959年時,時任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的石璋如教授,帶領同學來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圓山遺址
圓山遺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圓山遺址的考古遺留遍及高程海拔3~35.6公尺。根據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1950年)發表的〈臺灣考古學研究簡史〉內容顯示,圓山遺址是1897年(明治30年)3月7日,伊能嘉矩和宮村榮一在附近進行地表調查時,發現大量貝殼遺留,並推斷這些遺留應是古代人類食用後的堆積,始稱「圓山貝塚」。
鳳鼻頭遺址
鳳鼻頭遺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鳳鼻頭遺址,早先稱為「中坑門遺址」,是金子壽衛男在1940年調查貝塚遺跡時發現的。1943年國分直一曾到此田野調查。但另有資料顯示,遺址文化層堆積的揭露,是坪井清足在此地服兵役,因挖掘作戰防禦工事而發現的。根據坪井氏當初的認識,這裡的陶器能歸類有:紅陶、彩陶、黑陶和褐色陶。
卑南遺址
卑南遺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此遺址早在1896年便由鳥居龍藏調查發現,鹿野忠雄於1930年也發表過相關文章。1980年因鐵路工程發現地下之大量史前文物,展開為期9年之搶救發掘。
八仙洞遺址
八仙洞遺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八仙洞考古遺址水母丁溪南岸的集塊岩隆起海崖上,這是目前臺灣唯一最明確和有具體研究的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最早在民國57年(1968年)由臺灣大學林朝棨教授首先發現了洞穴中存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及其下面年代更為古老的紅色土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