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山遺址

圓山遺址

作者
李匡悌
典藏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圓山遺址的考古遺留遍及高程海拔3~35.6公尺。根據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1950年)發表的〈臺灣考古學研究簡史〉內容顯示,圓山遺址是1897年(明治30年)3月7日,伊能嘉矩和宮村榮一在附近進行地表調查時,發現大量貝殼遺留,並推斷這些遺留應是古代人類食用後的堆積,始稱「圓山貝塚」。之後,於4月間進行過試掘,但無任何發現的說明。同年間,另有鳥居龍藏在此田野調查,發現若干石斧、石環、底部施有十字紋陶器殘件、算珠形陶紡輪和骨器等;引起注意的是,鳥居氏對古代遺留和當時的環境有所推斷。正因為「圓山貝塚」的豐富考古遺留,使得日本學者關注到臺灣史前文化的溯源,成就了日後臺灣考古學的研究與發展。
‧ 按伊能嘉矩在《臺灣地名辭書》中記錄「圓山公園」一節裡提及,「圓山公園位在大加蚋堡山仔腳庄基隆溪畔丘陵。以丘之形稱呼圓山仔,……丘之上下均屬石器時代遺跡,有數處貝塚露出。遺物為石器(石斧、石槍)、骨器及陶器等。……」圓山貝塚早在1935年時,就被當時的臺灣總督府指定為史蹟。直到民國77年(1988),為內政部評定為一級古蹟;民國85年(1996)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重新修訂後,被指定為「國定遺址」。
‧ 自1897年發現圓山貝塚之後,一直頻繁地有不少學者進行過調查和試掘,宮原敦、鳥居龍藏、金關丈夫、國分直一等日本學者;國內學者自1953年起陸續不乏研究工作相繼執行。近年來累積的資料,揭露圓山遺址分別出土了先陶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至晚期,以及鐵器時代的文化遺留堆積;其中最受矚目與最為豐富的階段便是距今3000~2000年前的「圓山文化」的遺留。
‧ 劉茂源博士捐贈的圓山遺址文物共52件,包括有段石錛、口緣、陶把、圈足等。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圓山遺址
典藏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描述

‧ 圓山遺址的考古遺留遍及高程海拔3~35.6公尺。根據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1950年)發表的〈臺灣考古學研究簡史〉內容顯示,圓山遺址是1897年(明治30年)3月7日,伊能嘉矩和宮村榮一在附近進行地表調查時,發現大量貝殼遺留,並推斷這些遺留應是古代人類食用後的堆積,始稱「圓山貝塚」。之後,於4月間進行過試掘,但無任何發現的說明。同年間,另有鳥居龍藏在此田野調查,發現若干石斧、石環、底部施有十字紋陶器殘件、算珠形陶紡輪和骨器等;引起注意的是,鳥居氏對古代遺留和當時的環境有所推斷。正因為「圓山貝塚」的豐富考古遺留,使得日本學者關注到臺灣史前文化的溯源,成就了日後臺灣考古學的研究與發展。
‧ 按伊能嘉矩在《臺灣地名辭書》中記錄「圓山公園」一節裡提及,「圓山公園位在大加蚋堡山仔腳庄基隆溪畔丘陵。以丘之形稱呼圓山仔,……丘之上下均屬石器時代遺跡,有數處貝塚露出。遺物為石器(石斧、石槍)、骨器及陶器等。……」圓山貝塚早在1935年時,就被當時的臺灣總督府指定為史蹟。直到民國77年(1988),為內政部評定為一級古蹟;民國85年(1996)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重新修訂後,被指定為「國定遺址」。
‧ 自1897年發現圓山貝塚之後,一直頻繁地有不少學者進行過調查和試掘,宮原敦、鳥居龍藏、金關丈夫、國分直一等日本學者;國內學者自1953年起陸續不乏研究工作相繼執行。近年來累積的資料,揭露圓山遺址分別出土了先陶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至晚期,以及鐵器時代的文化遺留堆積;其中最受矚目與最為豐富的階段便是距今3000~2000年前的「圓山文化」的遺留。
‧ 劉茂源博士捐贈的圓山遺址文物共52件,包括有段石錛、口緣、陶把、圈足等。

物件類別
照片
其他內容描述
出處: 

李匡悌、邱鴻霖編撰,《劉茂源博士臺灣考古與民俗學紀念文集:跨世 紀與跨國境的學術傳承》,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2年,頁187-188。

參考文獻: 

劉益昌等,《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臺北縣、基隆市、臺北市》(第七期),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2004年。

參考文獻: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未發表日文原著),陳奇祿、宋文薰譯,〈臺灣考古學研究簡史〉,《臺灣文化》6.1(1950):9-15。

參考文獻: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著,譚繼山中譯,〈台灣考古學研究簡史〉,收錄於《臺灣考古誌:光復前後時期先史遺跡研究》,頁34-51。

參考文獻: 

伊能嘉矩著,吳密察譯,《伊能嘉矩‧臺灣地名辭書》,臺北:大家出版社,2021年,頁93。

參考文獻: 

石璋如,〈圓山貝塚之發掘與發現〉,《大陸雜誌》9.2(1954):28-34。

作者
攝影: 
創建地點
拍攝地點: 
臺北市中正區圓山里,圓山遺址
貢獻者
捐贈者: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