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540個藏品
吉安鄉南昌村阿美族歌謠
吉安鄉南昌村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花蓮縣吉安鄉南昌村的阿美族歌謠,這類歌謠不能在豐年祭當中呈現,但是可以在結束之後演唱。相對於男性為主的豐年祭歌謠,這類歌謠則以女性為主,阿美族語稱為「misalokiaw」,是具有休閒、娛樂、表演性質的音樂類型。
婦女迎賓舞歌
婦女迎賓舞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此曲是歡迎貴賓、朋友來臨時所演唱的歌曲,通常都由女性來演唱,以表示歡迎之意,後來男性也加入演唱。這一首歌曲,後來則在聚會場合之前,若有貴賓蒞臨會場時,由婦女來演唱此曲。
青年之歌
青年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 阿美族的男性,年輕時都必須住在聚會所(adawan),以保護全村環境及農作物的安全。這些年輕人們則在聚會所住到約二十五、六歲時才離開。此首歌曲即是準備離開聚會所、結婚時所演唱的歌,歌曲中充滿著離別時哀傷的氣氛。
合家歡
合家歡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此曲是在豐年祭的第一天salitapod晚上,眾人紛紛解散離去時,仍有些未盡興喝酒的族人,挨家挨戶地要酒喝時所演唱的歌曲,本來回到家的族人,聽到這一首歌之後,也會紛紛的加入一起來唱。
豐年舞曲
豐年舞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此曲是在阿美族豐年祭的最後一天gahahayan時,族人一面跳舞、一面變換隊形時所演唱的歌曲,有時則在此時邀請來參加豐年祭的人一起下場跳舞,達到眾樂樂的目的。
老人除草歌(二)
老人除草歌(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 這也是老人除草歌的一種,除草時所演唱的歌,拔除的是小米hafai週邊的雜草,除了一邊拔草之外,也一邊將多餘的小米拔除。
老人除草歌(一)
老人除草歌(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過去老人家除草時所演唱的歌,拔除的是小米hafai週邊的雜草,除了一邊拔草之外,也一邊將多餘的小米拔除。
誇功歌
誇功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結婚叮嚀歌
結婚叮嚀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在結婚場合中所演唱的歌曲。若在一般場合中演唱,則稱為「勉勵歌」。內容主要呼籲子女們要孝順父母。歌曲中每一個樂句的開始都由領唱帶出,合唱則於樂句的後半加入演唱。內容主要勉勵子女要好好做人,孝敬父母親,是一首十分感傷的歌曲。曲調與祝婚歌略不同。
木杵擊石歌
木杵擊石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原本是由木杵來演奏的樂曲,後來則改以歌唱的方式進行演唱,歌曲主要模仿木杵敲擊石頭所發出的聲響。後來則填入與教會相關的歌詞,並於教會中演唱。
童謠︰公雞
童謠︰公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此首童謠是在馬遠鄉丹社群的布農族才擁有的傳統歌謠。內容敘述一隻正在吃東西的大公雞,被一個住在後山且自認為是博士的RUMAV擊打的情形。此曲後來則引伸為呼籲大家愛護動物的歌曲。
感恩歌
感恩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此曲改編自教會的歌曲,內容主要感謝上天及父母親。歌曲一開始由領唱帶出,合唱隨即加入並直到樂曲結束。
口簧獨奏
口簧獨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布農族和台灣其他南島語系諸民族一樣,所使用的樂器並不多,口簧琴為其使用的樂器之一。
童謠︰吃果子
童謠︰吃果子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此首童謠是在馬遠鄉丹社群的布農族演唱的傳統歌謠,歌詞無特殊意義。
童謠︰逗小孩快長大
童謠︰逗小孩快長大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此首童謠是在馬遠鄉丹社群的布農族演唱的傳統歌謠,歌詞是由一位長者一面逗小孩一面希望他快長大的歌。
豐年祭青年歌
豐年祭青年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此曲是在阿美族豐年祭其間演唱的歌曲,從第一天salitapod、第二天pitalaman、第三天piholoan到第四天gahahayan都演唱。由年輕人演唱,老年人亦可加入演唱。
獵獲凱旋歌
獵獲凱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大家一起來
大家一起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目前流傳在新社噶瑪蘭地區而在豐年祭當中所演唱的舞歌「大家一起來」(qasusurun pa ita ya),是由新社部落的潘金英女士,於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十五日在宜蘭五結鄉利澤簡促進會噶瑪蘭族演習營當中,為了讓學員能很快的瞭解噶瑪蘭語,因此將一首阿美族豐年祭時所唱的民歌,把原來的阿美語歌詞,改編成
祖先的部落-尋根
祖先的部落-尋根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尋根(damu na baqi)的曲調,原是一首流傳於光復太巴塱地區,歌詞完全無意義的母音來唱的阿美族民歌(naluwanaiya naiyahohaiyan),後來在民國75年,花蓮的新社噶瑪蘭人第一次回原居地(宜蘭)參加「噶瑪蘭人尋根」活動時,偕萬來就以這首新社噶瑪蘭族人都能朗朗上口的阿美族
新社村
新社村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新社村(damu na patRungan),曲調原來是花蓮光復太巴塱阿美族人的民歌「太巴塱這地方」(Niialon no Taibalon),原歌詞也是在歌頌阿美族人居住的太巴塱地區,後來就由新社的噶瑪蘭人潘金英及林阿美,再加以改成噶瑪蘭語,而變更成新社村(damu na patRungan)
咱們來跳舞
咱們來跳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是在民國83年8月8日新社部落舉行豐年祭時,由潘金榮將記憶中過去阿美傳統民歌的曲調,予以重新改編歌詞,賦予這首民歌新的生命力。此後,在每一年新社部落舉行的豐年祭當中,都會以這首歌來跳舞。
龍舟比賽歌
龍舟比賽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划船比賽歌,是1995年6月花蓮新社噶瑪蘭的青少年,參加宜蘭縣主辦在冬山河清水公園的划龍舟比賽,為了鼓勵噶瑪蘭青少年族人共襄盛舉,與期勉族人對自己文化的認同,而由長期為噶瑪蘭文化與語言盡心盡力的偕萬來先生,將一首原屬阿美族聖詩讚美歌的曲調,重新填入以噶瑪蘭發音的歌詞,而成了這首划船比賽歌。
回宜蘭
回宜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回宜蘭(tmanan sa giran),是花蓮新社噶瑪蘭人在民國75年第一次回原居地(宜蘭)時,每個人內心興奮之情難於形容,於是在78年第二次回故鄉(宜蘭)參加慶祝活動時,潘金榮就以平日族人常唱的一首阿美族民歌,將原來的阿美族語歌詞改成噶瑪蘭語。
咱們是噶瑪蘭人
咱們是噶瑪蘭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咱們是噶瑪蘭人(aita na kebaran)的曲調,原來是一首阿美族民歌,在民國78年新社噶瑪蘭人第二次到宜蘭參加返鄉尋根活動時,由於族人沒有一首代表噶瑪蘭的歌曲,於是潘金榮就以這首阿美族民歌曲調加以改編,並且填上噶瑪蘭語來演唱。往後,它就成了新社噶瑪蘭人返鄉活動中,不可不唱的一首歌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