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2個藏品
日本茶碗
日本茶碗
李文廣
陶藝家 李文廣 Haisul多年前在東京與學者們用餐,初次見到日本茶碗,被外觀造型所迷住,也特別鐘愛日本茶碗,所以柴燒的每一窯都會燒製幾個茶碗,而每一窯的色澤感覺都不一樣。
亞泥事件
亞泥事件
全東明
作品簡介: 本作品從外到裡共有三層,最外層的左右邊分別有十六個月亮和十六個太陽,都代表臺灣的十六個原住民族。作品的第二層左右兩邊各有一隻手,第三層右邊的太魯閣族的圖騰代表事件是發生在Truku(太魯閣族)的領域上,左邊是鎖鍊,代表他們被捆住解不開。 創作背景:
那瑪夏的春天
那瑪夏的春天
全東明
作品簡介: 民國九十八年 (2009年)八月九日因莫拉克颱風襲臺,導致高雄小林村九至十八鄰一百多戶人家的家園全毀,四百六十二位居民罹難,同為Dian(全東明)看到族人朋友受難,心裡很難過,而有了這件作品的創作。 創作背景:
重要經濟糧食作物—甘蔗
重要經濟糧食作物—甘蔗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以前光復家家戶戶都種白甘蔗,採收後送到光復糖廠變現,才有錢負擔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和納稅等開銷,算是光復一帶的主要經濟作物。
祭儀常用植物—榕樹葉
祭儀常用植物—榕樹葉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小時候有一次走夜路回家時,看到一個頭長得奇怪,手上拿著獵槍的老人站在路燈底下,我看到後嚇得一邊大喊,一邊拔腿跑回家。
祭儀常用植物—棕櫚葉
祭儀常用植物—棕櫚葉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在我小時候,村裡的人如果生病或者遇到什麼壞事,就會請巫師來家裡做法,每當聽說誰家請了巫師,我便會好奇地過去偷看。通常會有一名位階比較高的大巫師負責做法,幾個位階比較低的小巫師則會圍繞在大巫師身邊,協助他完成儀式。他們手裡都拿著棕櫚葉,像是歌舞般地揮著,聽大人說,棕櫚葉有驅邪的效果。
祭儀常用植物—棕櫚葉
祭儀常用植物—棕櫚葉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在我小時候,村裡的人如果生病或者遇到什麼壞事,就會請巫師來家裡做法,每當聽說誰家請了巫師,我便會好奇地過去偷看。通常會有一名位階比較高的大巫師負責做法,幾個位階比較低的小巫師則會圍繞在大巫師身邊,協助他完成儀式。他們手裡都拿著棕櫚葉,像是歌舞般地揮著,聽大人說,棕櫚葉有驅邪的效果。
祭儀常用植物—檳榔
祭儀常用植物—檳榔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檳榔在原住民族的生活中用途很廣,是表達情愛的信物、婚喪喜慶的要角,其中之一是作為獻祭給祖靈和鬼神的供品。 祭祀的檳榔必須是完整的一串,不能是摘下來後一顆顆零散的檳榔。除了酒水和檳榔之外,有時候也會放一些麻糬給祂們享用,酒、檳榔和麻糬是阿美族祭儀中重要的三樣物品。
民俗治病植物—九芎
民俗治病植物—九芎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早期部落裡沒有醫生,輕微生病受傷多是依長輩傳授的經驗自行療傷,只有在發生非常嚴重疾病時才會去尋求巫醫協助。
民俗治病植物—檳榔
民俗治病植物—檳榔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我的爸爸媽媽都是農人,每當寒、暑假的時候,我會去田裡幫忙工作。家裡種的大多是水稻,由於寒暑假正值最冷與最熱的時節,田裡的水不是冰的就是燙的,手腳長時間泡在裡頭,回到家時都已經紅通通,甚至是破皮、發炎了。
民俗治病植物—茅草根
民俗治病植物—茅草根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茅草根煮水洗澡可幫助退燒。
重要經濟糧食作物—旱地糯米
重要經濟糧食作物—旱地糯米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外婆的田在加里洞(Kalotong)的山上,還記得小時候一到暑假,就會跟著外公、外婆坐牛車上山。儘管有牛車代步,車程還是需要三至四個小時,因此平常外公和外婆都清晨五點多就得出門務農。
重要經濟糧食作物—芋頭
重要經濟糧食作物—芋頭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過去家裡經濟並不富裕,當時靠著種植多樣的作物,收成賣錢以維持生活。我們家沒有自己的田,因此耕作前會先尋找光復這一帶沒有人利用的土地,自己開墾荒地來種植作物。因為都是尋找無主的土地來耕種,因此田地較為破碎零散。
重要經濟糧食作物—紅甘蔗
重要經濟糧食作物—紅甘蔗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我和先生結婚後在部落開了一間雜貨店,為了養家,除了顧雜貨店的生意外,我們也種植紅甘蔗。當時,白甘蔗的糖分含量高,是製造糖的重要原物料,所有的白甘蔗都會被糖廠統一收購,並不能私下隨意種植及販賣;而紅甘蔗的含糖量比起白甘蔗低,糖廠並不收購,開放民間可以自行種植與買賣。
重要經濟糧食作物—花生
重要經濟糧食作物—花生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在所有種過的作物當中,印象較為深刻的是「花生」。由於當時是種植在斜坡上,種植難度跟平地比起來難上許多,只能拿著小小的鋤頭,一個洞一個洞慢慢挖,再把乾的花生種子一個個埋起來,約四到五個月就能收成。現在回想起來仍相當累人。
重要經濟糧食作物—黃藤
重要經濟糧食作物—黃藤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我們主要採收黃藤的側枝,砍下後還需要將黃藤外皮上的尖刺用刀削除,處理過的藤心會帶到菜市場賣,相當好賣,價格也不錯,藤心吃起來雖然有些苦澀,但因為覺得好喝,對身體也好,因而時常煮來喝。
充滿回憶的食用植物—毛柿
充滿回憶的食用植物—毛柿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我們家有一整片的毛柿子樹。每年七、八月是柿子成熟的時候,園子裡聚滿大人與孩子們,大人們忙著採收,我們則穿梭在果樹之間奔跑嬉戲;玩累的時候,我們會撿拾掉落在地上的柿子享用,毛柿長滿毛的外皮不太好剝,但香甜的果肉卻讓人忍不住一顆接著一顆吃,直到吃飽了才心滿意足的回家。
充滿回憶的食用植物—蕗蕎
充滿回憶的食用植物—蕗蕎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我的父母都是農人,幾乎整天都待在田裡,我在家時,都是由阿公阿嬤看顧,但阿嬤去世得早,所以我的童年幾乎都是在阿公的陪伴下長大。
充滿回憶的食用植物—藤心、山棕心
充滿回憶的食用植物—藤心、山棕心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小時候,爸媽時常帶著我上山採野菜。我們會摘採藤心、山棕心等野菜,只要衡量足以填飽一家肚皮,便不再多採。媽媽會將帶皮的藤心直接丟進火堆中,待藤心烤熟後,再將外皮剝除,沾著鹽巴、辣椒等調味料食用,這是我最喜歡的食物。
充滿回憶的食用植物—麵包果
充滿回憶的食用植物—麵包果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夏季麵包樹結果時,哥哥會帶著我去採麵包果。幾乎每戶人家門口都有種麵包樹,是部落中重要的食物來源。 麵包樹的樹枝很容易斷掉,但是哥哥手腳很靈活,一下子就能爬到樹上採果子。我不太會爬樹,只能在樹下撿拾掉落的果實;或是尋找一根長竹竿,將前端削尖,在樹下拿竹竿刺高度較矮的麵包果,讓它掉下來。
祭儀常用植物—香蕉葉
祭儀常用植物—香蕉葉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我念小學時,大姐的孩子剛出生,通常嬰兒在生下來五個月至一歲時會取名字。大姐幫孩子取一了個自己喜歡的名字,之後孩子就常常不知原因的哭鬧、生病,媽媽就請巫師到家中做法。
生活工藝用植物—苧麻
生活工藝用植物—苧麻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過往部落裡幾乎每戶人家都種植苧麻,經過處理的苧麻不易發霉,材質也相當堅韌,因此苧麻的纖維是編織衣物和配件時的重要原料。
生活工藝用植物—苧麻
生活工藝用植物—苧麻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過往部落裡幾乎每戶人家都種植苧麻,經過處理的苧麻不易發霉,材質也相當堅韌,因此苧麻的纖維是編織衣物和配件時的重要原料。
生活工藝用植物—稻草
生活工藝用植物—稻草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每年七月和十二月割稻後,剩下的稻草有許多用途,像是餵牛、做成掃把和蓋雞舍的屋頂。除此之外,對孩子來說最開心的莫過於用稻草做跳繩,稻草做的跳繩很耐用,幾乎不會壞,遇水後跳繩會變得很厚重,不好甩動,但經過曬乾後就又像全新的一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