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27個藏品
自滿州駛牛車到海口卸貨(楓港小調)
自滿州駛牛車到海口卸貨(楓港小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以「楓港小調」為基礎,全曲共有16段,第1至1小節為主旋律,其他十五段建立在此旋律加以變化,每一句基本上都是由後半拍開始,在第三句會牽尾音豐富其音樂性。
楓港小調-土豆種落
楓港小調-土豆種落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曲是以「楓港小調」曲調為基礎,以對唱的方式演唱,歌者張素蘭為張日貴的學生,雖然無法像張日貴可以自由運用真假聲轉換及細膩的處理每一句歌詞的音色轉換,但是仍極力吸取其演唱精髓、揣摩其韻味並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性。
牛要吃草(四季春)
牛要吃草(四季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為「四季春」曲調,旋律相較於「楓港小調」,平緩且音與音之間多為級進進行。歌者在每一句尾音的處理,會使用氣聲改變其音色,讓樂曲更增添了許多色彩。歌者張日貴可以清楚的分辨出「四季春」和「楓港小調」的差異性,強調「四季春」是不會在第三句使用提高五度牽尾音的唱法,所以絕不會將兩者混為一談。
楓港老調-阮來出世
楓港老調-阮來出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楓港老調」是張日貴最擅長的曲調,也是一首由於其擅於演唱「楓港小調」之後,而巧妙的創作出來的曲調。因此,某種程度來說,「楓港老調」 可以說是張日貴所創作的新曲調。
思想起-歡迎貴賓
思想起-歡迎貴賓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以「思想起」曲調為基礎,由張碧英填入新創作的歌詞。張碧英在滿州民歌的退廣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民國68年「滿州鄉民謠推廣委員會」成立,張碧英與先生潘正行(原永港國小主任),致力於滿州民歌的傳習,敦請張日貴為總指導,帶著張日貴到各個村落教授滿州民歌。
十二生肖(四季春)
十二生肖(四季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者張日貴可以清楚的分辨「四季春」與「楓港小調」的差異性,從曲譜比較中可以看出「四季春」的旋律走向較為平緩,並不會在每段歌詞第三句的第六字提高五度使用假音演唱,相較於「楓港小調」,演唱時旋路起伏較大,呈現多音性的特色,全曲共有12段,第1至9節為基本旋律,其餘11段建構在此基礎上根據歌詞語韻的不同而
新絞竹排(四季春)
新絞竹排(四季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四季春」是指恆春四季如春,又稱為「恆春調」,歌詞中常常提及四季花草,普遍流行於車城鄉、恆春鎮及滿州鄉等地區,但是由恆春某些歌者常將「四季春」與「楓港小調」視為同一首曲調,常將兩者混為一談。基本上「四季春」旋律進行較為平緩,而「楓港小調」呈現曲調起伏較大的特色。
楓港小調-落山風來有時陣
楓港小調-落山風來有時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恆春人時常將「楓港小調」和「四季春」視為同一種曲調,但是滿州地區的歌者卻可以很清楚的分辨「楓港小調」和「四季春」。事實上,「楓港小調」是從「四季春」蛻變衍伸出的曲調。從曲譜中,我們可以發現「楓港小調」會在第三句歌詞中的第六個字提高五度並使用假聲演唱,但在「四季春」是不具有此特殊唱法。
乞雨歌
乞雨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排灣族傳統詞曲 天災人禍在傳統排灣社會發生時,女巫司是唯一有能力為族人化解困境的人。例如久旱不雨時, 族人會在MALADA的主持下舉行乞雨祭。女巫拿起包括茅穗、酒、曩袋等祭器, 一面揮動茅穗, 一面唱起這首MULIUDAN祈求天神普降甘霖,以紓解族人之困。
治病歌
治病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排灣族傳統詞曲
孤獨之歌
孤獨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排灣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排灣族人在山上工作感到孤寂傷心,或獨居而觸景生情時所唱的歌謠。歌詞的內容大都在自怨自嘆生活之苦,誰能了解其心中之寂寞。藉著這首歌,族人的心中之苦,得以透過一答一唱之間發抒出來。
結婚歡樂對唱歌
結婚歡樂對唱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高樹鄉青葉村魯凱族傳統詞曲 這首UNIU是在傳統式的魯凱婚禮當中演唱,族人們手牽手圍著圓圈,一面唱一面和著傳統的「四步舞」,一遍又一遍的為新人祝福,大家一起歡唱。歌詞的內容是即興的,變化必須依領唱者之唱詞為軸,再固定的加入無意義的齊頌。
懷念往事之歌
懷念往事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魯凱族傳統詞曲
工作歌
工作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魯凱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工作時所唱的歌曲,內容敘述一對青年男女不約而同到山上工作,在路上相遇,女問男:「今天工作會累嗎?」男族人回答道:「因為我一面工作一面想念妳,所以不覺得累。」
情歌對唱
情歌對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魯凱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屬於男女青年人的情歌對唱。先由女生領唱一句,接著眾人一起反覆她的唱詞,唱到後半段時,一位男族人會在眾人同音反覆之上,唱出大二度或大三度的和聲,魯凱族人稱aqalai(特出的聲音)。
詛咒歌
詛咒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排灣族傳統詞曲
聚會歌
聚會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魯凱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過去魯凱族人在一起聚會,或是聊天時所唱的聚會歌。歌詞用了大量的無意義虛詞,演唱的方式是以男女對唱來進行。
雙管竹製縱笛演奏
雙管竹製縱笛演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排灣族傳統詞曲
搖籃曲
搖籃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排灣族傳統詞曲 這首排灣族的搖籃曲與其他族群的搖籃曲內容不同,這是一位媽媽在哄小孩睡覺時,一面告訴小孩說:我會祈求山神變法術,讓他賜給我的小寶寶福氣,快睡吧!
接尾歌
接尾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排灣族傳統詞曲 這也是一首頂針風格的童謠,歌詞的意思很難了解,族人大都會唱而不知其意。
跳戲(高音)
跳戲(高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唱完了低音的跳戲之後,曲頭馬上會接唱這首屬於「高音的跳戲」。顧名思義,所謂「高音的跳戲」是只相對於前一首跳戲,這首跳戲的音域是較高,而比較難唱的歌謠。這首「高音的跳戲」曲調上可以分成三句,唱到第二句的最後一音時,必須往上提高八度來唱,最後再加上一句往下的尾聲當作結尾。
跳戲(低音)
跳戲(低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這是在祭典當晚,在公廨外族人手牽著手,環繞在荊桐周圍,由曲師領唱眾人答唱的跳戲中的第一首歌謠。因為音域較低,族人稱之為「低音的跳戲」。整首曲調僅由前、後 兩樂句形成,然後不斷地反覆,歌詞則隨曲頭的變化眾人再行接腔。
祈雨放鳥歌
祈雨放鳥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入公廨寮祈雨歌
入公廨寮祈雨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當族人從口社溪祈雨之後,用桶子盛起一桶水,交由族人抬回部落,抵達部落後,乩花先指示族人把水灑在村子四周,然後到公廨內來召請諸神,這首「入公廨寮祈雨請神歌」,就是在當時由乩花領唱,其他族人一起答唱的祭歌之一。其曲調與下一首的「祈雨放鳥歌」完全一樣,只是歌詞不同而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