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478個藏品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一群七年級生用音樂所共築的新樂園。有著像彩虹般的團名,好像是時下青年衣著鮮豔的嘻哈風。但,他們有著七年級生所少有的沉穩,卻也有著當今七年級生天馬行空的創意。而當這些特質匯集在他們的音樂專業時,所撞擊出的火花相信會是令人期待與激賞的。靛樂團,以靛為名代表著藍色與紫色的中間色彩。
雙聲恨
雙聲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一群七年級生用音樂所共築的新樂園。有著像彩虹般的團名,好像是時下青年衣著鮮豔的嘻哈風。但,他們有著七年級生所少有的沉穩,卻也有著當今七年級生天馬行空的創意。而當這些特質匯集在他們的音樂專業時,所撞擊出的火花相信會是令人期待與激賞的。靛樂團,以靛為名代表著藍色與紫色的中間色彩。
北管演唱(七○年度新竹民俗音樂欣賞會)
北管演唱(七○年度新竹民俗音樂欣賞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新竹民俗音樂欣賞會的表演。
才子佳人(17之17)
才子佳人(17之17)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種「歌仔」很快就普及到各種廟會去,慢慢變成有組織的樂團,也以「醜扮」方式載歌載舞演唱起來,所謂的「醜扮」是簡單的化妝,由男生反串的旦角,頭帶珠串紗巾再加上當時臺灣衫(唐裝,一般稱為「大陶衫」)的女裝,男的生角則頭戴斗笠,也是一身臺灣衫,以絃、管及打擊樂器配樂,表演時非常機動,行進時可以演,也可以定
台灣當代作曲家側寫系列(一)
台灣當代作曲家側寫系列(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99年6月6日由十方樂集製作之”台灣當代作曲家側寫(一)”系列音樂會,於十方樂集演出,演出曲目有:<七重奏>,<浪淘沙>,<長笛與鋼琴二重奏>,<月>,<給梅湘的名信片>及<鋼琴前奏曲>。其中<給梅湘的名信片>一曲為世界首演,<鋼琴前奏曲>為十方樂集委託創作。
雙溪樂饗-【東吳樂饗】系列專輯(三)
雙溪樂饗-【東吳樂饗】系列專輯(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東吳大學音樂專輯─雙溪樂饗,為了慶祝東吳大學建校百年,校方特別邀請盧炎作曲,英文系教授林建隆作詞,完成<東吳百齡頌讚>,內容包括有合唱,獨唱,重唱及管絃樂部分。<東吳百齡頌讚>共分為四個部分,合唱與管絃樂團在其中交互應答。
國立台灣交響樂團921賑災音樂會系列之八
國立台灣交響樂團921賑災音樂會系列之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十多年前由劉賽雲委託盧炎為「當代名家詞曲篇」獨唱會而作。這是詩人戴洪軒描寫對死亡的嚮往,在盧炎不疾不徐的節奏下,鋼琴部份以豐富的和絃色彩、無隙的連接,與人聲對話,交織成戲劇性的張力。時而高亢、時而低迴,樂句線條很美,無論在聲音或技巧上,都讓歌者的才情儘量發揮。
台灣情‧吹笛人
台灣情‧吹笛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成立於1998年的吹笛人室內樂團,由樊曼儂女士擔任音樂總監。<憶江南>一曲原是替一位主修長笛的學生畢業演奏所寫,後來應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改編為管絃樂曲,並命名為<憶江南>,在改寫過程中即將樂曲的架構重新整理,因此比原曲更加完美,所以又將管絃樂版本改編為現二重奏版本。
台北人樂集(一)
台北人樂集(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收錄於台北人樂集(一)的作品<浪淘沙>,是民國84年1月26日於國家音樂廳演出現場錄音,<浪淘沙> ─為女高音與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與打擊樂是1972─1973年之間的作品,是作曲家第一次嘗試以中國藝術語法創作的作品,憑著自己的想像,在節奏上,曲調上,裝飾上,也揣摩中國詩的吟唱。
意象繽紛 台灣現代音樂集(一)
意象繽紛 台灣現代音樂集(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意象繽紛」是十方樂集出版的第一張唱片,在兩片CD將近九十分鐘當中,收錄了李泰祥《巢》、楊聰賢《奏鳴曲》、盧炎《歌》、吳丁連《小提琴奏鳴曲》、陳玫琪《聽風的歌》、潘皇龍《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六位作曲家的作品。
台灣作曲家樂展
台灣作曲家樂展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作曲家樂展音樂會(三)室內樂2,發表作品及作曲家有何能賢<舊事>,曾興魁<鼎>,盧炎<木管五重奏>,蘇凡凌<離心力與向心力>,張玉樹<西出陽關>,陳玫琪<茶薇花架隨想>,吳丁連<空>,許博允<中國戲曲冥想>。
暎暎曲
暎暎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由徐頌仁指揮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台北藝大學)管絃樂團演出的暎暎曲,於民國76年11月29日於國家音樂廳演出。此張cd未收錄其他作曲家作品,且無正式發行,為作曲家私人典藏有聲資料。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8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8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60年代前後中西音樂界的發展情況。談歷年來教過的學生。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12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1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第一次見到盧炎老師。在音樂班裡學習的過程。向盧炎老師學習。自由創作的部分。大學的學習狀況。 0分8秒~11分10秒 第一次見到盧炎老師是在考國立藝專的時候,記得當時老師穿著白色的上衣坐在角落。 11分10秒~19分50秒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10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10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與盧炎老師學習的狀況。與盧炎老師之間的互動。國立藝專課程的設計。學校作品的發表。畢業後與盧老師的互動。留學的過程。在台灣與其他學生的交流。 0分46秒~24分40秒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11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1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師承。在學期間的大環境與上課內容。盧炎老師的作風。盧炎老師的上課內容。盧炎老師介紹潘皇龍老師。寫作的狀況。出國唸書,國內外的教學差異。盧炎老師的感情狀況。盧炎老師作表格的習慣。 0分0秒~0分29秒 原來就讀於福星國小,後來因為老師出國,所以介紹了盧炎老師來上課。 0分29秒~16分35秒
鋼琴前奏曲四首、長笛鋼琴二重奏、家具音樂、東吳大學百年慶頌讚、東吳大學校歌、長笛獨奏曲一首錄音
鋼琴前奏曲四首、長笛鋼琴二重奏、家具音樂、東吳大學百年慶頌讚、東吳大學校歌、長笛獨奏曲一首錄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鋼琴前奏曲四首、長笛鋼琴二重奏、家具音樂、東吳大學百年慶頌讚、東吳大學校歌、長笛獨奏曲一首錄音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9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9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談教學生涯中如何調整教學方式。主修課的教學方式及對位的教學。
管絃樂三章錄音
管絃樂三章錄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管絃樂三章錄音 管絃樂三章錄音紀錄
京劇印象
京劇印象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京劇印象-為琵琶與民族管絃樂團而作,協奏組曲第三名,爲琵琶與民族管絃樂隊而作的樂曲《京劇印象》可分為三個樂章及結束部共四個部分分別以作者印象中的「唸白」、「武場」、「旦」來作為小標題,不間斷演奏。整個作品的構思與樂思來自於京劇。
黃鶴樓
黃鶴樓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黃鶴樓-琵琶協奏曲,協奏組曲佳作,此曲根據唐代李白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而作。
臉譜集
臉譜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臉譜集-琵琶與民族管絃樂團,協奏組曲第二名,本曲以中國戲曲四大行當為主要中心,創作生、丑、淨、旦四個樂章,意圖展現老生的蒼勁激昂;武丑的詼諧逗趣;花臉的殺氣騰騰與青衣的空靈委婉約,以表現不同行當之人物性格與氣質。
伊犁河隨想
伊犁河隨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伊犁河隨想-民族管絃樂曲,合奏曲組第一名,伊犁河位於我國新疆北部天山西麓,伊犁河兩岸富饒美麗,素有塞外江南之稱。那裡居住著哈薩克、維吾爾、漢等1多個風迥異的民族。他們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能歌善舞,他們創造的十二木卡姆成為中華音樂寶庫中的一科璀璨的明珠。
阿Q隨想曲
阿Q隨想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阿Q隨想曲-民族管絃樂曲,合奏曲組第二名,當年魯迅寫阿Q,被當時的報章批判。今天我以一個在外國長大的華僑寫阿Q,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剖析人性。雖然魯迅的阿Q已經遠離電腦時代,但是阿Q精神依然留在我們生活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