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51830個藏品
唐卡─勝樂金剛
唐卡─勝樂金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唐卡,係藏語,即錦緞鑲邊的布綢畫或絲繡,因此也稱為布繪。唐卡的底布以亞麻、粗布或珍貴的絲綢為材料;顏料來源則是礦物及植物,再按比例加上一些動物膠及牛膽汁,屬於不透明顏料。唐卡題材十分廣泛,如歷史事件、人物傳記、宗教教義、西藏風土、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等。
蓮花童子像
蓮花童子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蓮花童子佛像 「蓮花童子」的法像,頭戴五佛寶冠,右手為說法印,左手為持蓮印,金剛跏趺端坐於蓮花法座之上,是新興教派真佛宗裡的主要修行依止。每年5月18日為蓮花童子之聖誕。在名稱上,「蓮花」是表示清淨,出污泥而不染;「童子」表示純潔,表示清淨法身。
排灣族佳平舊社zingrur頭目家屋祖靈柱
排灣族佳平舊社zingrur頭目家屋祖靈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文物是部落領袖zingrur家屋內之祖靈柱mulitan,中研院民族所1956年收藏。因mulitan的文化內涵、雕刻藝術等具獨特而稀珍價值,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向文化部提報,於2012年核定為國寶。 備註:2020年《召喚kaviyangan的記藝-回佳》共作展展件(原寸圖像輸出)。
排灣族雙管鼻笛
排灣族雙管鼻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排灣族雙管鼻笛已被認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資產。排灣族平和村有百步蛇紋雕刻的雙管鼻笛又最具代表性。 排灣族的雙管鼻笛(raringdan)以北排灣Vutsul系統的平和村會吹奏的人數最多、鼻笛的形制最具代表性,且有關於鼻笛聲模仿頭目家祖先百步蛇以翹起的吻端發聲的傳說。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Plate from "Voyage to the Pacific Ocean"
Plate from "Voyage to the Pacific Ocean"
British Museum
由庫克船長第一次太平洋航程的隨船畫師約翰·韋博 John Webber所繪,收錄在於1784年出版之"Voyage to the Pacific Ocean",描繪的為夏威夷地區南島語族人的船隻。
排灣族巫師箱 Paiwan Shamanic Kit
排灣族巫師箱 Paiwan Shamanic Kit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此件法具盒下半部為木製,紅漆,用銅及貝殼裝飾;上半部是網袋,網口綴有小藤環,加上細繩,可束緊袋口。一般法具盒的製作方式是將整段木塊挖空而成,除盒底外,其餘幾面都有雕刻。雕刻題材多人和動物,動物紋中以百步蛇紋、鹿紋最多。
巴布亞新幾內亞人(Komblo)儀式中的紙鈔 Banknotes in a New Guinean Komblo People's Ritual
巴布亞新幾內亞人(Komblo)儀式中的紙鈔 Banknotes in a New Guinean Komblo People's Ritual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Komblo 部落的 Kinden Kulam(身穿紅夾克者)在竹製「錢柱」 前發表演說,主持給 Omngar 部落母系親屬的報償儀式。Wahgi 人們傳統上會於生命各階段以儀式報償予母系親屬,母系親屬們被認為有能力影響他們姐妹後嗣的健康與順利。
構樹圖板_Traité des arbres et arbustes
構樹圖板_Traité des arbres et arbustes
Biblioteca Digital del Real Jardin Botanico de Madrid
第2卷、圖版7
阿美族里漏部落成巫綁腿
阿美族里漏部落成巫綁腿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捐贈者姜勤珠女士為里漏部落人,善於製作傳統服飾,本館薦購里漏部落之男子成年禮、女子及巫師之新製服飾三套,亦為姜女士所製作。
阿美族里漏部落成巫上衣
阿美族里漏部落成巫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捐贈者姜勤珠女士為里漏部落人,善於製作傳統服飾,本館薦購里漏部落之男子成年禮、女子及巫師之新製服飾三套,亦為姜女士所製作。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腰帶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腰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製作是環太平洋南島民族與其他民族因環境生態特有的傳統智慧。此件藏品是智利復活節島Rapa nui人的草裙,整套分為上衣、下裙、腰帶與帽子四件。主要以香蕉乾葉、構樹樹皮布製成,並以貝殼、棕櫚纖維做為裝飾。Rapa nui人過去曾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香蕉絲草裙,後來因外來文化進入而中斷。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上衣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製作是環太平洋南島民族與其他民族因環境生態特有的傳統智慧。此件藏品是智利復活節島Rapa nui人的草裙,整套分為上衣、下裙、腰帶與帽子四件。主要以香蕉乾葉、構樹樹皮布製成,並以貝殼、棕櫚纖維做為裝飾。Rapa nui人過去曾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香蕉絲草裙,後來因外來文化進入而中斷。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帽飾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帽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製作是環太平洋南島民族與其他民族因環境生態特有的傳統智慧。此件藏品是智利復活節島Rapa nui人的草裙,整套分為上衣、下裙、腰帶與帽子四件。主要以香蕉乾葉、構樹樹皮布製成,並以貝殼、棕櫚纖維做為裝飾。Rapa nui人過去曾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香蕉絲草裙,後來因外來文化進入而中斷。
披肩
披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披肩亦可視為肩飾,魯凱族的各種裝飾大致可分為頭飾、耳飾、肩飾、手飾、腰飾及腳飾等,除了增加美感之外,也和服飾一樣須配合身分地位來配戴。階級地位表現於配飾、衣服圖案及材料;成就地位則表現於頭飾及衣服圖案。圖案中以百合花飾最為特殊,代表了貞潔(女)及善於狩獵的勇士(男)。
貯穀籃
貯穀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Bahu 貯存小米的藤籃,此件的特點在於籃內另外再編織的一圈收口,這是較為少見的藤編。由形製來看,與過去婦女背負物品的藤籃(kiri)非常相似。為了使藤器更加耐用,族人都會採取煙燻的方式,讓燃燒的灰質、油質附著於藤器上,經過長期的煙燻與使用,便呈現出深褐色又具有微微的光澤。
日本早期和服
日本早期和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和服早期深受古代中國的漢服影響,尤其是日本歷史上的古墳時代(相當於中國晉朝及南北朝時期),但到了平安時代(相當於唐末宋初),由於中日因雙方內外條件變化而暫時中斷交流,日本文化進入了一個高度本土化發展的時期(也是一段自我孤立時期),和服的構造也因而更具有其本地色彩。
腿飾
腿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男性飾品歲時祭儀(跳舞時配帶)。此物件為多色琉璃珠、貝珠、銅鈕、銅鈴、苧麻所組成。主要做為腿布的裝飾。 (以上說明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36):
香蕉絲製女子草裙
香蕉絲製女子草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製作是環太平洋南島民族與其他民族因環境生態特有的傳統智慧。此件藏品是智利復活節島Rapa nui人的草裙(kakaka),整套分為上衣、下裙兩部分。主要以芭蕉莖製成,並以貝殼做為裝飾。Rapa nui人過去曾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香蕉絲草裙,後來因外來文化進入而中斷。
五營神將
五營神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五營頭(首)」亦是依五營五色而設的小木偶頭像,一般都有頭無身(人首鎗身),講究者則著以布袋戲裝,通常一字排開,排列於五營旗的前方,亦有另置架插放者。
香條:台南大天后宮天上聖母遶境採緣
香條:台南大天后宮天上聖母遶境採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印本。台灣一般傳統各地方廟宇要出巡繞境或出門進香又叫刈香,均會在繞境經過的地點或要前往進香的廟宇,貼上一張長方形、黃色或紅色的紙,就是所謂的「香條」。
香條:興濟宮興聖會文衡聖帝聖誕
香條:興濟宮興聖會文衡聖帝聖誕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印本。台灣一般傳統各地方廟宇要出巡繞境或出門進香又叫刈香,均會在繞境經過的地點或要前往進香的廟宇,貼上一張長方形、黃色或紅色的紙,就是所謂的「香條」。
香條:良皇宮保生大帝千秋
香條:良皇宮保生大帝千秋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印本。台灣一般傳統各地方廟宇要出巡繞境或出門進香又叫刈香,均會在繞境經過的地點或要前往進香的廟宇,貼上一張長方形、黃色或紅色的紙,就是所謂的「香條」。
香條:天后宮玉皇大帝聖壽
香條:天后宮玉皇大帝聖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印本。台灣一般傳統各地方廟宇要出巡繞境或出門進香又叫刈香,均會在繞境經過的地點或要前往進香的廟宇,貼上一張長方形、黃色或紅色的紙,就是所謂的「香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