貯穀籃
典藏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Bahu 貯存小米的藤籃,此件的特點在於籃內另外再編織的一圈收口,這是較為少見的藤編。由形製來看,與過去婦女背負物品的藤籃(kiri)非常相似。為了使藤器更加耐用,族人都會採取煙燻的方式,讓燃燒的灰質、油質附著於藤器上,經過長期的煙燻與使用,便呈現出深褐色又具有微微的光澤。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423):
貯穀籃一般呈柱狀體,形狀介於方形與圓形之間,更有底為方形而口部卻近似圓型的。因為藤編物較軟,有的藤籃在邊角處會附加四根支柱,且有支柱向下延長作為足者。館藏的其他貯穀籃多為大口、無蓋,只有此件是唯一小口且有肩、有蓋。
博物館補充說明:
相對於本文物,一般泰雅的揹藍形制較大,也無中間的收口袋。以韋文豪為博物館製作的女用揹藍為例(如下圖),其尺寸為長39cm, 寬33cm,高60cm。
備註:2018年共作展《獵與織‧重逢半世紀》泰雅族KLESAN群文物返鄉特展展件。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423):
貯穀籃一般呈柱狀體,形狀介於方形與圓形之間,更有底為方形而口部卻近似圓型的。因為藤編物較軟,有的藤籃在邊角處會附加四根支柱,且有支柱向下延長作為足者。館藏的其他貯穀籃多為大口、無蓋,只有此件是唯一小口且有肩、有蓋。
博物館補充說明:
相對於本文物,一般泰雅的揹藍形制較大,也無中間的收口袋。以韋文豪為博物館製作的女用揹藍為例(如下圖),其尺寸為長39cm, 寬33cm,高60cm。
備註:2018年共作展《獵與織‧重逢半世紀》泰雅族KLESAN群文物返鄉特展展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