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66個藏品
童謠︰吃果子
童謠︰吃果子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此首童謠是在馬遠鄉丹社群的布農族演唱的傳統歌謠,歌詞無特殊意義。
童謠︰逗小孩快長大
童謠︰逗小孩快長大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此首童謠是在馬遠鄉丹社群的布農族演唱的傳統歌謠,歌詞是由一位長者一面逗小孩一面希望他快長大的歌。
阿美族歌謠
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案為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錄製之阿美族歌謠,內容包括(A面)《老人除草歌》、《年輕人除草歌》、《豐年祭招呼歌》、《求愛歌》、《嬉遊歌》等,以及(B面)《豐年歌》、《春海歌》、《除草歌》、《豐年祭解散歌》、《捕魚歌》等曲目。錄製地點為臺東縣豐里、三尼、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等。
泰雅族歌謠
泰雅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案為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錄製之泰雅族歌謠,內容包括《歡樂歌》、《做工》、《迎賓》、《無題》、《結婚歌》、《青春歡樂歌》、《跟隨耶穌》、《出征》等曲目。錄製地點為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花蓮縣卓溪鄉崙山村、古村。
阿美族歌謠
阿美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案為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錄製之阿美族歌謠,內容包括(A面)《牧牛歌》、《捕魚歌》、《光復村是個好地方》、《採集木材歌》、《砍木材歌》等;以及(B面)《戀歌》、《富田村快樂頌》、《迎賓歌》、《辭別歌》、《飲酒歌》等曲目。錄製地點為花蓮縣光復鄉富田村。
蘇顯達小提琴獨奏會:探戈Tango
蘇顯達小提琴獨奏會:探戈Tango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09
徐頌仁指揮花蓮縣七十九年秋季藝術活動-管絃與合唱之夜
徐頌仁指揮花蓮縣七十九年秋季藝術活動-管絃與合唱之夜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為徐頌仁指揮樂團於花蓮縣七十九年秋季藝術活動演出,演出節目為「管絃與合唱之夜」。
豐年祭青年歌
豐年祭青年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奇美部落阿美族傳統詞曲此曲是在阿美族豐年祭其間演唱的歌曲,從第一天salitapod、第二天pitalaman、第三天piholoan到第四天gahahayan都演唱。由年輕人演唱,老年人亦可加入演唱。
獵獲凱旋歌
獵獲凱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丹社布農族傳統詞曲
鄧昌國、藤田梓巡迴演奏會節目單
鄧昌國、藤田梓巡迴演奏會節目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鄧昌國、藤田梓巡迴演奏會節目單。 演出場次:臺中、新竹、高雄、花蓮。
戴粹倫於〈花蓮高中室內音樂會〉_2
戴粹倫於〈花蓮高中室內音樂會〉_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高中室內音樂會〉,1968年夏於花蓮高中舉行。
戴粹倫於〈花蓮高中室內音樂會〉_1
戴粹倫於〈花蓮高中室內音樂會〉_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高中室內音樂會〉,1968年夏於花蓮高中舉行。左起為戴粹倫、陳盧寧、張寬容、廖年賦。
大家一起來
大家一起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目前流傳在新社噶瑪蘭地區而在豐年祭當中所演唱的舞歌「大家一起來」(qasusurun pa ita ya),是由新社部落的潘金英女士,於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十五日在宜蘭五結鄉利澤簡促進會噶瑪蘭族演習營當中,為了讓學員能很快的瞭解噶瑪蘭語,因此將一首阿美族豐年祭時所唱的民歌,把原來的阿美語歌詞,改編成
祖先的部落-尋根
祖先的部落-尋根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尋根(damu na baqi)的曲調,原是一首流傳於光復太巴塱地區,歌詞完全無意義的母音來唱的阿美族民歌(naluwanaiya naiyahohaiyan),後來在民國75年,花蓮的新社噶瑪蘭人第一次回原居地(宜蘭)參加「噶瑪蘭人尋根」活動時,偕萬來就以這首新社噶瑪蘭族人都能朗朗上口的阿美族
新社村
新社村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新社村(damu na patRungan),曲調原來是花蓮光復太巴塱阿美族人的民歌「太巴塱這地方」(Niialon no Taibalon),原歌詞也是在歌頌阿美族人居住的太巴塱地區,後來就由新社的噶瑪蘭人潘金英及林阿美,再加以改成噶瑪蘭語,而變更成新社村(damu na patRungan)
咱們來跳舞
咱們來跳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是在民國83年8月8日新社部落舉行豐年祭時,由潘金榮將記憶中過去阿美傳統民歌的曲調,予以重新改編歌詞,賦予這首民歌新的生命力。此後,在每一年新社部落舉行的豐年祭當中,都會以這首歌來跳舞。
龍舟比賽歌
龍舟比賽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划船比賽歌,是1995年6月花蓮新社噶瑪蘭的青少年,參加宜蘭縣主辦在冬山河清水公園的划龍舟比賽,為了鼓勵噶瑪蘭青少年族人共襄盛舉,與期勉族人對自己文化的認同,而由長期為噶瑪蘭文化與語言盡心盡力的偕萬來先生,將一首原屬阿美族聖詩讚美歌的曲調,重新填入以噶瑪蘭發音的歌詞,而成了這首划船比賽歌。
回宜蘭
回宜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回宜蘭(tmanan sa giran),是花蓮新社噶瑪蘭人在民國75年第一次回原居地(宜蘭)時,每個人內心興奮之情難於形容,於是在78年第二次回故鄉(宜蘭)參加慶祝活動時,潘金榮就以平日族人常唱的一首阿美族民歌,將原來的阿美族語歌詞改成噶瑪蘭語。
咱們是噶瑪蘭人
咱們是噶瑪蘭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咱們是噶瑪蘭人(aita na kebaran)的曲調,原來是一首阿美族民歌,在民國78年新社噶瑪蘭人第二次到宜蘭參加返鄉尋根活動時,由於族人沒有一首代表噶瑪蘭的歌曲,於是潘金榮就以這首阿美族民歌曲調加以改編,並且填上噶瑪蘭語來演唱。往後,它就成了新社噶瑪蘭人返鄉活動中,不可不唱的一首歌曲。
摘厥貓菜(野菜)
摘厥貓菜(野菜)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捕魚
捕魚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窮苦的女孩
窮苦的女孩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山地鐘聲
山地鐘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山地鐘聲
山地鐘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