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228個藏品
石洞駐在所
石洞駐在所
毛利之俊
該照片為石洞駐在所的警眷家族合影,而該駐在所有幾個值得留意的特色。首先是石洞在八通關越道路開鑿時的定位:該道路自開鑿起,共分成兩期的開闢工程,以及第三期的修補工程,而石洞正是第一期工程的終點。
抱崖駐在所
抱崖駐在所
毛利之俊
在發生八藏、河合兩人遭到襲殺的悲劇後,當局為了增強警備佈防,乃於事件發生地附近的高地設置「伊霍霍爾駐在所」。該駐在所初設於大正11年(1922)6月13日,其名源自於附近的布農族部落「伊霍霍爾」(Ihohor);後於大正14年(1925)7月31日更名為「抱崖」,其名並沿用至今。
魯崙(rurun)駐在所
魯崙(rurun)駐在所
毛利之俊
「魯崙」源自於布農族語「Rurun」,意即「稜線高處」、「山脊尾端」;而就地理位置來說,魯崙位於新仙山向北延伸的尾稜上,且正好是拉庫拉庫溪與支流伊霍霍爾溪的分水嶺,故視野良好,並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魯崙駐在所是大正11年(1922)增設的17處駐在所之一,設立背景乃和一年半前的關儀三郎遭襲事件有關。
哈哈比(hahabi)駐在所
哈哈比(hahabi)駐在所
毛利之俊
「哈哈比」源自於布農族語「Hahabi」,即「稜背的谷地」之意。
新康(shinkan)橋
新康(shinkan)橋
毛利之俊
自抱崖啟行到多美麗之前,因溪澗飛瀑縱橫,以致橋樑密布的景象,早已成為此段道路的賞景重點。該張照片中的「新康橋」,即是這段路線上的眾多橋樑之一;至於橋上的警眷人員們,都來自照片上方的新康駐在所。
大分的警察職員與家族合影
大分的警察職員與家族合影
毛利之俊
大分駐在所不論就建物規模或是人口數來說,都非常可觀。這張人數達30多位的警眷人員合照,並不代表大分警眷人口的全部。就《東臺灣展望》作者毛利之俊的說法,大約有一百多人居住在該地,「東段首都」果然名不虛傳;然而,要在偏遠山林裡養活這麼多的人,民生物資的供給是很重要的。
賽珂(saiko)駐在所
賽珂(saiko)駐在所
毛利之俊
此圖為賽珂駐在所警察家族合照。行經大分吊橋與大分「殉職者之碑」後,有一岔路向南腰繞2.6公里,此即八通關越道路上的第三條支線──賽珂支線。該支線新闢於大正14年(1925),一路上皆沿著闊闊斯溪左岸行走,終點即為照片中的賽珂駐在所;而該支線設置的目的,乃是為了就近監視賽珂、耶西洛等部落。
大分養蠶室
大分養蠶室
毛利之俊
早期原住民過著傳統的漁獵、游耕的生活;然而,原住民居無定所的特性,讓日人難以控管原住民。因此,日方開始透過威壓、綏撫等手法,迫使一個個原住民部落屈服;隨後再藉由蕃地警察勢力的進入,使得原住民在政治、經濟、教育、醫療等各層面皆有極大轉變。
土葛(tonkatsu)駐在所
土葛(tonkatsu)駐在所
毛利之俊
行經拉古拉橋後,地勢陡峻險惡的「土葛大崩壁」即映入眼簾。這處大規模的崩壁,自日治時期以來就是行旅望之卻步的險境,路段亦持續處於變動狀態;就其成因,乃和其地處拉庫拉庫溪和其支流塔達芬溪匯流處的上方有關。
意西拉(eshira)駐在所
意西拉(eshira)駐在所
毛利之俊
「意西拉」源自布農族語「Weshira」,即「在……旁邊」之意。若按照該地地貌來看,這應當就是指在塔達芬溪溪畔的意思。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意西拉駐在所有幾個與眾不同之處,如辦公室建築外圍,建有一道木造板牆,面對辦公室正面還設有一木造拼板大門。
米亞桑駐在所
米亞桑駐在所
毛利之俊
照片中的建築物為米亞桑駐在所。米亞桑源自布農族語「Miasang」,即「老家」之意,可見米亞桑對這群東遷至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布農族來說,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州廳界
州廳界
毛利之俊
照片中所指稱的「州廳界」,指的就是臺中州與花蓮港廳的分界。由於道路在抵達大水窟的西側時,所行走的中央山脈主稜就是兩行政區的分界線,故日人便在大水窟西側的路旁立下「州廳界」木造碑體,並疊砌石造臺基,興建涼亭供行旅休息。
沙沙拉比(sasarabi)駐在所
沙沙拉比(sasarabi)駐在所
毛利之俊
道路行經托馬斯後,即跨越大崩壁上方的稜線,並進入到支流米亞桑溪的右岸山腰,而在這地理交界點的駐在所,即為沙沙拉比駐在所。該駐在所建於大正11年(1922),除了有填補托馬斯到米亞桑之間警力空隙的目的,一起布農族襲擊事件也是該處增設駐在所的原因。
托馬斯駐在所
托馬斯駐在所
毛利之俊
照片中為日治時期的托馬斯駐在所。托馬斯是道路東段沿線上第二重要的駐在所。究其原因有二:其一為地處道路主支線的交會處。由於托馬斯右側有開闢一條「馬西桑支線」,以就近監控太魯那斯、馬西桑一帶的布農族,故該地的交通重要性大增;其二是因其位於塔達芬溪北岸的大崩壁高處,地勢陡峻險要,且展望十分良好。
馬沙布(mazabu)駐在所
馬沙布(mazabu)駐在所
毛利之俊
馬沙布駐在所設立於大正11年(1922)6月13日,和前面一座駐在所沙沙拉比一樣,都是為了彌補托馬斯到米亞桑的警備空缺而增設的駐在所。
南投農田水利會茄荖站
南投農田水利會茄荖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南投管理處
南投農田水利會【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網址:https://www.ianto.nat.gov.tw/view.php?theme=web_structure&id=83
來一杯美味的鮮乳…
來一杯美味的鮮乳…
Pixabay 
Pixabay【CCO公眾領域宣告】
拉古拉(rakura)駐在所
拉古拉(rakura)駐在所
毛利之俊
離開大分駐在所後約1.7公里左右,即抵達選址特殊的拉古拉駐在所。一般來說,理蕃道路上的駐在所都是建於路旁山側上的高地,以便掌握附近情勢;然而,該駐在所卻是從路旁谷側的叉路直下,並行經有48階石板階梯的陡坡,始可抵達。這張照片便是沿著石階陡下後,所拍攝的拉古拉駐在所樣貌。
大水窟的草原
大水窟的草原
毛利之俊
這張照片應當是毛利之俊一行人離開大水窟駐在所,準備往州廳界北行之時所拍攝的。在這片平緩柔美的高山草原上,可見美麗的「山躑躅」(躑躅即杜鵑之意)點綴其間,並可望見正中央有一明顯凹地。此即「大水窟池」的所在地。
水井村策展開放圖像資料
水井村策展開放圖像資料
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
1960年代商輪雲集基隆港西岸
1960年代商輪雲集基隆港西岸
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鏢旗魚
鏢旗魚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十里駐在所
十里駐在所
毛利之俊
八通關越警備道在開鑿期間,不但沒有讓布農族屈服,反而遭致更頑強的抵抗,開鑿部隊屢遭突襲的慘況更是不時發生;因此,當局決定在大正11年(1922)增設17處駐在所,以強化對沿線部落的監控。其中,照片中的十里駐在所以及附近的多土袞、卡雷卡斯、三四溪等駐在所皆是在此時增建的。
花蓮港小學校
花蓮港小學校
毛利之俊
日治時期的花蓮港小學校為現今位在花蓮市區花崗國中的前身,與當時的花蓮港醫院皆位在較安靜的位置。花蓮港小學校設立於明治43年(1910)全名為「花蓮郡花蓮港尋常高等小學校」,為一所僅供日本人讀書的學校,校內設有幼稚園。後因內地延長主義的推動,學校改名為「花蓮港市朝日國民中學」。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