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78個藏品
褐釉壓印紋雙簷帶繫罐
褐釉壓印紋雙簷帶繫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子母口,折沿口外斜直上,口部寬大,口高約2公分,口沿多做一道凹槽方便附蓋。圓弧腹身飽滿,肩部有4個繫耳,平底微凹。拉坯成形,腹部可見多條拉坏痕跡,器身上半部壓印龜甲紋飾,施罩褐釉,下半部脫釉嚴重,滿佈白色使用痕跡。
綠釉半圓形百子千孫筷筒
綠釉半圓形百子千孫筷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由陶土燒製而成,表面上有綠釉,半圓形筒狀,前低後高,背面中央鑽有一圓形孔洞,綁有紅色緞帶,上方突出呈半圓形,平底,鑿有七個透氣小孔,可放置於餐桌或懸掛於牆上。正面上方有「百子千孫」字樣之浮雕,意為祈求人丁興旺,中央為蝙蝠銜鏤空銅錢和如意結浮雕,代表福祿吉祥。
米香切刀
米香切刀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爆米香是臺灣傳統的小吃,本件刀具是爆米香和完麥芽糖後,用來切割爆米香的工具,鐵製刀體木製刀柄,刀刃呈圓弧狀,刀柄位於刀刃上方,容易使力均勻好切,刀柄下方弧狀為配合爆米香台座旁的凹槽,即為下刀處,搭配木尺對齊切直便能切得大小平均且平整,並配合爆米香的厚度,刀面較寬。
仙女圖竹製圓盤
仙女圖竹製圓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圓形,細竹枝拼接成面,膠合而成之托盤,面大而淺,周圍略高,中央略低。盤面中央繪有仙女腳踏騰雲圖樣,右方有《洛神賦》的辭句「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以及題字者的落款,乃是利用熱轉寫技術將圖案轉印於竹製托盤上。盤底呈竹片垂直交錯之人字形紋樣。彩繪竹盤可用來盛裝食物,或作為裝飾。
韓幹牧馬圖竹製圓盤
韓幹牧馬圖竹製圓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圓形,細竹枝拼接成面,膠合而成之托盤,面大而淺,周圍略高,中央略低。盤面中央繪有唐代畫家韓幹之牧馬圖,左上方寫有「韓幹真跡」、「丁亥御筆」等字樣,乃是利用熱轉寫技術將圖案轉印於竹製托盤上。盤底呈竹片垂直交錯之人字形紋樣,並印有竹盤耐熱、防漏、耐用等特色及產地臺灣之英文字樣。
麻姑獻壽圖竹製圓盤
麻姑獻壽圖竹製圓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圓形,細竹枝拼接成面,膠合而成之托盤,面大而淺,周圍略高,中央略低。盤面中央繪有麻姑獻壽圖,並寫有「麻姑献壽圖」字樣,乃是利用熱轉寫技術將圖案轉印於竹製托盤上。盤底呈竹片垂直交錯之人字形紋樣,並印有竹盤耐熱、防漏、耐用等特色及產地臺灣之英文字樣。彩繪竹盤可用來盛裝食物,或作為裝飾。
格紋竹製圓盤
格紋竹製圓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圓形,去青竹皮拼接膠合之竹製托盤,面大而淺,周圍略高,中央略低,盤面與盤底呈格狀紋樣。用來盛裝食物或其他餐具。
方形餅印開光蓋板之二
方形餅印開光蓋板之二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本件為方形餅印之上層,正方形木片,中央雕花邊開光鏤空,花邊以由九個半圓狀紋構成。木片一面左右兩側各有2個小圓孔,為組合餅印固定用,避免壓印時位移。此外,側邊有兩道提示刻紋,可與底層印模相合。
錫製酒壺
錫製酒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錫製酒壺,包括壺身與壺蓋兩部分。壺身器表整體氧化呈灰色,口緣呈高頸,頸部飾有兩圈平行線條,肩部圓弧轉折,器腹呈直桶狀,器表素面無雕飾,底部做三足。壺流部分,在流基處呈現扁平狀,另一側壺把,則呈現倒耳狀。
錫製酒壺身
錫製酒壺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錫製酒壺之壺身,器表整體氧化呈灰色,口緣呈高頸,頸部飾有兩圈平行線條,肩部圓弧轉折,器腹呈直桶狀,器表素面無雕飾,底部做三足。壺流部分,在流基處呈現扁平狀,另一側壺把,則呈現倒耳狀。
酒瓶形單面雕文字紋帶柄餅印
酒瓶形單面雕文字紋帶柄餅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酒瓶形單面雕文字紋帶柄餅印,印模呈圓形,外框雕刻成花瓣狀,內底中央雕刻「采之齋」、「伍仁金腿」等字。伍仁金腿是月餅餡料以五穀雜糧與金華火腿為其特徵,為廣式月餅作法之一。
長條板單面雕六圓花糕印
長條板單面雕六圓花糕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條板單面雕六圓形糕印,印模雕刻五枚長方格,外框均雕刻成花瓣狀,內底右左至右雕刻鳳梨與花草紋。另該糕模印上刻有「源香」店名。
橢圓形單面雕文字紋帶柄餅印
橢圓形單面雕文字紋帶柄餅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橢圓形單面雕文字紋帶柄餅印,印模呈圓形,外框雕刻成花瓣狀,內底中央雕刻「華王」兩字,外圍平面外圈為三角幾何紋。
橢圓形單面雕文字紋帶柄餅印
橢圓形單面雕文字紋帶柄餅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橢圓形單面雕文字紋帶柄餅印,印模呈圓形,外框雕刻成花瓣狀,內底中央雕刻「華王」兩字,外圍為花朵紋。
橢圓形單面雕文字紋帶柄餅印
橢圓形單面雕文字紋帶柄餅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橢圓形單面雕文字紋帶柄餅印,印模呈圓形,外框雕刻成花瓣狀,內底中央雕刻「華王」兩字,外圍螺旋紋。
褐釉壓印紋陶甕
褐釉壓印紋陶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口,圓唇,短頸內收,圓肩,凹底,腹部中央凸出,向下斜收至底部,整體呈橄欖形。外器壁上半肩部至腹部壓印直線條紋,腹部飾有雙線陰刻形成的三圈環狀紋。器身內外上褐色釉,外器壁上下半部顏色明顯不同,上半部顏色較深近似醬色,下半部為淺褐色,器底無釉,呈褐紅胎色。
瓷飯桶
瓷飯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廣口,方唇,口沿平折,斜直腹,平底或凹底。紅土胎,轆轆拉坯成形,器腹上留有拉坯痕跡。最大口徑在口部。器內壁施罩醬釉,推測為儲存用器。民間俗稱為「角缽」、「角硿仔」、「菜缽」,用來裝盛大量食物。折沿寬口下方兩側有穿孔,推測是器物使用者用以繫帶,方便持行。根據胎土與形制,判斷是臺灣製品,待具體窯場待考。
素燒褐紅方框線紋陶盆
素燒褐紅方框線紋陶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桶狀,上寬下窄,廣口,口沿外折,腹部中央略凸,凹底。全器無釉,胎色褐紅,外器壁陽刻雙線方框紋,上緣口處與外器壁底部有多處使用過的磨損痕跡。依器形推測可能作為花盆使用。
褐釉雲龍紋陶盆
褐釉雲龍紋陶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桶狀,上寬下窄,廣口,方唇,口沿外折,平底,有圈足。器身外與器底上褐色釉,外器壁上半近口部施作一圈褐紅色釉,浮雕龍雲紋,器身內無釉。依器形推測可能作為花盆使用。
漆器茶杯
漆器茶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杯體為圓形,把在杯身側方,底有圈足,底部中央有「中華福州沈紹安德記」商標。木胎,外表髹以黑漆,緣口和內部塗有泥金。用來分裝茶壺中的茶水。
木飯匙
木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湯匙狀的扁平木板,原木色,頭寬尾窄,線條平直,握柄細長,尾端鑿有洞孔,方便懸掛。飯匙是用來盛飯器具,一般煮好的飯會先撈起飯在飯桶中,要吃飯時再用飯匙分裝到碗裡,是一般民眾生活中常見的飲食器具。
木飯匙
木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湯匙狀的扁平木板,原木色,頭寬尾窄,線條平直,握柄細長。飯匙是用來盛飯器具,一般煮好的飯會先撈起飯在飯桶中,要吃飯時再用飯匙分裝到碗裡,是一般民眾生活中常見的飲食器具。
長條板單面雕二十四花形柿蒂紋糕印
長條板單面雕二十四花形柿蒂紋糕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條板單面雕二十四花形柿蒂紋糕印模,印模雕24枚四瓣小花花形,內底雕刻柿蒂紋,主要用於製作年節期間紅白兩色的糕仔粒,一次可製作24顆。此種糕象徵古代的碎銀,有財富高昇寓意。
長條板單面雕四八角糕印
長條板單面雕四八角糕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條板單面雕四八角形糕印,每個印模上刻有「清和珍製」字樣,推測為店舖名,本件原屬糕餅店家所有,用於製作年節與生命禮俗時所需糕品。印模左右兩側各有兩個凸鈕,其功能是在組合模具時套入孔洞,以防滑移的作用。本件推測為糕印模組的半部,一次可壓印四枚八角形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