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1個藏品
秧披
秧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較粗的竹篾編織而成,圓形碟狀,具有深度,面大而淺,底部稍小,呈六角形,器身呈圓形。以三角編法編成,口緣使用以繩紋編法收邊,底部下方三條較粗的竹片是編底時插入的,用來平固底面,在立編時保持器體的形狀。
秧披
秧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較粗的竹篾編織而成,圓形碟狀,具有深度,面大而淺,底部稍小,呈六角形,器身呈圓形。以三角編法編成,口緣使用以繩紋編法收邊,底部下方三條較粗的竹片是編底時插入的,用來平固底面,在立編時保持器體的形狀。
秧披
秧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較粗的竹篾編織而成,圓形碟狀,具有深度,面大而淺,底部稍小,呈六角形,器身呈圓形。以三角編法編成,口緣使用以繩紋編法收邊,底部下方三條較粗的竹片是編底時插入的,用來平固底面,在立編時保持器體的形狀。
花瓣形玻璃冰碗
花瓣形玻璃冰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早期吃冰用玻璃大碗,器口做等分的外延梅花瓣狀,共五瓣,底座為中空圓環狀,多為盛裝剉冰用。口緣呈紅色,但上色不均勻,碗身亦有上色,呈現白色、紅色、藍色珠光,因使用後造成顏色磨損,底座則為透明狀,吹製時有氣泡及黑色雜質在內,保存大致完整,底座有一角破損,另有使用刮痕及污漬。
竹蒸籠組
竹蒸籠組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圓形竹蒸籠組,共1組3件,包括一層頂蓋與兩層籠身。蒸籠為傳統蒸煮的食具,圓形蒸籠是由竹片、竹篾、木片和藤繩製成,由於材質輕巧、頂蓋密合度佳,天然材質能夠吸收多餘水蒸氣,並且保持食物適當的含水量,蒸煮後的食物帶有竹片或木片的天然香味過去普遍使用於一般家庭。
桌罩
桌罩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竹編圓形桌罩,以粗細不同之竹篾交錯編織而成,ㄇ形圓桶狀。器體頂部以斜紋編織,花紋呈人字形,周圍以四角孔編法製成,邊框用較粗的竹片以籐皮纏繞固定,內部另加上竹片固定器體形狀。
秧披
秧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較粗的竹篾編織而成,圓形碟狀,具有深度,面大而淺,底部稍小,呈六角形,器身呈圓形。以三角編法編成,口緣使用以繩紋編法收邊,底部下方二條較粗的竹片是編底時插入的(推測原有三條),用來平固底面,在立編時保持器體的形狀。
桌罩
桌罩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粗細不同之竹篾交錯編織而成,ㄇ形圓桶狀。器體頂部以斜紋編織,花紋呈人字形,周圍以四角孔編法製成,邊框用較粗的竹片以籐皮纏繞固定,內部另加上竹片固定器體形狀。桌罩又稱「桌𥴊」,使用時將開口朝下,覆蓋在餐桌上的剩菜剩飯上方,防止蒼蠅與蚊蟲飛入及灰塵掉落,周圍的鏤空孔洞可讓空氣流通,保持食物的新鮮。
秧披
秧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較粗的竹篾編織而成,圓形碟狀,具有深度,面大而淺,底部稍小,呈六角形,器身呈圓形。以三角編法編成,口緣使用以繩紋編法收邊,底部下方三條較粗的竹片是編底時插入的,用來平固底面,在立編時保持器體的形狀。
秧披
秧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較粗的竹篾編織而成,圓形碟狀,具有深度,面大而淺,底部稍小,呈六角形,器身呈圓形。以三角編法編成,口緣使用以繩紋編法收邊,底部下方三條較粗的竹片是編底時插入的,用來平固底面,在立編時保持器體的形狀。
秧披
秧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較粗的竹篾編織而成,圓形碟狀,具有深度,面大而淺,底部稍小,呈六角形,器身呈圓形。以三角編法編成,口緣使用以繩紋編法收邊,底部下方三條較粗的竹片是編底時插入的,用來平固底面,在立編時保持器體的形狀。
秧披
秧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粗細不同之竹篾交錯編織而成,圓形碟狀,上寬下窄,具有深度。底部由數條較粗的竹篾經緯交錯,並加上較細的竹篾以繩紋編織出三條帶狀紋飾,器身以繩紋編之而成,緣口使用繩紋收邊。秧披是以前農人插秧時,用來裝秧苗的器具,農夫會使用扁擔將二個裝滿秧苗的秧披,從秧苗田運送到插秧的地方。
木蒸籠組
木蒸籠組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方形木蒸籠,共1組6件,包括,頂蓋1件、中層籠身4件、底盤1件。本件呈四角形,蒸籠以木材接榫製成,材質厚重,承重力佳,適合製作大量的甜粿、發粿、菜頭粿、饅頭等。常見於以喜愛粿類食物的客家地區。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內外施白釉,施釉不均,釉層較薄,亦有脫釉現象,今透出米白胎色,盤底無廠商印款,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紅蝦紋樣位於盤心,蝦身輪廓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再點出蝦眼並於蝦背手繪塗色,蝦鬚伸展擴及口沿處,由於所印蝦身為釉上彩,容易脫落,圖案已殘缺。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胎色米白略帶雜質,內外施白釉,釉層厚,盤底無廠商印款,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紅蝦紋樣位於盤心,蝦身輪廓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再點出蝦眼並於蝦背手繪塗色,蝦鬚長於蝦身,並往兩側伸展觸及盤沿,蝦眼原應有點黑彩已脫落。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胎色米白,內外施白釉,釉層厚,盤底無廠商印款,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紅蝦紋樣位於盤心,蝦身輪廓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再點出蝦眼並於蝦背手繪塗色,蝦頭鬍鬚處釉上彩略有脫落。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淺弧腹,圈足,胎色米白,內外施白釉,內壁口沿處施釉不均,盤底無廠商印款,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紅蝦紋樣位於盤心,蝦身輪廓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再點出蝦眼並於蝦背手繪塗色,手繪與印花圖案的搭配較為疏鬆。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淺弧腹,圈足,胎色米白,內外施白釉,內壁口沿處施釉不均,盤底無廠商印款,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紅蝦紋樣位於盤心,蝦身輪廓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再點出蝦眼並於蝦背手繪塗色,蝦鬚處略有脫彩。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胎色米白,內外施白釉,盤底無廠商印款,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紅蝦紋樣位於盤心,蝦頭較近盤沿,蝦身輪廓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再點出蝦眼並於蝦身手繪塗色。
紅彩蝦紋碟
紅彩蝦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小碟以壓模製成胎體,敞口圓唇,淺弧腹,圈足,胎色米白略帶雜質,內外施白釉,盤底無廠商印款,為臺灣早期大量生產的食器。紅蝦紋樣位於盤心,蝦身輪廓以印模圖案蓋印上色釉,蝦鬚等身長,僅有印模輪廓而未有手繪加彩。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淺綠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10~20年代。
湖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湖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湖綠色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內裡為同色系布料製作,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10~20年代。
白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白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白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內裡為條紋棉布製作,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10~20年代。
米白絲質緹花大襟立領女衫
米白絲質緹花大襟立領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米白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雙層布料製作,內裡是米白色棉布,一身表布暗紋緹花大唐草紋圖案相當顯眼,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20世紀初期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20~30年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