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1個藏品
星芒紋青花陶碗
星芒紋青花陶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微侈口,弧腹,圈足碗,內底心一道澀圈。環繞外器壁以青花裝飾等距離押印五組星芒紋,胎質偏灰色,青花鈷料呈色偏灰青色。除圈足著地處與碗心澀圈以外,全器滿釉,圈足斷面略作三角形,外底心有一突起。十九世紀後半葉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南方有青花碗製品,大量生產普遍流傳的日常飲食用器。
壽桃紋青花陶碗
壽桃紋青花陶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微侈口,弧腹,圈足碗,內底心一道澀圈。環繞外器壁以青花裝飾等距離押印三組壽桃紋,胎質偏淡紅色,底釉偏暗灰色,青花鈷料呈色偏灰青色。除圈足著地處與碗心澀圈以外,全器滿釉,圈足斷面略作三角形,外底心有一突起。十九世紀後半葉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南方有青花碗製品,大量生產普遍流傳。
星芒紋青花陶碗
星芒紋青花陶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腹,圈足。環繞外器壁以青花裝飾等距離押印五組星芒紋,胎質偏灰色,青花鈷料呈色偏灰青色。除圈足著地處全器滿釉,圈足斷面略作三角形,外底心有一突起。十九世紀後半葉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南方有青花碗製品,大量生產普遍流傳的日常飲食用器。
褐釉日式磨缽
褐釉日式磨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侈口,厚唇,斜直壁,口沿有一處做成尖處的流,圈足。口沿內壁2.5公分以下刻劃篦劃紋,全器除了內壁均勻細密的篦劃紋之外,都施以紅褐色透明釉,圈足露胎。這類盆形磨缽,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由日本人引進,稱為摺缽或雷缽,用於研磨味噌或日式食品料理。磨好的味噌可以從口沿流口倒出,不至於四濺。
褐釉日式磨缽
褐釉日式磨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侈口,厚唇,斜直壁,圈足。口沿內壁2.5公分以下刻劃篦劃紋,全器除了內壁均勻細密的篦劃紋之外,都施以紅褐色透明釉,圈足露胎。這類盆形磨缽,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由日本人引進,稱為摺缽或雷缽,用於研磨味噌或日式食品料理。陶製磨缽最早傳到苗栗,成為日治時期苗栗陶瓷業最富特色的產品,甚至完全取代從日本的輸入品。
青花粉紅彩花口碗
青花粉紅彩花口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二十世紀中期,臺灣北部窯場流行生產的青花粉紅彩簡筆花卉紋碗,一般作平口碗式,這件作品稍有不同,呈花瓣狀。其模仿原型應該是清代晚期至民國初年大宗進口的華南彩瓷花口碗。該件花口碗,敞口,弧腹,圈足微微外撇。全器採模製成形,內碗心有一小突起,釉下彩繪裝飾之後,再施罩透明釉高溫燒製而成。
灰釉折沿口碗
灰釉折沿口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碗口折沿外侈、弧壁、弧腹下收,碗底較淺而寬。此碗採拉坯成形,再施罩釉藥經高溫燒製而成。外器壁施釉不及底,圈足與外底心亦露胎無釉,胎作灰色,圈足局部呈火石紅,著地處修出窄平面。碗內外器壁皆素面無紋,依稀可見修坯留下的轆轤弦紋痕。白色灰釉似在實驗階段,釉層分布極不均勻,但別有一番素樸之美。
青花粉紅彩花口碗
青花粉紅彩花口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二十世紀中期,臺灣北部窯場流行生產的青花粉紅彩簡筆花卉紋碗,一般作平口碗式,這件作品稍有不同,呈花瓣狀。其模仿原型應該是清代晚期至民國初年大宗進口的華南彩瓷花口碗。該件花口碗,敞口,弧腹,圈足微微外撇。全器採模製成形,內碗心有一小突起,釉下彩繪裝飾之後,再施罩透明釉高溫燒製而成。
彩瓷草蟲花紋花口碗
彩瓷草蟲花紋花口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花口碗,敞口,弧腹,外撇圈足。器壁採模製成形,呈八花瓣狀,先施罩透明釉高溫燒製,再裝飾低溫釉彩經二次燒造而成。全器施釉,圈足刮釉露胎,胎土灰白,胎質細緻堅硬,著地處沾黏窯沙。碗外壁繪以粉彩草蟲花紋,多已脫落,殘餘一隅淡綠、朱紅圖案,稍可辨識。整體白釉溫潤微微泛青,清心悅目。
彩繪花卉紋瓷碗
彩繪花卉紋瓷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花口碗,敞口,弧腹,外撇圈足。器壁採模製成形,呈花瓣狀,先施罩透明釉高溫燒製,再裝飾低溫釉彩經二次燒造而成。全器施釉,圈足刮釉露胎,胎土灰白,胎質細緻堅硬,著地處沾黏窯沙。碗外壁繪以粉彩花草蝶紋,多已脫落,殘餘一隅菊、紅色塊,稍可辨識。整體白釉溫潤微微泛青,清心悅目。
彩瓷花草蝶紋花口碗
彩瓷花草蝶紋花口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花口碗,敞口,弧腹,外撇圈足。器壁採模製成形,呈花瓣狀,先施罩透明釉高溫燒製,再裝飾低溫釉彩紋飾經二次燒造而成。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幾乎滿釉,外器壁白釉施釉至圈足近底處,留下細細一圈露胎。圈足刮釉露胎,胎色灰白。內器面與外底心施釉不均。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這種烹煮用的陶鍋,俗稱「狗母鍋」,日本人和客家人則把它叫做「土鍋」。一般家庭可以燉肉,也可以拿來煮飯。尖唇、口沿外張,頸部內縮,使唇沿可以容受蓋子,圓鼓腹,平底。口沿兩側各貼上波浪形耳,方便手持。胎質呈橙紅色,以拉坯成形,圓鼓器腹留有明顯的拉坯弦紋,外器壁無釉,內器壁施釉。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子母口,束頸,圓鼓腹,平底。口緣處有雙繫耳。胎土呈紅褐色,以拉坯成形,圓鼓器腹留有明顯的拉坯弦紋,全器素面無釉燒成,折沿口燒製時產生歪斜,外器壁留有明顯的使用痕跡。附有蓋子,器蓋平頂斜壁,蓋頂中央有小土條捏製的紐。根據胎土與形制,判斷屬臺灣製品。臺灣各地窯場如南投、苗栗等地皆有燒造。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器身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器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炊煮用陶鍋器身。子母口,束頸,圓鼓腹,平底。口緣處有雙繫耳。胎土呈紅褐色,以拉坯成形,圓鼓器腹留有明顯的拉坯弦紋,全器素面無釉燒成,折沿口燒製時產生歪斜,外器壁留有明顯的使用痕跡。與器蓋2003.001.0323.0002配套。
彩釉龍紋湯匙
彩釉龍紋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這件龍紋湯匙以壓模製成胎體,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湯匙裡龍搭配祥雲的身體輪廓以印模蓋上色釉,再加上部分手繪,匙柄尾端帶一穿孔。「龍、祥雲紋」常見於臺灣早期陶瓷製湯匙裝飾,象徵龍鳳呈祥。
彩釉龍紋湯匙
彩釉龍紋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這件龍紋湯匙以壓模製成胎體,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湯匙裡龍搭配祥雲的身體輪廓以印模蓋上色釉,再加上部分手繪,匙柄尾端帶一穿孔。「龍、祥雲紋」常見於臺灣早期陶瓷製湯匙裝飾,象徵龍鳳呈祥。
綠釉提樑六方注壺
綠釉提樑六方注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六方注壺,中段凸起拱形圓提把兩端豎耳,注壺器身中段凸起弦紋分上、下段,壺身一端接平口短頸流嘴,壺頂紐蓋佚失。外器壁施綠釉不及底,器內無釉,清代後期廣東石灣窯器。
黃釉帶蓋陶罐器身
黃釉帶蓋陶罐器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儲存容器陶罐器身,器口寬大高敞,器肩外凸略折,斜弧而下,平底。胎土呈灰白色,以手拉坯而成全器內外施以黃色透明釉,外器壁施釉不及底。與器蓋2003.001.0326.0002配套。
黃釉帶蓋陶罐器蓋
黃釉帶蓋陶罐器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儲存容器陶罐器蓋,呈斗笠形,蓋徑略大於罐口,以防汙物進入,蓋子頂端有圓形紐,蓋底有凸緣,以卡住器口,避免蓋子容易脫落。與器身2003.001.0322.0001配套。
秧披
秧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較粗的竹篾編織而成,圓形碟狀,具有深度,面大而淺,底部稍小,呈六角形,器身呈圓形。以三角編法編成,口緣使用以繩紋編法收邊,底部下方二條較粗的竹片是編底時插入的(推測原有三條),用來平固底面,在立編時保持器體的形狀。
秧披
秧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較粗的竹篾編織而成,圓形碟狀,具有深度,面大而淺,底部稍小,呈六角形,器身呈圓形。以三角編法編成,口緣使用以繩紋編法收邊,底部下方三條較粗的竹片是編底時插入的,用來平固底面,在立編時保持器體的形狀。
秧披
秧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較粗的竹篾編織而成,圓形碟狀,具有深度,面大而淺,底部稍小,呈六角形,器身呈圓形。以三角編法編成,口緣使用以繩紋編法收邊,底部下方三條較粗的竹片是編底時插入的,用來平固底面,在立編時保持器體的形狀。
秧披
秧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較粗的竹篾編織而成,圓形碟狀,具有深度,面大而淺,底部稍小,呈六角形,器身呈圓形。以三角編法編成,口緣使用以繩紋編法收邊,底部下方三條較粗的竹片是編底時插入的,用來平固底面,在立編時保持器體的形狀。
秧披
秧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較粗的竹篾編織而成,圓形碟狀,具有深度,面大而淺,底部稍小,呈六角形,器身呈圓形。以三角編法編成,口緣使用以繩紋編法收邊,底部下方三條較粗的竹片是編底時插入的,用來平固底面,在立編時保持器體的形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