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91306個藏品
禮用短衣(有袖)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上衣部分為紅、黑兩色粗橫條紋夾織麻布,再以紅、黑二色毛線交叉縫合同色細橫條紋交織布於袖圈處,使成為一對襟無領長袖短背心。
禮用短衣(有袖)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上衣部分為紅、黑兩色粗橫條紋夾織麻布,再以紅、黑二色毛線交叉縫合同色細橫條紋交織布於袖圈處,使成為一對襟無領長袖短背心。另於前襟左右角及下擺兩側各縫上一條黑、白及棗紅三色麻線織帶,使其形成菱形紋及交叉紋樣,下端綴以紅色流蘇。全件無綁帶或鈕釦。
珠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全件以白色麻線平織為底,背部及袖口以棕色麻線縫合為一對襟無領無袖長背心,再以棕色織帶於其袖圈、前襟兩緣、及下擺緄邊,並以紅色麻線平織與整齊排列之白色珠貝綴飾於其衣前面兩側、下擺及背面,全件甚為精緻華美。此種珠衣一般為頭目及勇士才可穿戴,但因其沈重不適穿著,後來轉為聘禮之用。
男紅袍禮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紅、黑二色棉布為正、反兩面的對襟圓領長袖長上衣,過去,唯男子老人可穿著,在慶典祭儀時,以紅色為正面穿著,平常則以黑色為面穿之,近代則成年男子均可穿戴。並無綁帶或鈕扣,是敞開式的。技法為裁剪車縫,並無任何花紋。在領口、袖口及前襟均露出黑布邊。
男胸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兩塊白色麻織不縱向相縫合,技法為斜紋織法與挑織毛線與棉線。紋樣有菱形、三角形、曲折形、方形、橫條形及直條形紋等。色彩有紅、綠(毛線)及黃、白、黑(棉線)等色。僅在左上部一小方塊內施以挑織花紋,穿戴時於胸前露出此紋飾部分。原本應有綁帶於四角,以俾穿著,現已脫落。
紙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模型,附弓弦葉糊風等,紮二個邊長48.0cm之正方形細竹架,各橫紮六根細竹,迎風面另豎紮二竹及斜紮四竹呈「井」字形,取乾香蕉葉,粘貼成與竹架同大小正中留一長18.0cm,寬3.0cm之空間,夾於二架間,以細麻繩將二竹架繞紮,在迎風面適當之三處繫繩,與放風箏之繩連接。
禮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禮帽是木片變成一圈,在表面以紅黑布二層為面(紅布在外、黑布在內),在木片上下邊緣以用絨線繞3竹條紮在上面使紅布面及木片都能貼固,然後在此竹條夾著處按上一圈(上下二邊緣)的獸牙。
女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藍布製,已剪裁,右衽,無領,帶袖,五處有盤花紐扣為漢式。頸周,袖端裱黑底花邊,花邊圖案成單獨的蛇扣相對的蛇並縫綴許多小鋁泡。袖花邊緣貼白底紅曲折紋花邊。頸周花邊,外著菱眼形,半菱眼形花邊與小環狀鐵鏈。襟上有紅白黃綠色珠串扣呢龍串構成的齒紋,線條紋,幾何花紋,人形。下緣鑲鐵鏈及鋁製小泡。
男用皮背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袋分袋身,袋帶,刀鞘三部均為鹿布以皮和麻線纏製成。袋身由五塊鹿皮構成二塊鹿皮分別製成內外二蓋。外蓋面圖案由許多小點構成線條,波狀等紋呈矩形排列,中間為對稱的唐草。最外層面有二蛇相對,中夾二唐草。袋帶為二皮條構成以皮條綁在袋的三個銅片鑲孔上,紋飾為線條扣竹製紋。袋右側付著一皮製刀鞘,由籐皮縫製成。
捉鼠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竹與麻線製,呈弓狀,將一竹片一端紮麻繩,另端插入帶一竹節竹筒的小孔中。麻線一端接另一麻線穿過竹筒與上竹片相對的一端上的二孔,使麻線縱面呈Y形,線上繫一小竹片,小竹片再綁一短竹片。竹筒上弦處有一鐵絲環,近環處有一方洞。
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藍布製,已剪裁,無領,帶袖,對襟的一邊加一塊布構成右衽,四處有紐扣為漢式。衣前後二側,中央二袖端,袖背與頸周鑲白底黑色背中央邊緣裱黑底紅,綠,黃三色幾何花邊。頸緣並綴許多小白鋁泡,衽布上花邊呈菱眼與犬齒紋。紐扣穿鼻上纏紅,白,黃,綠色線。衣二側下端開小衩。
拼板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本件藏品完成於一九九九年四月,由夏曼•藍波安先生歷時二個多月製作完成,由十五塊板拼製成,用掉十隻木頭,材質為麵包樹等.製作完成後,並召來親友舉行慶祝儀式一天一夜。
全幅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傳統纖維、染法製作的儀式用全幅布
為分類號TP00332的織布機之成品.本件係傳統棉質並以捆染技術製成.此類全幅布為伊班族織品之冠.主要用於各類儀式,常以數幅展開懸掛於長屋露台特定區域,用以界定儀式空間.
本件於南島文化節伊班族進行miring儀式時,用於包裹祭壇底部.
女短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藍色衣身,領口及兩邊衣袖則各為紅色棉布,領口紅色帶狀圈飾兩邊各有細帶下垂,以作為綁繫用;兩邊袖口有多條帶狀刺繡,從袖口依序而上為黑色、白色、綠色及黃色條布上規則繡有大紫色菱形。
男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藍布製成已剪裁。帶袖,無領,對襟的一邊加一塊布構成右衽,四處有盤花狀的紐扣穿鼻。頸周,衣前後的中央,二側,袖端,袖上緣鑲白衣紅,綠,黃,三色相間的斜十字菱形;花邊上縫綴許多鋁製小泡。衽布上有黃,綠,紅三色的曲折紋。衣二側下端開小叉。
綢布刺繡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青綢製成,已經剪裁,左衽無領,紐扣為漢式。以領口為中心,有圓形裝飾,該裝飾為白底黑色花紋是挑繡的大襟的一副,黑底黃,綠,紅三色刺繡而成的三角形花紋裝飾與領的相同,各處裝飾的邊緣都有小白鐵泡鑲邊。
孩童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童衣以十五塊黑布縫合而成,已衽剪裁對襟略偏向右無領短袖,領口呈正方形,沿邊鑲白色絨布。黑布上以紅白黃淺繡花。花紋為波浪形,以紅黃白三色相間之條紋為主,衣眼前後之下部有菱形三色相間條紋花。右袖所繡之花與其他部份所繡著不同,細小而繫雜。
祖先像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藏品為一長方形木板,無其他顏色,中間刻有裸體女性浮雕,頭部除口眼部為陰刻外,餘均為浮雕,口眼部分上鑲有碎瓷片,頸部帶有項鍊垂於胸前,左右臂做彎曲上舉狀,而手與肩齊,左右腳跟相對微離開,頭上方有突出部分,上有雕刻,腳下亦有突出部分,但無雕刻。
石印觀音媽軸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觀音媽聯(或稱觀音媽彩、神明彩仔)是供奉在廳堂的大型神禡。觀音媽聯通常分為二到三層,觀音居最上層,由善財、龍女旁侍;中段為媽祖,由香火女、執扇侍女或千里眼及順風耳旁侍,有些觀音媽聯還加上關公,由關平、周倉旁侍;下層則為司命灶君與福德正神的坐像。
噶瑪蘭族女子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依捐贈者家族資料推算,此件上衣約於1880~1890年代前後所製作,型制上是以傳統地織機所織作的兩塊條狀布拼合為中心,再手工縫上黑布長袖、衣襬、衣領與滾邊。推測上衣的主要材質為香蕉絲,處理香蕉絲纖維的手法細膩,沒有當代常見的單結接線頭,經緯線的織作亦相當緊密,手工縫製細緻。
萬那杜葉織蓆 Mat in Vanuatu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女性使用的蓆子,由露兜樹葉編織而成。紅色的印花圖案是由植物根皮染製而成,邊緣有磨損。這是女性用於特殊場合(特別是婚禮)的衣飾物(qan vivi),或是作為女人在婚禮中高舉過頭用於遮蔽的草蓆(qan hunhuni),蓆面的花紋是月亮(vule)。蓆子也是萬那杜的區域地方貨幣。
萬那杜的豬隻支付 Pig Payment in Vanuatu
Nick Howlett
萬納度最普遍的傳統財富以豬為代表,豬作為價值的計算有一套標準,例如牙齒的捲曲圈數。豬可以用來支付聘金、罰金、晉升地位的款項,以及支付儀式知識與雕刻圖案的權利金。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祖祠是往昔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宗教信仰的核心所在,Kakitaan家原祖祠已不復存在,僅餘此批木雕刻屋柱,除了保存狀態尚佳之外,藏品蒐藏資料也清楚明確,益顯其珍貴,並富有研究價值。木柱雕刻型制特殊,圖紋所表現口傳故事、起源傳說具有豐富的內涵,亦成為該族群近年祖祠重建之依據。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祖祠是往昔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宗教信仰的核心所在,Kakitaan家原祖祠已不復存在,僅餘此批木雕刻屋柱,除了保存狀態尚佳之外,藏品蒐藏資料也清楚明確,益顯其珍貴,並富有研究價值。木柱雕刻型制特殊,圖紋所表現口傳故事、起源傳說具有豐富的內涵,亦成為該族群近年祖祠重建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