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615個藏品
入侵種—眼斑擬石首魚
入侵種—眼斑擬石首魚
邵廣昭
本種魚是石首魚科擬石首魚屬下的唯一的一種。體型狀如紡錘,頗像中國產大黃魚、黃姑魚,惟體色微紅,尾部有數圓形黑斑。體延長而側扁,尾柄略長。口下位,前端圓鈍,口裂向後延伸至眼後緣。體色銀灰,腹部銀白;各鰭淡色,或微黃;尾柄後上緣具一深色斑點。 生態習性: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將存證標本送至標本館永久典藏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將存證標本送至標本館永久典藏
邵廣昭
每份標本均要有標本館藏號碼,作為存證標本供日後可以重新鑑定,檢視原本的分類鑑定是否正確。照片為利用標籤槍,給予標本編號。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採樣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採樣
邵廣昭
採樣大小: 儘可能採取足夠量之組織,但以不破壞實體標本為主。一般魚體小於10cm者,採取約長寬高各約3mm左右等量之組織;體長介於10-20cm者,採取長寬高各約5mm左右等量之組織;體長大於20cm者,可採取長寬高各約1cm左右等量之組織。 採樣份數: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拍照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拍照
邵廣昭
若無良好環境或設備,請以簡單之背景(白色為佳)拍攝新鮮魚體之採樣記錄照片,並以防水紙在魚體附近標明該個體標號,同時將魚體與標籤以拍照記錄,回實驗室後再固定、展鰭,拍攝正式之標本照。若環境許可,請於採樣後立即展鰭、拍攝標本照。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清理及消毒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清理及消毒
邵廣昭
採樣使用之器具剪刀等,需在處理一個個體後完成清理及消毒程序,才能處理下一個個體,以避免污染,可以酒精燈火烤進行之。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將採取之組織置入冷凍小管中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將採取之組織置入冷凍小管中
邵廣昭
將組織標本置於冷凍小管內,並給予不同編號,並詳細記錄採集資訊。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測量體長與體重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測量體長與體重
邵廣昭
請儘可能記錄標本之各項採樣記錄。若魚體小,應於採樣前測量體長與體重,以免採樣過程影響數據。
飼育狀態下勒氏笛鯛的形態變化
飼育狀態下勒氏笛鯛的形態變化
邵廣昭
藉由飼育觀察成長,可用以增加形態特徵,協助鑑定物種。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魚卵種別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魚卵種別
邵廣昭
以酒精固定的魚卵標本照,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可鑑定出之魚卵種別 (台電第三核能發電廠汲取之損失評估)。
飼育狀態下尖頭細身飛魚的形態變化
飼育狀態下尖頭細身飛魚的形態變化
邵廣昭
藉由飼育觀察成長,可用以增加形態特徵,協助鑑定物種。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仔稚魚種別
利用DNA生命條碼方法 鑑定之仔稚魚種別
邵廣昭
生命條碼可用來分辨形態相近混游的仔稚魚。(調查位點:台電第三核能發電廠)
圓眼戴氏魚
圓眼戴氏魚
邵廣昭
水深9公尺,體長14公分,體色變化多端。
台灣水產學會
台灣水產學會
邵廣昭
邵廣昭老師長年擔任台灣水產學會的常務理事,退休後被選為常務監事。學會每年舉辦一次會員大會及學術研討會。在邵老師擔任動物所所長期間曾在中央研究院主辦研討會,左起和倪怡訓教授、廖一久院士、賈福相教授、丘才良教授及盧重成教授合影。
人工魚礁—煤灰礁
人工魚礁—煤灰礁
邵廣昭
煤灰礁是燃煤電廠燒煤所剩下的煤灰,混在水泥內的魚礁。
數位化工作—影像處理
數位化工作—影像處理
邵廣昭
將標本的影像檔輸入電腦前,可經過影像處理,包含:亮度、色澤、對比的調整。
牽罟漁法
牽罟漁法
邵廣昭
亦稱曳地網漁業,為先民早期的網具、台灣光復前後主要的漁業方式,蘇澳也曾是牽罟的大本營,直到1960年代後,隨著機械式漁船興起,以及工商業發達,牽罟的經濟效益相較低落漸至沒落。
邵廣昭老師邀請美國科學家,來訪綠島進行大深度潛水
邵廣昭老師邀請美國科學家,來訪綠島進行大深度潛水
邵廣昭
2005年邵廣昭老師邀請三位美國科學家,到綠島進行大深度潛水,第一次潛入臺灣一百多公尺的海底進行魚類的調查。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