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57個藏品
博引納威的自誇
博引納威的自誇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仁愛鄉春陽村賽德克族傳統詞曲 這首歌謠在目前的仁愛鄉賽德克族中較不常見,旋律的節奏也較自由,因此是較難歸類的一首曲子。
大家一起來
大家一起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目前流傳在新社噶瑪蘭地區而在豐年祭當中所演唱的舞歌「大家一起來」(qasusurun pa ita ya),是由新社部落的潘金英女士,於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十五日在宜蘭五結鄉利澤簡促進會噶瑪蘭族演習營當中,為了讓學員能很快的瞭解噶瑪蘭語,因此將一首阿美族豐年祭時所唱的民歌,把原來的阿美語歌詞,改編成
祖先的部落-尋根
祖先的部落-尋根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尋根(damu na baqi)的曲調,原是一首流傳於光復太巴塱地區,歌詞完全無意義的母音來唱的阿美族民歌(naluwanaiya naiyahohaiyan),後來在民國75年,花蓮的新社噶瑪蘭人第一次回原居地(宜蘭)參加「噶瑪蘭人尋根」活動時,偕萬來就以這首新社噶瑪蘭族人都能朗朗上口的阿美族
新社村
新社村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新社村(damu na patRungan),曲調原來是花蓮光復太巴塱阿美族人的民歌「太巴塱這地方」(Niialon no Taibalon),原歌詞也是在歌頌阿美族人居住的太巴塱地區,後來就由新社的噶瑪蘭人潘金英及林阿美,再加以改成噶瑪蘭語,而變更成新社村(damu na patRungan)
咱們來跳舞
咱們來跳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是在民國83年8月8日新社部落舉行豐年祭時,由潘金榮將記憶中過去阿美傳統民歌的曲調,予以重新改編歌詞,賦予這首民歌新的生命力。此後,在每一年新社部落舉行的豐年祭當中,都會以這首歌來跳舞。
龍舟比賽歌
龍舟比賽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划船比賽歌,是1995年6月花蓮新社噶瑪蘭的青少年,參加宜蘭縣主辦在冬山河清水公園的划龍舟比賽,為了鼓勵噶瑪蘭青少年族人共襄盛舉,與期勉族人對自己文化的認同,而由長期為噶瑪蘭文化與語言盡心盡力的偕萬來先生,將一首原屬阿美族聖詩讚美歌的曲調,重新填入以噶瑪蘭發音的歌詞,而成了這首划船比賽歌。
回宜蘭
回宜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回宜蘭(tmanan sa giran),是花蓮新社噶瑪蘭人在民國75年第一次回原居地(宜蘭)時,每個人內心興奮之情難於形容,於是在78年第二次回故鄉(宜蘭)參加慶祝活動時,潘金榮就以平日族人常唱的一首阿美族民歌,將原來的阿美族語歌詞改成噶瑪蘭語。
咱們是噶瑪蘭人
咱們是噶瑪蘭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咱們是噶瑪蘭人(aita na kebaran)的曲調,原來是一首阿美族民歌,在民國78年新社噶瑪蘭人第二次到宜蘭參加返鄉尋根活動時,由於族人沒有一首代表噶瑪蘭的歌曲,於是潘金榮就以這首阿美族民歌曲調加以改編,並且填上噶瑪蘭語來演唱。往後,它就成了新社噶瑪蘭人返鄉活動中,不可不唱的一首歌曲。
摘厥貓菜(野菜)
摘厥貓菜(野菜)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捕魚
捕魚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新社噶瑪蘭族傳統詞曲
窮苦的女孩
窮苦的女孩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山地鐘聲
山地鐘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山地鐘聲
山地鐘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那魯灣
那魯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歡迎歌
歡迎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動身
動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豐收歌
豐收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賞月舞
賞月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兒歌
兒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花蓮縣阿美族傳統詞曲
跳戲(高音)
跳戲(高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唱完了低音的跳戲之後,曲頭馬上會接唱這首屬於「高音的跳戲」。顧名思義,所謂「高音的跳戲」是只相對於前一首跳戲,這首跳戲的音域是較高,而比較難唱的歌謠。這首「高音的跳戲」曲調上可以分成三句,唱到第二句的最後一音時,必須往上提高八度來唱,最後再加上一句往下的尾聲當作結尾。
跳戲(低音)
跳戲(低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這是在祭典當晚,在公廨外族人手牽著手,環繞在荊桐周圍,由曲師領唱眾人答唱的跳戲中的第一首歌謠。因為音域較低,族人稱之為「低音的跳戲」。整首曲調僅由前、後 兩樂句形成,然後不斷地反覆,歌詞則隨曲頭的變化眾人再行接腔。
祈雨放鳥歌
祈雨放鳥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入公廨寮祈雨歌
入公廨寮祈雨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當族人從口社溪祈雨之後,用桶子盛起一桶水,交由族人抬回部落,抵達部落後,乩花先指示族人把水灑在村子四周,然後到公廨內來召請諸神,這首「入公廨寮祈雨請神歌」,就是在當時由乩花領唱,其他族人一起答唱的祭歌之一。其曲調與下一首的「祈雨放鳥歌」完全一樣,只是歌詞不同而已。
出公廨寮祁雨歌
出公廨寮祁雨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西拉雅馬卡道群傳統詞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