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5個藏品
思想起
思想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6年8月於恆春的錄音,《思想起》這首歌之所以稱為《思想起》,主要是因為這首歌在開始起唱的時候,都是以「思想起」這幾個詞作為開頭的起音,但是實際的內容則在起音之後有不同的發展。例如這首歌在歌詞當中就提到許多與台東有關的內容:「…思想起,要來去台東沒多遠…」。
牛尾伴
牛尾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6年8月於恆春的錄音,《牛尾伴》這首歌和《思想起》、《楓港調》同樣是屏東恆春地區流行的民間歌謠。這首曲子的旋律很特別,在結束音部分有上揚四度並以假聲來演唱的方式,這種音型和唱法與一首恆春阿美的傳統歌謠有類似之處。
五孔小調
五孔小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6年8月於恆春的錄音,這首被演唱者稱為是《五孔小調》的歌,其實就是所謂的《台東調》,一開始的歌詞:「來去台東來花蓮港」是這首歌最具代表性的招牌,這首歌後來又被改編成為《青蚵仔嫂》等流行的曲子,是台灣民間家喻戶曉的一首民謠。
思想起
思想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樂器是由月琴和殼仔弦,由潘阿春來演唱。思想起這首歌主要是在講唐山渡海來台的先民,輾轉又來到南台灣拓荒,離鄉背井,每當鄉愁湧起,隨口哼唱這樣的旋律,以「思啊~思想起」開頭,再自由發揮七字仔歌詞,當中包含「伊嘟」、「哎喲喂」感嘆詞,這就是恆春的民謠思想起。
海採茶
海採茶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海採茶」也是張日貴所擅長的曲調之一,滿州地區當地許多人都特地向她請教演唱「海採茶」,此曲也是張日貴從母親的演唱中學習而來。「海採茶」早期流行於中南部,許多藝閣當中的藝伎在藝館中所演唱的一首歌,是一種表演形式。
車鼓調
車鼓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者張日貴出生於滿州港口村的海墘,她的父親以前主要是組織車鼓陣到各地演出,雖然四歲時父親就過世,但她仍對於車鼓陣保有印象。「車鼓」是屬於閩南的歌舞小戲,早期流行在中南部地區,對於客家地區和閩南地區來說,車鼓是一種很流行的地方表演藝術。
勸世(鄉村小調)
勸世(鄉村小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鄉村小調」也可稱為為「滿州勸世調」,為近代所創作的曲調,其來源已經不可考,僅僅流傳於滿州地區,只有滿州人會演唱這首歌。歌詞基本上也是以四句七言的架構來譜寫,演唱時沒有使用襯詞及虛詞。從演唱錄音中可知,雖然演唱六段歌詞,但是節奏與旋律比較格式化,可以推論此曲屬於較近代才產生的曲調。
思想起-想起早前
思想起-想起早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居住在恆春半島上7個鄉鎮的民眾,都會演唱這首「思想起」,但不同的歌者由於生長的環境及背景不同,在演唱風格上都有大同小異上差別。此曲基本上由「sol-la-do-re-mi」五聲音階所構成,歌詞形式四句七言為主,基本上每一個句最後一個字都押韻。
思想起
思想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6年8月於恆春的錄音,同樣的一首《思想起》,歌詞卻可以有很大的變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驗和想法,同一個人也可以因不同場合及心情,而加入不同的歌詞,這也是「曲牌體」音樂的表現特性之一,亦即,歌唱有一個大致上固定的旋律模型,歌詞則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易。
思想起
思想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6年8月於恆春的錄音,《思想起》原是屏東恆春地區流行的傳統歌謠,自從陳達以後,這首歌曲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一首台灣民謠。錄音當中這首歌是由婦女演唱,縱使她似乎唱的不是那麼有把握,但是也能即興的加入歌詞,顯示了這首歌原本的一種表現風格與特色。
楓港調
楓港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66年8月於恆春的錄音,《楓港調》和思想起都是屏東恆春地區流傳的台灣民謠,和思想起的音樂表現方式類同,都是以一個主要的旋律模型為依據,然後加以個人的歌詞即興與變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