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9751個藏品
光陰逆旅百億年 愛因斯坦環
光陰逆旅百億年 愛因斯坦環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1,300年前李白曾在「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快意寫下他的「時空觀」。
宇宙中的麥田圈
宇宙中的麥田圈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這張照片是金牛座HL星的原行星盤(原行星盤由氣體和塵埃組成,呈圓盤狀,轉動中,是孕造行星的地方)。 嬰兒行星在金牛座HL星逐漸長大、體重增加之後,由於重力的關係,當它繞著中央的原恆星公轉,便會推開沿路的氣體和塵埃,在盤面上留下一圈圈黑黑的縫隙。這個縫隙便是它走過的路徑。
塵埃間隙發現旋臂: 暗示行星正在形成
塵埃間隙發現旋臂: 暗示行星正在形成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行星誕生於塵埃顆粒和氣體組成的旋轉圓盤中。當行星在盤面上運行時,會收集軌道上的塵粒,因此形成「塵埃間隙」(即圖中看起來沒有東西、黑色的「空洞區」),同時也產生盤上的螺旋波。
微旋臂 暗度陳倉?
微旋臂 暗度陳倉?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這張圖像在2015年發表時,是天文學上首次透過ALMA望遠鏡證實,在形成大質量恆星團的分子雲中心,埋藏著巨大有序結構。 「巨大」,指的是「環雙星盤」的旋臂特徵,有數光年長。 「有序」,不僅是大旋臂圍繞著兩個中心核,緻密的「微」旋臂也圍繞著大旋臂。
完美螺旋的分岔
完美螺旋的分岔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飛馬座LL星,十多年前曾因一張完美螺旋照片大為知名。那是哈伯太空望遠鏡攝得的照片,LL星的周圍,出現著幾近完美的螺旋圖案,天體的美麗神秘,前所未見,引發多少聯想!
以超級電腦模擬「磁星」驅動超新星爆炸的景象
以超級電腦模擬「磁星」驅動超新星爆炸的景象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超新星爆炸是宇宙中最壯麗的恆星爆炸,是現代天文物理熱門主題之一。透過超級電腦進行超大尺度、精密的模擬計算,等於相當於拿起一把手術刀,開始解剖一個超新星,或許對所知仍有限的超新星爆炸現象,提出有力洞見。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此項寫真資料以當時日本政府的軍事討伐成績宣揚為主,經比對後其內容與昭和六年出版的《霧社事件討伐寫真帖》十分相似,雖未收錄於其中,但同樣呈現其行軍陣容、飛行機偵察、山砲隊砲擊情形、味方蕃(以番制番)的攻擊策略等。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兩位策展人為鄉親導覽
兩位策展人為鄉親導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獵與織》的中研院民族所策展人Yobu Losing黃約伯(左)與南澳策展人Wilang(右)於「部落優先日」向南澳耆老講述展示內容。
Tolai 人的貝珠錢(tambu) Tolai People's Shell Money (tambu)
Tolai 人的貝珠錢(tambu) Tolai People's Shell Money (tambu)
dmscvan
新幾內亞的 Tolai 人持續使用傳統的貝珠錢(tambu),無論是用於教堂捐獻、繳交學費、或到商店購物。
開始織布
開始織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開始織布。|紡織的程序大致分成四大階段:紡線、煮線、理經、織布。圖為第四階段:織布。織布是需要體力與技術的工作,老人與小孩都無法勝任,最理想的織布者是20歲到40歲的婦人。《南澳的泰雅人》( 1964: 393-395 )
工作服
工作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工作服。|獵人們出發往獵區前日,會準備赴獵區應用的東西。此位獵人身上所背藤包 ( Busi ) 分為底與蓋兩部分,二者以繩連繫防止遺失,其用途為放置隨身攜帶的日常小用具,如菸斗、小刀之類。《南澳的泰雅人》( 1964: 427, 505 )
出獵去
出獵去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出獵去。|狩獵出發的日期是由獵團首領決定,首領是由富有經驗的獵人或Gaga首領擔任,獵獲物則由參加者平分。出獵前,有經驗的老人會向獵團青年示範獵具的使用方式。《南澳的泰雅人》( 1964: 505-507 )
主人與狗
主人與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主人與狗。|男孩子到了十歲以後,便會隨父兄參加獵團到獵區學習狩獵與裝置陷機技術,直到他們獵捕了第一個野獸後,方才被視為是個真正的獵人。圖為出獵前的獵人與他的獵狗。《南澳的泰雅人》( 1964: 503 )
軭線
軭線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軭線。|紡織的程序大致分成四大階段:紡線、煮線、理經、織布。圖為第三階段:理經。泰雅族的理經法可分為兩種,一為平織理經法,一為人字紋理經法。理經步驟是一個將不相干線條變成長度相等而彼此關聯的線組的循環活動。《南澳的泰雅人》( 1964: 387-393 )
紡線
紡線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紡線。|紡織的程序大致分成四大階段:紡線、煮線、理經、織布。圖為第一階段:紡線。首先積麻:先將較短的苧麻絲搓揉後束在一起。後紡線:將接續起來的苧麻絲,借紡垂的力量使其變堅固光滑,便於織布。《南澳的泰雅人》( 1964: 385-386 )
織成的寬幅花布
織成的寬幅花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織成的寬幅花布。|南澳人的布匹共分為五種:白布、被單、披風、毯子、腰帶。圖為南澳婦女展示編織的寬幅花布成品。博物館的影像資料庫並未標示該婦女之名,但經由這次共作展,得由當事人也是當年南澳研究團隊的翻譯人員林阿嬌女士,親自指認,圖中二人分別為林阿嬌Raha本人(左)與其母親(右)。
南澳村鳥覽
南澳村鳥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南澳村鳥覽。|1960年代的南澳村全景,可清晰見到泰雅族人移居此村落的房屋安排。南澳村建立於1932年,1942年因颱風來襲,南澳村原址全毀,故遷至此處。《南澳的泰雅人》(1963:19)
民族所南澳泰雅工作團隊與當地少女合影
民族所南澳泰雅工作團隊與當地少女合影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往水源地途中。|民族所南澳泰雅工作團隊與當地少女合影。圖為宋龍生(左一),吳燕和(左二),右為阮昌銳。原始影像記載為:往水源地途中。
殺豬分配
殺豬分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殺豬分配。|泰雅族和其他大多數民族一樣,認為宴客是一種必需的社交活動。宴客和平常吃飯一樣,食物放在中央,所有客人圍成圓圈男女雜坐,並不以性別區分。《南澳的泰雅人》( 1964: 367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