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9個藏品
卑南文化圓形玉玦
卑南文化圓形玉玦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帶四突起圓核形玉耳飾於卑南遺址發掘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玉質不透明呈翠綠色,外形橢圓,帶四個小突起,圓核中央帶一圓形穿孔與長形缺口。
卑南文化環形帶齒緣玉玦
卑南文化環形帶齒緣玉玦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帶鋸齒邊緣之環狀玉耳飾於卑南遺址發掘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
卑南文化喇叭形玉環
卑南文化喇叭形玉環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玉環於卑南遺址發掘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出土於B300號墓葬,以喇叭口朝上的方式配戴於成人左手之橈骨、尺骨中或腕上。以臺灣玉進行加工磨製成喇叭形手環,器形完整,一側有斷裂修復痕,另一側帶有一小穿孔。內壁近小口處書寫黑字舊編號「PN2411」。
卑南文化喇叭形玉環
卑南文化喇叭形玉環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玉環於卑南遺址發掘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以臺灣玉進行加工磨製,玉質呈淺黃綠色帶半側深綠紋理,一端呈中空圓柱形,漸向另一端圓轉外翻,並延伸展出狀似喇叭,喇叭面寬20-23mm,壁厚約3~7mm。
卑南文化「几」形玉玦
卑南文化「几」形玉玦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几形變形玉耳飾於卑南遺址發掘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玉質質地不透光,但顏色呈均勻淡綠色。器身細長,頂部平直,上部中央帶一穿孔下連接一條細長的缺縫,兩側之器身略微向內凹,近尾部向外彎曲,但尾端向下伸出一小節突起。 側邊書寫黑字舊編號「PN6209-1」。
行中書省銀錠
行中書省銀錠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行中書省銀錠》(館藏編號83-02090),此件為元代至元14年(1277)於揚州所鑄的官銀錠,長13.3、寬9.7、厚2.9公分,重1930公克,呈扁平鋌形,鋌身兩端呈圓弧狀,中間束腰,弧度不大,錠面微凹,周圍有明顯絲紋。
三彩加藍人面鎮墓獸
三彩加藍人面鎮墓獸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三彩加藍人面鎮墓獸》(館藏編號90-00647),人面獸身,蹲踞於臺座上。頭部未施釉,有繪彩痕跡,凸眼豎眉,利牙卷鬚,扇形大耳,額上三隻叉角,鬃髮豎起狀如火焰,面容猙獰,震懾人心。
萬曆青花雙龍暖壽罈
萬曆青花雙龍暖壽罈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萬曆青花雙龍暖壽罈》(館藏編號81-00408),唇口、短直頸、豐肩、歛腹,平底,器底有一處窯裂,中心有雙青圈線,內書「大明萬曆年製」雙行六字楷款。
茶末釉藍白斑腰鼓
茶末釉藍白斑腰鼓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茶末釉藍白斑腰鼓》(館藏編號87-00279),造型形似啞鈴,兩端較寬,中段較窄,內部中空為鼓腔,鼓身環有七道凸弦紋,全器覆茶葉末釉,其上點綴藍白斑為飾。
三彩馬
三彩馬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三彩馬》(館藏編號h0000030),此件唐代三彩馬直立於平板上,頭略向左偏,低首靜立,姿態優雅。
三彩天王神像
三彩天王神像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三彩天王神像》(館藏編號h0000054),此件為盛唐時期的三彩天王神像,造型威猛,頭戴雙翅高聳的鳳盔,身穿甲冑,右手握拳高舉,左手插腰,雙足一直一屈,分別踩踏在小鬼的腹及肩上,被制伏的小鬼呈掙扎姿態,下為高臺座。
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三彩駱駝》(館藏編號h0000016),此件為唐代的三彩駱駝俑,駱駝直立於平板上,昂首嘶鳴作行走狀,雙峰周邊鋪墊鞍韉,兩峰之間搭掛著駝囊,其上裝飾似為獸面,兩側掛著水瓶、絲綢等物品,器體中空,通體施以褐、白、綠釉彩,局部可見釉彩流淌,裝飾華麗的鞍韉及駝囊則以褐綠二色相間使其凸顯,釉
動物面紋玉飾
動物面紋玉飾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動物面紋玉飾》(館藏編號h0000232),青黃玉質,上緣有淺黑褐色沁,玉飾作獸面紋造型,橢圓形雙眼、捲雲眉,鼻部呈長條狀凸出,中間有二長方形鏤空,背面光素無紋,疑作為鑲嵌用玉。
三彩文官俑
三彩文官俑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三彩文官俑》(館藏編號h0000130),此件為盛唐時期的三彩文官俑,頭戴高冠,冠緣飾有寶珠,身著翻領闊袖衣,外罩裲襠,下著大口寬褲,足著靴,其下為具圓孔的高臺。
玦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玦》(館藏編號h0000234),一對,青黃玉質,沁呈黑褐色,器身呈圓柱形,一側開缺口,器面以淺浮雕、陰刻等技法精雕多組龍首紋,刻工細緻典雅,刻痕上殘有硃砂描繪痕跡。
瓏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瓏》(館藏編號h0000222),青玉質,呈半透明,光澤溫潤,採玉環出廓的設計方式,以四龍相互交纏成雙環形,器面龍身飾以隨形的陰刻線紋,並以透雕疊壓方式表現體感,交接處形成數個圓形小孔,兩面紋飾近似,器形獨特,刻工精巧。
白釉雙龍尊
白釉雙龍尊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白釉雙龍尊》(館藏編號h0000073),此件與館藏編號h0000072器形近似,均為唐代陶器,可作相互參考對照,此件裝飾及釉色光澤較差。
雲龍罍
雲龍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雲龍罍》(館藏編號h0000285),撇口、短頸、圓肩、深腹圓鼓、圈足,為酒器或盛水器。器肩有四個龍耳立體鑄件,均為雙龍交尾銜環造型,器腹最寬處為凸弦紋,上層滿布雙鉤交錯的帶狀蟠蛇紋飾,四個圓形殘痕處原貼有龍紋金屬飾片,現已脫落不見,下層則飾雙鉤蟠虺紋及三角葉紋。
螭紐鎛鐘
螭紐鎛鐘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鳳紐鎛鐘》(館藏編號h0000273),器呈合瓦形,直懸、平口,鐘面平均分布36個乳丁狀鐘枚,篆部與鼓部飾有交纏的夔龍紋飾,上端懸鈕為鏤空夔鳳造型,鎛鐘為低音鐘,演奏時作合聲和掌握節奏之用。
蟠螭紋鼎
蟠螭紋鼎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蟠螭紋鼎》(館藏編號h0000279),斂口、鼓腹,有蓋、雙立耳及三獸首蹄足。蓋頂捉手為立體鏤空的纏繞蟠蛇紋飾,蓋面有數圈凸起繩紋,捉手內及各圈之間滿佈細密淺紋,紋飾為蟠虺紋及三角葉形紋,器身紋飾相同,立耳亦飾蟠虺紋,下方作獸口銜耳狀。
虎形尊
虎形尊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虎形尊》(館藏編號h0000282),尊為酒器,全器作虎形,以虎口作為流口,背具圓形蓋並串鏈與尾相連接,虎尾向上彎捲形成把手,短頸肥身,四足甚短,虎目圓睜,短豎耳,頭頂有扉稜,額部及足部飾有重環紋,尾部則以鱗紋為飾。
辛店文化雙鉤紋雙耳壺
辛店文化雙鉤紋雙耳壺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辛店文化雙鉤紋雙耳壺》(館藏編號84-00490),此罐為夾砂橙黃胎,廣口微敞、長頸、斜肩、斂腹、平底,肩腹交接處有一對垂耳。器表以褐彩繪畫各種紋飾,自口沿寬帶紋起,依序而下分別有連續回紋、鳥紋、太陽紋及雙鉤紋等,耳下腹部則無明顯紋飾,僅隱約可見壓印繩紋,整體風格粗獷樸拙而有力。
卑南文化長條形玉玦
卑南文化長條形玉玦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原始發掘報告記載此2件標本(20060100291001、20060100291002)為成對出土於B198號墓葬。
卑南文化方形玉玦
卑南文化方形玉玦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件方形玉耳飾於卑南遺址出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距今約3500~2300年前)。玉色淺綠,玉質通透,為方形玉片修整而成,玦口高,兩側偏下方各帶一穿。玦口之上帶一對修補綴用之細孔。出土時舊綴合處已折斷為二,經修補,器物保存近完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