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24個藏品
帶卜辭龜腹甲
帶卜辭龜腹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帶卜辭龜腹甲殘片
帶卜辭龜腹甲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罐形器口緣G式
罐形器口緣G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罐形器口緣G式的特徵為:直口,唇部增厚如T字形。G式與C式是最常見的口式,G式佔了口緣總數的12%、總重的22.1%。
缽形器口緣K式
缽形器口緣K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陶缽的器形有圓腹及橢圓兩種,底部有凹底、平底與圓底之分。口緣K式的口部外侈。
缽形器口緣S式
缽形器口緣S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陶缽的器形有圓腹及橢圓兩種,底部有凹底、平底與圓底之分。口緣S式的口部外侈。
缽形器口緣T式
缽形器口緣T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陶缽的器形有圓腹及橢圓兩種,底部有凹底、平底與圓底之分。口緣T式的口部外侈。
罐形器口緣D式
罐形器口緣D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罐形器口緣D式與J式的特徵都是侈口,且唇部內彎,但D式唇部的內彎程度較J式小。
罐形器口緣J式
罐形器口緣J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罐形器口緣J式與D式的特徵都是侈口,且唇部內彎,但J式唇部的內彎程度較D式大。
罐形器口緣I式
罐形器口緣I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罐形器口緣I式的特徵為:唇部下方有一圈凸脊環繞。
罐形器口緣H式
罐形器口緣H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罐形器口緣H式的特徵為:平唇或圓唇,口部外侈且長。
罐形器口緣E式
罐形器口緣E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罐形器口緣E式的特徵為:唇緣平,口部外侈且長。
頭盔
頭盔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商代的頭盔有全罩式及重點覆蓋式,前者整體為青銅鑄成,後者在前後及耳部位置為青銅,其餘則以皮革相連。1004號大墓出土頭盔部分佚失,現存者均為全罩式,兩側及背面較長,包覆前額、頭頂、頭後、兩耳及頸後。頭盔正面眉線以上多飾以不同類型的浮雕獸面紋,亦有大體素面,僅在兩側飾以眼紋或囧紋,囧紋中則帶有盤龍。
鑲綠松石獸面紋軛肢飾
鑲綠松石獸面紋軛肢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車衡約在其對分位置與輈十字交叉。衡以輈為界的左右段再行對分,對分處各綑縛一軛,軛則架於馬肩。軛由兩彎木條合成人字形,軛肢飾一組兩件,分別套在兩彎木條的外側(參見「殷墟馬車及青銅飾件位置復原圖」,頁106-107)。
雙繫銅矛
雙繫銅矛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這是商代數量最多,形制最標準的矛,單1004號大墓的南墓道底端就出土七百餘支。這些矛的基本形制相同,尖端以下、左右刃向下微斜,至矛身中段位置內收,呈菩提葉形。骹由尖端漸大,至底部約為刃寬之半,骹的斷面有菱形及橄欖形兩種。
卷首大刀
卷首大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西北岡1335號祭祀坑總共出土十件卷首大刀,五件一組,分別並置於坑的東北與西南角。墓中還有無頭的人骨架,發掘時存八具個體,五具頂向朝南,三具朝北。
玉環、礪石、馬首刀組
玉環、礪石、馬首刀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可能為隨身攜帶的一組器物,由配掛的玉環、砥磨用的礪石,以及多種用途的獸首刀組成。玉環兩面皆不平整,側面有一道凹槽,淺綠有褐色斑紋,上沾有硃砂。礪石為片狀,作梯形,上端圓,帶一小圓孔。兩面均沾有硃砂。
獸面紋鐓
獸面紋鐓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鐓是兵器或儀仗器木柲下端的套件。1001號大墓出土的這六件形制相同,可能是用於旗杆一類器物,下部尖底可以用來固定於地上,推測是商王儀仗用器,相當罕見。器形似矛,但不似矛之尖銳,刃部中央有脊,銎管斷面呈橄欖形。銎柄位置飾有帶水牛角的淺浮雕獸面紋,其上是陰線雲紋,以下是相對的陰線鳥紋。
鑲嵌綠松石軛首飾
鑲嵌綠松石軛首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軛首飾為軛首的銅套件,軛的兩人字形木條上端入於其中。本例兩器呈圓筒形,頂部拱起,中段收束有腰身,末端開口。管身偏下段有一對圓孔。末端近開口處飾有兩獸面紋,其上為六個三角葉紋,頂面飾一獸面。紋飾皆鑲嵌綠松石,部分已脫落。
馬首刀、牛首刀、羊首刀
馬首刀、牛首刀、羊首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曲柄寫實的青銅獸首刀、劍為北方草原民族的特色。由於文化接觸,農耕的殷人從草原民族學到了馬車的製作、駕馭,以及整套器物的類型與風格。本組三件獸首刀,是安陽工匠模仿北方系獸首刀的作品,刀體比較寬厚,動物造型則為安陽式的風格。三件刀的獸首均鑲嵌綠松石。
銅彈形器
銅彈形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彈頭形青銅器,本祭祀坑共出土六件。中空,口微斂。唇緣略厚,緣上飾一圈連續三角垂葉紋,上有一圈連續的雲紋,餘素面無紋。器表有一半圓形範線,內部表面有硃砂殘留。
小型石英質石核
小型石英質石核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大小在2、3公分上下,是數量最多的一種石核。形狀有三稜狀、四邊形、三角柱等縱剖面接近楔狀或薄如石片,少見附有原本礫石的自然石皮面。打片的技術以兩極法(即砸擊法)為主,在石核同一破裂面常出現上下相對的錐疤或輻射線,與打擊點相對的一端大多破損。其中也有著相當比例屬於楔形石核。
橋狀豎把
橋狀豎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數量多。上端接於陶罐口唇緣處,把身以拱橋狀垂直向下延伸至罐腹上部,兩端的接著面呈三角形向外側展開,把身為圓柱形,長度集中在10-13公分之間。橋狀豎把有兩式,一式把身長,把身粗壯,另一式較為纖細,把徑小,把身弧拱高,但長度略短,上端常見穿孔,可能是穿繩以輔助提把之用。
使用石片
使用石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石片本身沒有明顯的加工修整,但在刃線上出現使用的消耗痕或細微的崩片疤。痕跡一般只出現在刃部的一面,並非特別清晰,有時必須藉助顯微鏡才能確定。 使用石片的大小多在20-30mm之間。刃線短,外形不定,多為橢圓形、三角形或扁梯形的石片,並沒有特別挑選薄石片或利用長條石片。
石英石片
石英石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出土數量多。外型寬扁或接近橢圓形,細長的石片較少。石片並沒有一致的形制,厚度差異也很大,從10mm到2mm之間,長度則以20-40mm間最多。其中有相當比例是兩極法剝離的石片,上下兩端有明顯相對的輻射裂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