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24個藏品
金玉馬策飾
金玉馬策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馬策飾件,包含頂部帶倒鉤的玉質尖頭(末飾),底部的玉質圓頭套管(本飾),以及包覆策身的金箔。根據出土現象,馬策全長約57.5公分,桿部為木質,頂端的末飾以下原有兩道橫向金葉,其間鑲嵌綠松石,橫向金葉以下飾有十八片直向的長條形金箔,金箔與本飾之間則為施以紅漆的木質桿部,應為手握部位。
獸面紋鐓
獸面紋鐓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鐓是兵器或儀仗器木柲下端的套件。1001號大墓出土的這六件形制相同,可能是用於旗杆一類器物,下部尖底可以用來固定於地上,推測是商王儀仗用器,相當罕見。器形似矛,但不似矛之尖銳,刃部中央有脊,銎管斷面呈橄欖形。銎柄位置飾有帶水牛角的淺浮雕獸面紋,其上是陰線雲紋,以下是相對的陰線鳥紋。
石磬、玉棒
石磬、玉棒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石磬磨製光滑,為板狀的不規則三角形,長邊一端稍尖,一端圓鈍。兩短邊相交處帶一穿孔,用以懸掛。出土於牛方鼎、鹿方鼎之西,與R001521玉棒共出。 玉棒深綠色,質地細膩勻淨,兩端微有褐沁。頂端鈕形,下接一細腰形莖,有二周弦紋,形體細小。出土於石磬之上。
玉箭箙鋬飾
玉箭箙鋬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R009001為一獸面玉飾,灰白偏綠,獸鼻兩側各穿一孔,獸兩眉間亦穿一稍大孔,兩耳間又穿一小孔。眼部、鼻部等以剔地凸線表現,耳部則以單線凹紋刻畫。R009124為灰白色玉管,有些許褐色斑。管斷面為圓角長方形,管頂寬面有一斜穿孔。全器上段一小截無紋飾,其下以兩組五道的弦紋分成三段。
銅鏟
銅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兩件銅鏟形制紋飾一致,與R001095鋤形器及另一件方柄素面鏟上下壓疊,同出於墓的西南角。形狀如鏟,帶長銎,可安柄。鏟面作梯形,銎斷面為圓角菱形,鏟面與銎 相接處的邊角上卷。器兩面均有相同紋飾。銎口部設一獸 面,其下為三角紋。
銅鐃
銅鐃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鐃為敲擊樂器,大部分學者認為起源於長江中游。殷墟出土的鐃,形狀與南方出土者相似,但大小相去甚遠。鐃口曲,兩端斜上,柄在下,鐃體中空,持而擊之,其聲清越。共四器為一組,大小相次,最小的兩件形體接近。四件紋飾相同,在鐃體兩面各飾一無地紋的獸面,其他部位均為素面。殷墟出土的銅鐃多為三件一組,亦有五件一組。
馬羈飾組
馬羈飾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位於164號墓北部,與一馬頭骨同出,應為絡頭革帶上的貝飾及各色玉石質飾件。出土時部分飾件位於馬頭骨上,部分散落。根據出土相關位置予以復原,由上到下分別是玉圓片、海扇蛤、玉管、立雕牛首飾、立雕鳥形飾、立雕獸首飾、馬銜,及人頭鑣飾。
陶磢
陶磢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器作圓餅狀,微凸的一面因滿布繩紋或斜方格紋而略為粗糙,另一面略凹且帶弧形把手,上飾連續的三角形紋。同出的陶磢共有五件,位在寢小室盂和龍紋盤之東南五十公分處,推測應為盥洗時搓垢用的清潔用具。
龜甲卜辭殘片
龜甲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龜甲卜辭殘片
龜甲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帶卜辭龜腹甲
帶卜辭龜腹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龜甲卜辭殘片
龜甲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龜甲卜辭殘片
龜甲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龜甲卜辭殘片
龜甲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帶卜辭龜腹甲
帶卜辭龜腹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龜甲卜辭殘片
龜甲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龜甲卜辭殘片
龜甲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龜甲卜辭殘片
龜甲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帶卜辭龜腹甲
帶卜辭龜腹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龜甲卜辭殘片
龜甲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龜甲卜辭殘片
龜甲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龜甲卜辭殘片
龜甲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帶卜辭龜腹甲
帶卜辭龜腹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龜甲卜辭殘片
龜甲卜辭殘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