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17個藏品
紅色絲緞對襟彩繡童衣
紅色絲緞對襟彩繡童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絲質大襟花扣女背心
黑絲質大襟花扣女背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件服式應為套穿在大襟衫外的秋天「褂袷」(背心)。此件背心為雙層結構,表布為黑色絲質緹花緞布,內裡用粉紅色棉布製作,右開大襟、領子先用翠綠色布料鑲緄,再將領子縫綴在領緣上,屬於傳統式的製作方式,整件服裝是以縫紉機車縫製作,顯示成品完成時間在二十世紀以後。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淺綠絲質緹花高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淺綠色緹花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製作時間約是1910~20年代。
淺綠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淺綠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淺綠色絲質立領長袖大襟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00~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高立領屬於30年代女裝的流行要素,所以此件服裝製作的時間約是1900~20年代。
磚紅絲質團花立領大襟男長袍
磚紅絲質團花立領大襟男長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長袍是清朝以後臺灣漢族文人傳統的服裝,稱之為「長衫」,也是一般人的禮服,右開大襟下身搭配長褲穿著;此服為雙層結構立領長袍,表布為磚紅色緹花絲質布料,有團花圖紋圖案,內裡用淺藍色棉布製作,結構緊實而完整。
米白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米白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日據初期臺灣閩籍婦女大襟衫(又稱為「大祹衫」),大致與晚清時期一樣,衣身十分寬大,袖口寬約30-40cm,衣長約至膝蓋,衣袖皆較為寬大。此大襟衫衣身以米白絲緞為底布搭配本布鑲緄緣邊,再配飾粉綠色出芽以及黃色織帶貼飾,素雅而高貴。
白棉質大襟挽袖客家女衫
白棉質大襟挽袖客家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白色單層棉布製作,寬身長袖,袖口反折,袖管有接縫線,縫份外露於正面,袖口反折正可以遮住縫份,袖端搭配三道不同色彩的鑲緄貼飾 ,分別為黑色、藏青色布料鑲緄以及深咖啡色織帶,此種挽袖服式屬於婦女外衣的款式。
黑色絲質刺繡對襟女上衣
黑色絲質刺繡對襟女上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黑色絲質刺繡對襟女上衣,以黑色絲緞製作,立領、對襟、窄長袖,領緣、前襟、開衩(脇邊以及後中心)、下襬、袖口皆以紅色絲緞鑲緄配色,前襟縫綴五對紅絲緞做成的花扣,服裝上的鑲緄簡化,但是扣子的變化豐富,以扣條做成各種圖案造型,精緻而美觀。
深藍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深藍絲質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大襟衫為單層布料製作,表布為深藍色緹花絲料,緹花黯紋有折枝菊花、梅花、葫蘆漢寶相花等圖紋豐富,寓意福祿吉祥。大襟、袖口都搭配同色布料做鑲緄緣邊,領子及大襟、袖口外緣再配飾細小水藍色牙子配飾,細長的窄袖和芽邊裝飾,形貌優美且莊重。
黑衣紅裙絲質刺繡新娘禮服
黑衣紅裙絲質刺繡新娘禮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黑衣紅裙絲質刺繡新娘禮服,共1組2件,包括黑色絲質刺繡對襟上衣與大紅絲緞刺繡筒裙。
紅絲質大襟四關鑲女衫
紅絲質大襟四關鑲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水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水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日據初期臺灣閩籍婦女大襟衫(又稱為「大祹衫」),大致與晚清時期一樣,衣身十分寬大,衣領低,領圍窄小,以鑲緄配布的材料做領緣包緄,並以織帶鑲緄替代刺繡的緄邊方式,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婦女大襟衫的特徵之一。
黑棉質立領大襟客家女襖
黑棉質立領大襟客家女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以黑色緞紋棉布製作成小立領、對襟、長袖的女上衣,多層次鑲緄小立領是南部客家藍衫的特色製作技法,此件大襟衫的領子即是以此種方式製作,加上右大襟單邊的鑲緄配色製作形式(右大襟單邊的鑲緄配色製作形式常出現在客家藍衫的服裝上,是明顯的特色之一),判斷應為臺灣南部六堆客家地區的服飾文物。
紫色絲質立領長袖大襟女衫
紫色絲質立領長袖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紫色絲質立領長袖大襟女衫,衣身修長、袖管細窄,合身細長的外型輪廓是1910-1920年代漢族女衫的典型之一。
水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水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水藍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大襟衫表布以水藍色絲質緹花料為底布,領緣、大襟、袖口、脇邊開衩和衣褲下襬都搭配黑色布料做鑲緄緣邊,外緣再配飾多色交錯的織帶,鑲緄配布裡面以各色彩線刺繡折枝花卉,在黑色底布上呈現出瑰麗風采,搭配在淺色絲質緹花布料上,顯示出整體形貌的優雅高尚。
水藍色絲質緹花合襠女褲
水藍色絲質緹花合襠女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水藍色絲質緹花大襠女褲,褲身由四片布料剪接而成,腰頭接縫水藍色棉布與上衣領子內裡相同材質,柔軟且舒適,褲子布料材質、配飾刺繡都與上衣成整套搭配,褲口再綴縫紅色緹花織帶和黑白交錯的波紋水兵帶,製作精細華美,依照色彩、用料及圖紋推測應是閩南民系之年輕婦女禮服。
紫色絲質合襠女褲
紫色絲質合襠女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紫色絲質大襠女褲,褲身由四片布料剪接而成,腰頭接縫紫色棉布(柔軟舒適),褲口鑲緄與芽子紋飾與上衣相互呼應,製作精細華美,依照色彩、用料及圖紋推測應是閩南民系之年輕婦女禮服。
紫色絲質大襟鑲緄女衫褲
紫色絲質大襟鑲緄女衫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紫色絲質大襟鑲緄女衫褲,共1組2件,包括紫色絲質大襟鑲緄衫與紫色絲質合檔褲。
灰絲質緹花大襟男長袍
灰絲質緹花大襟男長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袍」是指長度及跗(腳背)的長型衣,不論單、袷(雙層)、棉、裘,皆蓋稱之為「袍」。歷史記錄中國以「袍」作為禮服,始自東漢明帝永平二年(59年)時頒詔服裝制度,明定袍為朝服,後經歷世承傳,到了清代袍成為禮服唯一的形式。
白棉質立領大襟女衫
白棉質立領大襟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為白色棉質立領長袖大襟衫,立領部分的製作形式較為特別,是先以藍色棉布在領緣緄邊後,再將立領綴縫上去,這種領子的製作方法是方便日後衣領可以拆卸置換(因為衣領是較容易髒污的部分)。
粉紅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粉紅絲質緹花大襟鑲緄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日據初期臺灣閩籍婦女大襟衫(又稱為「大祹衫」),大致與晚清時期一樣,衣身十分寬大,衣領低,領圍窄小,以鑲緄配布的材料做領緣包緄,並以織帶鑲緄替代刺繡的緄邊方式,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婦女大襟衫的特徵之一。
灰絲質大襟如意紋女衫
灰絲質大襟如意紋女衫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臺灣漢族婦女傳統的服裝有三種主要的開襟方式,即是:大襟、對襟、琵琶襟。此服裝衣襟右掩前胸的部分稱為「大襟」,相對的被掩在裏面的稱為 「小襟」或「內襟」,延續漢族傳統「右衽」的開襟方式,是使用最為普遍的服裝形式,大襟衫又稱為「大祹衫」 。
紅色絲緞曲領交襟彩繡童衣
紅色絲緞曲領交襟彩繡童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童衣屬於矩(曲)領、交襟右衽之刺繡長袖外衣,以大紅色絲緞為底布,矩領右衽以寶藍色絲緞製作,緣邊包緄淺灰色布料,面刺繡花朵圖案,使領衽更加凸顯出色。袖口、衣服開衩和下襬貼飾粉紅色織帶,更呈現出粉嫩的效果;衣領交襟右脇邊腋下以布帶繫綁,整形形貌精緻而華麗。
紅色絲緞曲領交襟彩繡童衣
紅色絲緞曲領交襟彩繡童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此童衣屬於矩(曲)領、交襟右衽之刺繡長袖外衣,以大紅色絲緞為底布,桃紅色棉布為內裡,矩領右衽以灰色棉布製作,緣邊以桃紅色織帶貼飾,袖口、衣服開衩和下襬也貼飾織帶,但與領口處不同色彩,採用較淺的米白色,交襟右脇邊腋下以布帶繫綁,整形形貌精緻而華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