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650個藏品
重生
重生
秦榮輝 / Arucanglj Rusagelet / 百步蛇的天空工作室
重生 當所有喜悅歸於平淡 重生 當一切煩憂隨風而去 心似剛出芽的生命 從夢境裡漸漸地甦醒 腦海中沉默的記憶 也慢慢地編織成樂章 我將再起 手中的筆將再次飛舞 如重生的老鷹 翱翔於湛藍的天空 重生 讓喜悅漸漸地滋潤心田 重生 讓希望慢慢地灌溉大地
恩典
恩典
秦榮輝 / Arucanglj Rusagelet / 百步蛇的天空工作室
做對的事 開心的事 上帝的恩典 祖靈的愛 一定夠用 一定豐腴
傳說故事
傳說故事
秦榮輝 / Arucanglj Rusagelet / 百步蛇的天空工作室
歲月
歲月
秦榮輝 / Arucanglj Rusagelet / 百步蛇的天空工作室
高雄州潮州郡アマワン社(Amawang,阿瑪萬社)穀倉、クワルス( Kuwaneru,泰武社)穀倉、カピアン (Kapiyan,佳平社)家屋前庭照片
高雄州潮州郡アマワン社(Amawang,阿瑪萬社)穀倉、クワルス( Kuwaneru,泰武社)穀倉、カピアン (Kapiyan,佳平社)家屋前庭照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本張為千千岩助太郎於1937年(昭和12年)調查高雄州潮州郡排灣族不同部落時,所經過的路途風景、建物照片3幅,包含:カピアン (Kapiyan,佳平社)頭目家屋前庭院舖設石板,,前有疊砌石板抬高的司令台,其上種植樹木二棵。
回憶古老的歌
回憶古老的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排灣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青年男女聚會時所唱的歌謠,他們利用這個機會一起聊天,並且一起回憶過去祖先們留下的歌謠。歌詞的內容是即興的,因人而異。但是每段即興歌詞之後,都會附加一段固定而無意義的副歌。
排灣族的酒宴
排灣族的酒宴
中央研究院
01.來自古華的種子
01.來自古華的種子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古華部落族人遷徙歷程所遭逢的問題與困難,除了依循著排灣族傳統的文化價值彼此間所建立的庇護網絡基礎,基督信仰更是成未支持的後盾。而這段信仰凝聚之路,也成為族人遷徙臺南永康的故事中,留下為之動容的篇章。
02.kama的肩膀
02.kama的肩膀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1970年,第一波來到臺南永康的古華部落族人,透過親人的介紹進到「大成長城公司」工作,以勞動力謀取生計,而後透過家人及族人間的相互介紹,在1970至1972年間,陸續又有為數不少的青年進到大成公司工作。
03.kina的手
03.kina的手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第一批來到臺南隻身打拚的族人,面臨到適婚年齡,也在父母的期盼下返回部落結婚;結婚後,因為生活、經濟、教育等各方面的考量,陸續將妻子及兒女帶往都會區生活,多數族人外移到臺南永康的大成公司近郊一起居住,這當中也包含部分女性青年,為了生計而選擇帶著甫出生沒多久的幼兒離鄉謀生。
04.聽vuvu的歌
04.聽vuvu的歌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從原鄉到永康,兩地所處的時空與距離,形構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場域與差異的集體經驗,但並未影響第一代移居的族人對原鄉的記憶與認同。在原住民族傳統的生活領域,存在著與山林相互依存的機制。任何食物的取得,多數仰賴著山海的供給,維持族人的生活與文化,但也從不過度獵取,以維繫生態平衡發展。
05.小星星的願望
05.小星星的願望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古華部落族人移居到臺南永康後,大都在大成公司近郊租屋,逐漸形成永康小古華聚落,族人先後遷出與移入的居住模式,當時位在永康的傳統三合院紅瓦厝,便成為共居聚會、維繫情感的空間。
06.小古華下班後集合
06.小古華下班後集合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族人離開部落到都市謀生,為了適應都市生活與職場環境,需要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像是語言、飲食及文化習慣等。在原鄉都以母語作為主要使用語,儘管有些族人曾在學校學過一些國語,但剛到永康工作時,使用國語溝通還是有些吃力;除了國語外,當時生活環境又是充滿閩南人,生活中也常會因為語言溝通發生各種趣事。
07.太陽的叮嚀
07.太陽的叮嚀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vusam」一詞在排灣族原意為小米種子,是用作隔年播種的上好種子,排灣族也相傳:「一對夫妻結合以後,第一個看到太陽的孩子,就是繼承人,就是vusam。」
パイワン蕃人の飲料水運搬《記念臺灣寫真帖》
パイワン蕃人の飲料水運搬《記念臺灣寫真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剖檳榔小刀
剖檳榔小刀
國立臺灣博物館
剖檳榔小刀,可剖開檳榔以便嚼食。
食檳榔用石灰盒
食檳榔用石灰盒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排灣族祈禱箱
排灣族祈禱箱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女巫師外出執行儀式時,身上必隨身佩戴,kaniputj / kanipi中文稱祈禱箱、巫術箱或稱占卜道具箱,為方形的容器,材質以木製為主,少數則以籐編為材。
排灣族陶甕
排灣族陶甕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由屏東縣三地門鄉Tjimur部落峨格‧馬帝靈製作,根據峨格老師的兒子(拉夫拉斯‧馬帝靈)口述,從圖紋的形制與風格推測陶壺完成時間落在1996年前後。此外,陶壺上完整蛇身的頭部較為突出是家族創作特色,且壺身側邊圖紋會配置較多同心圓、蛇側紋。
排灣族男子長袖短上衣
排灣族男子長袖短上衣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文物型制常見於南排灣,又以排灣族大龜文(內文)社群tjakuvukuvulj為最常見的男子穿著之長袖短衣,南排灣語稱為tjaivavaw a kava。服飾上主要的貼飾圖紋腳有帶有二蛇形的直立人像紋,並以米白、紅、綠、橙色線繡出人像五官、胸飾及蛇身紋等圖案。
排灣族女子頭飾
排灣族女子頭飾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黑色棉布置內襯縫成環狀,外側套上寬50mm紅色棉布,紅色棉布上飾有獸牙裝飾(前、左、右)三處,以琉璃珠串及金屬鍊裝飾,其餘處以琉璃珠串金屬鍊、貝殼及仿古戒指裝飾(4個、造型不一)。紅色棉布條周長670mm,厚3mm,黑色內襯周長670mm、厚約30mm。
排灣族男子綴珠披巾
排灣族男子綴珠披巾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排灣族男子披巾各部落的族語稱法有所不同,以中排稱男子披巾為kuvar,有裝飾紋樣的披巾稱為ginauran,或稱kuvar ginauran繡有紋飾的披巾。本件以一塊長方形的淺藍色棉布製成之男子披肩,並用運用細小珠子、毛線(minamurukan)及鈕扣做裝飾。
原始部落
原始部落
Lafayette Digital Repository
[英文]H. Suzuki$s caption trans.: @Kapiyan village in Gaoxiong prefecture.@ Riban no tomo trans. @Savage Border Scenery pt.
聚集在首領面前的排灣族族民
聚集在首領面前的排灣族族民
Lafayette Digital Repository
[英文]Kunanau village in Gaoxiong prefecture. Translated caption: @The Aborigines are gathered in front of the headman.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