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81個藏品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草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製作是環太平洋南島民族與其他民族因環境生態特有的傳統智慧。此件藏品是智利復活節島Rapa nui人的草裙,整套分為上衣、下裙、腰帶與帽子四件。主要以香蕉乾葉、構樹樹皮布製成,並以貝殼、棕櫚纖維做為裝飾。Rapa nui人過去曾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香蕉絲草裙,後來因外來文化進入而中斷。
長背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近代卑南族男子的服飾組合多以藍、黑、白色的上衣再加上刺繡的綁腿褲;較年長者則穿布滿菱形紋飾、紅色為主的無袖上衣。從刺繡手法來看,卑南族以十字繡法裝飾在黑棉布上最為普遍,相當大部分為幾何圖形,最常見的是花草、菱形、三角以及四方紋等,而人形舞蹈紋則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顏色以紅、白、紫色為主。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腰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製作是環太平洋南島民族與其他民族因環境生態特有的傳統智慧。此件藏品是智利復活節島Rapa nui人的草裙,整套分為上衣、下裙、腰帶與帽子四件。主要以香蕉乾葉、構樹樹皮布製成,並以貝殼、棕櫚纖維做為裝飾。Rapa nui人過去曾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香蕉絲草裙,後來因外來文化進入而中斷。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製作是環太平洋南島民族與其他民族因環境生態特有的傳統智慧。此件藏品是智利復活節島Rapa nui人的草裙,整套分為上衣、下裙、腰帶與帽子四件。主要以香蕉乾葉、構樹樹皮布製成,並以貝殼、棕櫚纖維做為裝飾。Rapa nui人過去曾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香蕉絲草裙,後來因外來文化進入而中斷。
香蕉葉與樹皮布製女子帽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製作是環太平洋南島民族與其他民族因環境生態特有的傳統智慧。此件藏品是智利復活節島Rapa nui人的草裙,整套分為上衣、下裙、腰帶與帽子四件。主要以香蕉乾葉、構樹樹皮布製成,並以貝殼、棕櫚纖維做為裝飾。Rapa nui人過去曾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香蕉絲草裙,後來因外來文化進入而中斷。
披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披肩亦可視為肩飾,魯凱族的各種裝飾大致可分為頭飾、耳飾、肩飾、手飾、腰飾及腳飾等,除了增加美感之外,也和服飾一樣須配合身分地位來配戴。階級地位表現於配飾、衣服圖案及材料;成就地位則表現於頭飾及衣服圖案。圖案中以百合花飾最為特殊,代表了貞潔(女)及善於狩獵的勇士(男)。
日本早期和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和服早期深受古代中國的漢服影響,尤其是日本歷史上的古墳時代(相當於中國晉朝及南北朝時期),但到了平安時代(相當於唐末宋初),由於中日因雙方內外條件變化而暫時中斷交流,日本文化進入了一個高度本土化發展的時期(也是一段自我孤立時期),和服的構造也因而更具有其本地色彩。
香蕉絲製女子草裙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製作是環太平洋南島民族與其他民族因環境生態特有的傳統智慧。此件藏品是智利復活節島Rapa nui人的草裙(kakaka),整套分為上衣、下裙兩部分。主要以芭蕉莖製成,並以貝殼做為裝飾。Rapa nui人過去曾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香蕉絲草裙,後來因外來文化進入而中斷。
無袖長 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Lukus Tuyuq
為男性之盛裝,平時不隨意穿著,於歲時祭儀、特別於新年祭Smatu/Smyatu時才穿著。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17-318):
香蕉絲製女子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製作是環太平洋南島民族與其他民族因環境生態特有的傳統智慧。此件藏品是智利復活節島Rapa nui人的草裙(kakaka),整套分為上衣、下裙兩部分。主要以芭蕉莖製成,並以貝殼做為裝飾。Rapa nui人過去曾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香蕉絲草裙,後來因外來文化進入而中斷。
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織品使用傳統織作Lukus的技法,緯挑、夾織出『三民主義』等字樣,從織品上可看見當代政經環境對織布文化的影響與變遷。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男用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Lukus Tuyuq (男性無袖長衣)
為男性之盛裝,平時不隨意穿著,於歲時祭儀、特別於新年祭Smatu/ Smyatu時才穿著。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17-318):
披肩(毛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Toyax(女性披風)。也可做女性裙片。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23-324, 400):
男子披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卑南族以十字繡法裝飾在黑棉布上最為普遍,相當大部分為幾何圖形,最常見的是花草、菱形、三角以及四方紋等,而人形舞蹈紋則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顏色以紅、白、紫色為主。
接袖衫(卷袖衫、A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黑色長袖挖襟杉,衣長,胸,腰,臂圍寬闊,下衣沿稍微弧形外展,在袖口反面有一圈寬約4.5cm的碎花布邊,正面為黑色苧布,可反摺;袖口綴接兩塊拼成長方形的三角形同色布,中式紐攀,領前二粒,腰間每隔一段距離,距離三粒,共六粒;領口內沿整件衣服式樣和清代流行的“大夫杉”相似,不同的是袖口偏窄,袖子長,稱“接
赫哲族男用魚皮衣-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魚皮衣是很古老的技藝,山海經(戰國初期)曾有記載,Schlegel曾考證過。赫哲族是現今僅少還會此技藝的族群。凌純聲所長1930年代調查期間(1934:71)魚皮衣已不多見。
赫哲族男用魚皮衣-長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魚皮衣是很古老的技藝,山海經(戰國初期)曾有記載,Schlegel曾考證過。赫哲族是現今僅少還會此技藝的族群。凌純聲所長1930年代調查期間(1934:71)魚皮衣已不多見。
部落領袖大禮冠頭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Pakowawan(大禮冠盤帽)象徵大頭目兼祭司的氣勢威望與崇高地位,僅主持重要祭儀時穿戴。帽前鑲有貝殼串與巨型山豬獠牙,象徵海洋與陸地,盤帽周圍的大冠鷲羽毛,代表部落的年齡階級,羽飾下方加紮人髮。新選出頭目時須舉行儀式,獲得神靈同意後才可製作新帽。
男子頭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紅色絨布上縫飾珠串構成之圖案,正中央為一太陽形之帽徽,帽徽周圍綴飾有人工山豬牙,中心有一貝片及琉璃珠;帽徽兩旁各有一百步蛇圖飾,綁線及垂飾為黃、紅及綠色開絲米龍線。
女子頭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紅色絨布上縫飾珠串及貝殼構成之圖案,其上並有四個以一圓形貝片及琉璃珠、山豬牙做成之裝飾,帽頂周緣圈飾以山豬牙,在帽頂中間另以絨布圈成環斜放縫製在本體上,上亦飾以串珠及貝殼,帽沿下圍則有菱形金屬片垂飾。
腰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鮮綠色長帶狀化學纖維布製作而成,布在長邊對褶,兩端各接縫一塊小長方白色十字繡布,內襯硬紙板,背面再以尼龍碎花布縫合,下端並各綴紅綠黑白不等之流蘇。繡布花紋有直條形、迴雲紋、曲折形、葉形等,色彩為黑、紅、綠、黃等。
腰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鮮綠色之化學纖維材質布料長邊對褶車縫成帶狀,兩端再車縫一白色長方小塊之十字繡布,繡布下縫襯硬紙塊,與背面之小碎布縫合,尾端再縫飾流蘇,繡片上紋樣有菱形、方形、曲折形、蜂巢形、直線等不同彩色圖飾。
綴做衫(A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深褐色之中式挖襟杉,是由接袖杉發展而來,即各部收縮,衣沿孤鍍層增長,裳根尾加闊往外彎展,腰圍處有三個黃、紅、綠扣之中式紐攀,袖口內面繞一圈紫色碎花邊,可外摺、領根下方為一塊藍色三角形布,胸間背後之中線左右兩側綴作二塊約1.5cm見方之黑色綢。
節約衫(B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袖管收縮緊包胸部和手臂,衣袖長至小臂一半,衣長至臍部,下擺大弧度住外彎至腰部,袖口內裡滾黃邊,邊破損,衣身為白底藍色條紋綿布上衣的顏色,冬春是湖攔、孔雀藍、黑色、夏天穿白底條紋或白底花布的上衣、上接綠色布,但襟邊滾與下部同樣的布邊,這種衣服也可穿在裡面最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