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織品使用傳統織作Lukus的技法,緯挑、夾織出『三民主義』等字樣,從織品上可看見當代政經環境對織布文化的影響與變遷。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99-400): 南澳人在布匹採用顏色的態度上大有採用多色的趨勢。至於何種布匹用幾種顏色,採用何種顏色,則無規則可循,完全憑製造者的愛好而定。 紋樣由製作原理而論可分兩種,一是以經線改變顏色而成的,這樣的紋樣均爲直線紋,變化較小,只有寬窄之別;另一,則是挑織而成,這種紋樣多為橫線,變化較大,可做各種幾何圖形,甚至文字。常見的幾何圖形有波浪形、菱形、多邊形。文字則有漢字及英文字母,漢字不是單字而為片語,且含有時代性的意義在內,如「三民主義」等,有漢字及英文字母的藏品僅此一件。推估,有可能是調查時示範表演的產品。 本文物以紫色為緯線,以白,黃,綠,紫色為經線。 備註:2018年共作展《獵與織‧重逢半世紀》泰雅族KLESAN群文物返鄉特展展件。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典藏者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內容描述

此件織品使用傳統織作Lukus的技法,緯挑、夾織出『三民主義』等字樣,從織品上可看見當代政經環境對織布文化的影響與變遷。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99-400): 南澳人在布匹採用顏色的態度上大有採用多色的趨勢。至於何種布匹用幾種顏色,採用何種顏色,則無規則可循,完全憑製造者的愛好而定。 紋樣由製作原理而論可分兩種,一是以經線改變顏色而成的,這樣的紋樣均爲直線紋,變化較小,只有寬窄之別;另一,則是挑織而成,這種紋樣多為橫線,變化較大,可做各種幾何圖形,甚至文字。常見的幾何圖形有波浪形、菱形、多邊形。文字則有漢字及英文字母,漢字不是單字而為片語,且含有時代性的意義在內,如「三民主義」等,有漢字及英文字母的藏品僅此一件。推估,有可能是調查時示範表演的產品。 本文物以紫色為緯線,以白,黃,綠,紫色為經線。 備註:2018年共作展《獵與織‧重逢半世紀》泰雅族KLESAN群文物返鄉特展展件。

物件類別
文物
其他內容描述
族群: 
尺寸: 

最大長度200.0cm
最大寬度35.5cm
含穗長211.0cm
不含穗長193.0cm
寬36.5cm

主題: 
技術: 

數量: 

1

共作展名稱: 

《獵與織》重逢半世紀

創建時間
入藏時間: 
1960/09
蒐藏時間: 
1960
創建地點
來源地點: 
宜蘭縣南澳鄉南澳村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校正
貢獻者
蒐藏者: 
石磊
識別碼
4815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