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645個藏品
歡樂歌
歡樂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歡樂歌
歡樂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竹雞歌
竹雞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哎啊!山裡很多竹雞tikokay tikiri的熙熙攘攘的相互叫應,猶如山中的交響樂團在演奏,真是好美啊!阿美族人居住山海之間,與大自然為伍,對大自然了解甚深。這首兒歌是反應「竹雞鳥」對叫,感受其美妙的叫聲,所譜出的童謠。
深山幽谷採蕂歌
深山幽谷採蕂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古時阿美族是互助共享的社,狩獵回來時會將獵物分享親友及鄰居,在農事上會以換工的方式彼此協助,如果部落裡同胞需要新建房舍,頭目就會吆喝大家一起幫忙,每戶就派家中一人幫忙,有的砍木材有的割茅草,有的去採藤,有的砍竹子,大家都同時合力蓋新屋。
娜高老師
娜高老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詞是用來警惕小孩子,不要單獨跑出去玩耍,免得會被高山族(別族人)掠奪,一去不回甚至於丟去生命。過去也有類似父母教訓孩子的例子,不聽話或愛哭常常以為大人來了(即警察來了),來恐嚇孩子聽話或不准哭。這首歌謠的意思是說:「在竹林裡有吵雜聲,原來是娜高這位孩子,他是被高山族掠奪去,真是可憐啊!」
豐年詼諧歌
豐年詼諧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謠是豐濱鄉仃仔漏在豐年祭結束後,大家在pakelang(豐年祭)餐會時用來歡娛群眾的一首歌,歌詞用諧音來警惕、諷剌行為不當者。當然,歌謠可讓群眾莞爾之笑,將辛勞忘卻,但也有惕勵眾人的含意。這首歌可以說是一舉二得的功能。
豐年祈福歌
豐年祈福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歌謠是在仃仔漏部豐年祭開始時,由頭目帶領長老們席地而坐來歌頌,並以mifetik(用手指祭酒)方式祈求神明,及袓先佑護活動完美,並要求縣長、議員,協助建設部落,並邀請鄉長、村長以及青年朋友來參加盛會,促進豐年祭完美成功。
祈福歌
祈福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謠是仃仔漏部落在豐年祭前,用祈求神護祐部落的祈福歌謠。
請原諒我
請原諒我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闡述阿美族的女孩子在過去保守的社會裡,如有戀情必須向父母親告知,並且要得到他們的允許才可以相戀。
墾荒追念歌
墾荒追念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運動歌
運動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謠雖全用虛詞來唱,但這首歌有其特殊用途,族人稱它為sapilatelat「運動歌」。據高賢德說:「這首歌謠很早以前就在此部落傳唱著,同時配上運動的肢體動作,作為鍛鍊身體之用。」在民國4年代,壽豐鄉舉辦全鄉民俗舞蹈比賽,該部落就以這首歌謠配上舞蹈參賽,榮獲第一名,足見此舞曲旋律之全,受到肯定。
完工感謝歌
完工感謝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謠是豐濱鄉仃仔漏,在豐年祭結時所唱的歌謠。阿美族不僅敬老尊賢,對天地與自然亦非常崇敬。Pakelan(豐年祭)是指阿美族做完一切事時,不管部落事務或是家事,甚至個人的事情完成後,就到海邊或河中捕魚來慶祝歡樂餐會,這是阿美族社會常有的習慣。
團結一致歌
團結一致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水璉部落最原居於花蓮市美崙地區pari及sakiraya(撒奇萊雅族)族群。Sakiaya遷移至水璉部落,原因是當時撒奇萊雅族與清軍吳光亮衝突戰敗,而逃難至水璉部落。這首歌謠的舞形是同時圓舞,舞者手牽手心連心,其舞步在最後一步時要重重的踏腳,使之擲地有聲,以示部落族人團結一心。
豐年歌
豐年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豐年祭歌謠是虛、實歌詞並用的歌謠,在實詞部分與南勢阿美族的語音完全相同,所以此歌謠不屬Sakiraya族的豐年祭歌謠。這首歌在描述,這是族人一年一度的豐年祭節,族人不要放棄慶祝,族人要興高彩烈的跳,同時不可遺忘袓先的遺訓。
水璉情歌(懷鄉)
水璉情歌(懷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在民國57年間,前任水璉國小校長故李來旺先生,為了鼓勵部振興族群音樂,舉辦了水璉部落創作歌謠比賽,當時有很多愛好音樂的人士參加比賽,結果由楊文生Kedal Alotoc所創作的水璉情歌榮獲第一名。此歌謠屬情歌,曲調與歌詞非常優美動人,後來成為現今人人愛唱的歌謠。
歡樂歌
歡樂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根據水璉部落前任頭目高賢德說:「這首是屬於sakiraya(撒奇萊雅族)的歌謠。他小時就聽過老人家在工作後,在部落或家庭有喜慶時,配合舞蹈唱出的一首歌謠。」此曲在水璉部落目前只有7、8歲以上的老人才會唱。
那魯灣之歌
那魯灣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歌謠樂種屬通俗歌謠,此曲通常是在部落或家庭歡樂、喜慶及工作結束後同樂時所吟唱的歌謠。此曲雖然無實質意義,但大家會隨旋律高興的跳舞歡唱。此歌謠可以用輪唱方式來唱。
旱田除草歌
旱田除草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紀念歌袓先歌
紀念歌袓先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阿美族起源傳說很多,說法都不同,到目前為止沒有確實的說法。這首是屬港口部落的起源歌謠,根據耆老賴玉金女士的口述,這個歌謠的歌詞原是袓先的口傳故事,再由陳精志(potong)先生編成一首歌詞,邱愛麗kalitin則用一首Sapilalik流放木材的工作歌謠旋律,配上此歌詞的一首歌謠。
樂和第七首
樂和第七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此曲乃娛靈的歌曲,當群靈降臨祭場,每個人在邊舞邊歌,旋轉的圓圈中,一一向圈內無形的群靈巡禮,在不同的角落,再三強調,自己在此獻祭的真確性,尋求與群靈的合諧,以達到祭儀的目的。
樂和第二首
樂和第二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此曲乃豐年祭為了向天上群靈表明場域之目的,及告知諸靈,請祂們降臨,供部落居民獻祭,主要是喚靈下來。
樂和第五首
樂和第五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此曲以祭天上群靈為目的,一次又一次表示「是我,我在這裡」,以宣告式的承諾,說明自己做祭一的虔敬與絕對,把娛神的祭儀氣氛叉往上提升。
樂和第三首
樂和第三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此曲乃對天上群靈說明,是我在此祭祢們,並表白還有其他人一起祭,突顯了集體性的祭儀,彰顯祭儀以「祭」群靈為目的的事實。
樂和第六首
樂和第六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說明:又再一此強調每一個人都在天地間,為了向群靈獻祭而在同一個地方集體獻祭,堅定的口吻,一次又一次的向群靈證明,是我,我在這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