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47個藏品
阿嬤的手藝
阿嬤的手藝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為有感苑裡編織?草草蓆的婦女工作辛苦而作。鋼琴伴奏的方式帶來輕鬆活潑的曲風,全曲反覆一次,歌詞不同。(摘要:周怡安撰)
豬槽駛過溪
豬槽駛過溪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民謠 以台灣民謠為歌詞譜成的合唱曲,三部節奏幾乎一樣,並無使用輪唱等其他合唱的方式,全曲反覆一次,歌詞與曲調不變(摘要:周怡安撰)
鯽仔魚要娶某
鯽仔魚要娶某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民謠 使用大家朗朗上口的台灣民謠歌詞,譜寫輕鬆有趣的創作民歌。歌詞無分段,曲調則以二段體為曲式。(摘要:周怡安撰)
嬰仔睏
嬰仔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民謠 以台灣民謠”嬰仔睏”為歌詞的三聲部創作台灣民歌。(摘要:周怡安撰)
田中央
田中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唸謠 以台灣唸謠為歌詞,全曲恬淡溫和,合唱部分除了第一部為主旋律外,另兩聲部擔任和聲的角色。(摘要:周怡安撰)
相思五更
相思五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民歌此曲為台灣民歌改編為獨唱與鋼琴伴奏的版本,與另一首郭芝苑改編的“五更鼓”皆是以“更”這個時間點作為發展,每一更發生不同的事,串聯為全曲的中心意旨。此曲是為男性思念情人的情懷,與”五更鼓”以女性為主詞的出發點不同。(摘要:周怡安撰)
耕作歌
耕作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以山地民謠改編為混聲四部合唱加鋼琴伴奏,共分三段歌詞,旋律皆相同,作曲家將第二段歌詞配以不同織度的鋼琴伴奏,以增加樂曲的趣味。(摘要:周怡安撰)
薄情的人
薄情的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民歌此曲以都馬調譜曲,改編為三聲部合唱與鋼琴伴奏的版本,另外也可以獨唱演出。(摘要:周怡安撰)
指甲花
指甲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民謠此曲改編自台灣民謠”指甲花”,以無伴奏的三聲部女聲合唱為編制,以Ab調的五聲音階編曲。(摘要:周怡安撰)
打汝天打汝地
打汝天打汝地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民謠此曲改編自台灣民謠“打汝天打汝地”,並以Ab調的五聲音階為主,曲風親切活潑,歌詞聲韻與旋律的配合得當。(摘要:周怡安撰)
思想枝
思想枝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民歌此曲改編自著名的台灣民謠“思想枝(起)”,共分為兩段歌詞,旋律重複。編制為人聲獨唱與鋼琴伴奏。(摘要:周怡安撰)
秀才騎馬
秀才騎馬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民謠此曲改編自台灣民謠“秀才騎馬”,曲風逗趣詼諧輕快,同一歌詞反覆兩次,旋律皆相同。此曲並有二聲部唱的版本。(摘要:周怡安撰)
喔槓槓
喔槓槓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將台語民歌編曲為同聲三部合唱與打擊樂的版本,打擊樂為單皮鼓及堂鼓,單皮鼓可以手鼓代替,堂鼓則可以中鼓代替。(周怡安撰)
嘆煙花
嘆煙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為電影“嘆煙花”所作的電影配樂,與另兩首電影配樂“心內事無知”及“歹命子”可連續演奏,是為一爵士樂隊所作的曲子。
台灣當代作曲家側寫系列(一)
台灣當代作曲家側寫系列(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1999年6月6日由十方樂集製作之”台灣當代作曲家側寫(一)”系列音樂會,於十方樂集演出,演出曲目有:<七重奏>,<浪淘沙>,<長笛與鋼琴二重奏>,<月>,<給梅湘的名信片>及<鋼琴前奏曲>。其中<給梅湘的名信片>一曲為世界首演,<鋼琴前奏曲>為十方樂集委託創作。
雙溪樂饗-【東吳樂饗】系列專輯(三)
雙溪樂饗-【東吳樂饗】系列專輯(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東吳大學音樂專輯─雙溪樂饗,為了慶祝東吳大學建校百年,校方特別邀請盧炎作曲,英文系教授林建隆作詞,完成<東吳百齡頌讚>,內容包括有合唱,獨唱,重唱及管絃樂部分。<東吳百齡頌讚>共分為四個部分,合唱與管絃樂團在其中交互應答。
國立台灣交響樂團921賑災音樂會系列之八
國立台灣交響樂團921賑災音樂會系列之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十多年前由劉賽雲委託盧炎為「當代名家詞曲篇」獨唱會而作。這是詩人戴洪軒描寫對死亡的嚮往,在盧炎不疾不徐的節奏下,鋼琴部份以豐富的和絃色彩、無隙的連接,與人聲對話,交織成戲劇性的張力。時而高亢、時而低迴,樂句線條很美,無論在聲音或技巧上,都讓歌者的才情儘量發揮。
台灣情‧吹笛人
台灣情‧吹笛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成立於1998年的吹笛人室內樂團,由樊曼儂女士擔任音樂總監。<憶江南>一曲原是替一位主修長笛的學生畢業演奏所寫,後來應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改編為管絃樂曲,並命名為<憶江南>,在改寫過程中即將樂曲的架構重新整理,因此比原曲更加完美,所以又將管絃樂版本改編為現二重奏版本。
台北人樂集(一)
台北人樂集(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收錄於台北人樂集(一)的作品<浪淘沙>,是民國84年1月26日於國家音樂廳演出現場錄音,<浪淘沙> ─為女高音與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與打擊樂是1972─1973年之間的作品,是作曲家第一次嘗試以中國藝術語法創作的作品,憑著自己的想像,在節奏上,曲調上,裝飾上,也揣摩中國詩的吟唱。
意象繽紛 台灣現代音樂集(一)
意象繽紛 台灣現代音樂集(一)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意象繽紛」是十方樂集出版的第一張唱片,在兩片CD將近九十分鐘當中,收錄了李泰祥《巢》、楊聰賢《奏鳴曲》、盧炎《歌》、吳丁連《小提琴奏鳴曲》、陳玫琪《聽風的歌》、潘皇龍《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六位作曲家的作品。
台灣作曲家樂展
台灣作曲家樂展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灣作曲家樂展音樂會(三)室內樂2,發表作品及作曲家有何能賢<舊事>,曾興魁<鼎>,盧炎<木管五重奏>,蘇凡凌<離心力與向心力>,張玉樹<西出陽關>,陳玫琪<茶薇花架隨想>,吳丁連<空>,許博允<中國戲曲冥想>。
暎暎曲
暎暎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由徐頌仁指揮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台北藝大學)管絃樂團演出的暎暎曲,於民國76年11月29日於國家音樂廳演出。此張cd未收錄其他作曲家作品,且無正式發行,為作曲家私人典藏有聲資料。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8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8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60年代前後中西音樂界的發展情況。談歷年來教過的學生。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12
田野訪談工作錄影─1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第一次見到盧炎老師。在音樂班裡學習的過程。向盧炎老師學習。自由創作的部分。大學的學習狀況。 0分8秒~11分10秒 第一次見到盧炎老師是在考國立藝專的時候,記得當時老師穿著白色的上衣坐在角落。 11分10秒~19分50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