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243個藏品
勇士之四
勇士之四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思古
思古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聚會時總有人喜歡唱這首歌,引起懷念祖先、產生同是一家人的認同感。
愛戀之三
愛戀之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失戀或失意的人唱出此曲,最能流露內心深層感受,聞者也會動容。
歡樂
歡樂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背景:聚會或慶典之後,族民圍成圓圈,以輕鬆心情,載歌載舞。
勇士之三
勇士之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愛戀之二
愛戀之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口蕭(口笛)
口蕭(口笛)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鼻蕭(鼻笛)與口簫(口笛)的吹奏,早期僅限於頭目家族及狩獵英雄,當聚會或慶典時,透過樂音流露內心的喜悅與祝福,對鍾愛的女人,則利用夜晚寧靜的時候,在其住家附近吹奏,期盼打動芳心。如遇有人過世,在其出殯之前,絕不吹奏,以示尊重與哀悼。
kaziyanan
kaziyanan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三地門村歌謠 三地門村的勇士舞的特色,是同一首歌會有不同舞步變化,就如這次拍攝的部分,一首歌五段歌詞,他就有五種舞步變化,呈現出一種舞步繁複,整體表達卻簡潔明快的風格。本村因為地利之便,展演機會較多,團員常有練習的機會,所以團員的舞步整齊,整個舞蹈過程一氣呵成。
kiljikilj
kiljikilj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文樂村歌謠 文樂村的勇士舞特色,是呈現前後較大的跳躍動作以及走步與跳躍交互運作的方式,文樂村勇士舞與刺球活動常搭配演出,顯示勇士的出征舉動,與五年祭和刺球活動有很密切的關係,近幾年的勇士舞展演紀錄,也顯示本部落常與女子一起跳勇士舞。
iyaqu
iyaqu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文樂村歌謠 文樂村的勇士舞特色,是呈現前後較大的跳躍動作以及走步與跳躍交互運作的方式,文樂村勇士舞與刺球活動常搭配演出,顯示勇士的出征舉動,與五年祭和刺球活動有很密切的關係,近幾年的勇士舞展演紀錄,也顯示本部落常與女子一起跳勇士舞。
sirisir
sirisir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文樂村歌謠 文樂村的勇士舞特色,是呈現前後較大的跳躍動作以及走步與跳躍交互運作的方式,文樂村勇士舞與刺球活動常搭配演出,顯示勇士的出征舉動,與五年祭和刺球活動有很密切的關係,近幾年的勇士舞展演紀錄,也顯示本部落常與女子一起跳勇士舞。
來義鄉古樓村排灣族歌謠
來義鄉古樓村排灣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排灣族歌曲現場錄音。排灣族齊唱歌謠,由一人領唱,以持續低音(Ostinato)與獨唱同時演唱形成的複音歌謠。在音階的使用上,排灣族人以複音唱法時,使用Do Re Mi Fa Sol五音,而在齊唱時,則使用Do Mi Fa Sol四音。 南排灣及東排灣則較善於運用持續低音來演唱複音歌謠。
三地門鄉青葉村魯凱族歌謠
三地門鄉青葉村魯凱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排灣族歌曲現場錄音。排灣族齊唱歌謠,由一人領唱,以持續低音(Ostinato)與獨唱同時演唱形成的複音歌謠。在音階的使用上,排灣族人以複音唱法時,使用Do Re Mi Fa Sol五音,而在齊唱時,則使用Do Mi Fa Sol四音。
來義鄉古樓村排灣族歌唱
來義鄉古樓村排灣族歌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排灣族歌曲現場錄音。排灣族齊唱歌謠,由一人領唱,以持續低音(Ostinato)與獨唱同時演唱形成的複音歌謠。在音階的使用上,排灣族人以複音唱法時,使用Do Re Mi Fa Sol五音,而在齊唱時,則使用Do Mi Fa Sol四音。
三地門鄉青葉村魯凱族歌謠
三地門鄉青葉村魯凱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魯凱族歌曲現場錄音。魯凱族合唱歌謠,由一人領唱,有三部合唱,屬多音性的歌謠。魯凱族的歌樂可分成單音性與多音性的歌謠二種。多音性的歌謠幾乎全部以持續低音(OSTINATO)及同音反覆唱法形成的二部複音為主,也有三部的情形出現。三部合唱時,在低音聲部之上還有一個歌者擔任獨唱聲部,族人稱為WAILUKU。
來義鄉古樓村排灣族語對話
來義鄉古樓村排灣族語對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現場錄音。日文與排灣族母語的交流,日文的數字翻成排灣族母語,以及日常生活用語的翻譯。
陳達《恆春調》
陳達《恆春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本案為19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錄製之閩南福佬歌謠,內容為錄音者張建永與同伴至民間藝人陳達家中錄製陳達演唱《恆春調》等。
妹裙父母佮你主意(牛尾伴)
妹裙父母佮你主意(牛尾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牛尾伴」是恆春最早出現的民謠,因恆春地區落山風大,演唱時尾音都會上飄八度音程,可能也與平常互相呼叫的習慣有關。過去傳統的家庭,婚事通常由父母來決定,「牛尾伴」常會以描述自然的景物或是傳說故事的比喻來表達自己內心悲傷的情感,演唱的成員通常有母親、新娘、姨嬸以及新娘的姐妹們,長輩藉以勸誡來叮嚀新娘。
查某子父母把你飼大漢(牛尾伴)
查某子父母把你飼大漢(牛尾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牛尾伴」是在恆春地區最早出現的民謠,名稱有多種說法,像是「牛母伴」、「牛尾擺」或是「牛尾絆」,主要是由於過去恆春地區多以農耕為主,牛是最為常見的家畜,守牛的人會牽著母牛做頭,牛群就會跟著母牛移動,但滿州地區過去多以「唱曲」此名稱來指稱「牛尾伴」。
歷史古典(平埔調)
歷史古典(平埔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此曲亦是恆春當地流傳已久的民謠,因為年代久遠,所以滿州地區都知道這首曲調卻不清楚它的名稱,但也有一種說法是由於當時恆春地區平埔族人多,常常聽到平埔族人演唱此曲,則稱此曲為「平埔調」的說法。
父母不親(平埔調)
父母不親(平埔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平埔調」有一種常見的名稱為「臺東調」,「臺東調」是恆春人到臺東開墾而演唱出的曲調,說法眾說紛紜,若單純從曲譜中來看,仍是滿州人所唱的「平埔調」。
蟈虯遭難(五孔小調)
蟈虯遭難(五孔小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過去滿州民謠協進會致力於推廣滿州民歌,於是每個禮拜請滿州的傳藝師張日貴分別到各村教授滿州民歌,以達到宣傳及保存傳統音樂的目的,其中港仔村的張錦桂就是張日貴的得意門生之一。
一條山路(五孔小調)
一條山路(五孔小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關於「五孔小調」的名稱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由於「五孔小調」會在四句七言的形式下,再加上一句結尾或是重覆第四句歌詞,故稱為「五孔小調」,但現今通常不會在加上新的結尾句,僅只重覆第四句歌詞;另一種說法:「五孔」的「孔」就是指月琴的「孔」,月琴伴奏時,外弦音為La,內弦音為Mi,按外弦音的五品可得與內
滿州特景(守牛調)
滿州特景(守牛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守牛調」相較於「思想起」、「四季春」、「五孔小調」等曲調,較為輕鬆愉快,屬於近代所創作的民歌,並僅僅流行於滿州地區。最初始的曲調是一段反覆的曲式,後來透過鍾明昆教授與鍾金星主任等人,將其擴充為兩段式,而成為今日滿州地區大家普遍演唱的版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