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726個藏品
知本卑南族年祭歌舞
知本卑南族年祭歌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市知本部落卑南族人所唱的歌謠,是年祭活動當中,男性從獵場返回部落,全村族人聚集在集會所之前,一起牽手跳舞所唱的歌謠。
知本卑南族護鄉兵之歌
知本卑南族護鄉兵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市知本部落卑南族人所唱的歌謠,這首歌謠通常在慶典活動當中伴隨著舞蹈進行來表演及演唱。南王部落的陳光榮長老解釋這首歌是日治時代「護鄉兵」的歌,歌詞記錄了這些勇士的名字,以及護鄉兵背著響鈴跑步的情景。
知本卑南族少年年祭之歌
知本卑南族少年年祭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市知本部落卑南族人所演唱的歌謠,由男性一人獨唱,是知本部落少年年祭的歌謠,因為少年年祭有刺猴的儀式,所以歷來有關的文獻都以「猴祭」或「猿祭」稱之。這首歌謠呂炳川也收錄到《台灣土著族音樂》唱片專輯當中。
南王卑南族童謠
南王卑南族童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卑南族南王部落的一首童謠,歌詞說:「回去吧!回去吧!」目前這首歌還是非常普遍被使用,在離別的時候,不論是婦女、老人都會唱這首歌。在性質上這首歌為童謠,但是在使用上及功能上卻是老少咸宜。
知本卑南族搖籃曲
知本卑南族搖籃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卑南族知本部落的一首搖籃曲,是大人哄小孩入睡的歌,歌詞內容為:「不要吵不要鬧,媽媽還沒有回來。爸爸媽媽去工作,為了要買妳的衣服,要買你要用的東西。」
乞雨歌
乞雨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馬蘭村阿美族傳統詞曲
老人教青年送客舞
老人教青年送客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馬蘭村阿美族傳統詞曲 LAGAZAU是一種豐年祭將結束時所要跳的送客舞。在豐年祭期間,老年人會教剛從青年組BAGALOGNAI升上青年組KABAR的年輕人跳這種舞,這也是老年人的榮譽和責任。KABAR學舞時一定要戰戰兢兢地學習,否則老人們也會板起臉來訓斥他們一番。
背負重物之歌
背負重物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海端鄉霧鹿村傳統詞曲
南王卑南族漢人旋律歌謠
南王卑南族漢人旋律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歌也是由陳明南的母親所唱。根據陳光榮長老的看法,這首歌應該是部落還在卑南地區時候產生的歌,而且還有漢族歌謠的味道。南王部落的卑南族,存在著不少漢人卑南化的例子,歌詞當中還有屏東恆春地區的地名,從這首歌可以進一步探討漢族與卑南族之間的互動關係。
南王卑南族搖籃曲
南王卑南族搖籃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王村過去是台東縣卑南鄉的一個村,目前則屬於台東市。這是南王部落卑南族的搖籃曲,通常是大人在帶小孩、孫子,哄他們入睡的時候唱的歌。男性或婦女皆可唱。
台東市知本部落卑南族再見歌
台東市知本部落卑南族再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台東市知本部落卑南族人所唱的歌謠,這是一首在卑南族流行的「再見歌」,在朋友告別離開的時候,通常大家都會唱這首歌。
達悟族歌謠
達悟族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一首達悟族歌謠,內容大致是敘述天黑了,要回家了,但是水田裡還有草要除。
南王卑南族工作歌謠
南王卑南族工作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卑南族南王部落的一首描寫工作的歌謠,歌詞為「我們插秧去吧!」
南王卑南族年祭Temilatiraw歌舞
南王卑南族年祭Temilatiraw歌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卑南族的年祭歌舞,是男性從獵場回到部落之後,全村族人在會所(Parakuan與Takuban)前跳舞之歌,卑南語稱為Temiratiraw。這首歌的旋律線非常曲折而有變化,舞蹈動作也不是固定重複的拍子,和所有原住民其他族群的舞蹈大相逕庭,而且舞蹈有難度很高、非常耗體力的下蹲動作。
知本卑南族巫師祈禱歌謠
知本卑南族巫師祈禱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卑南族婦女巫師的祈禱歌謠:卑南族的巫師由女性擔任為多,其工作為滿足族人驅魔、占卜、祈福攘災的要求,而其不外傳的各種祈禱歌謠,至今仍保持神秘的面紗。
知本卑南族巫師祈禱歌謠
知本卑南族巫師祈禱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由卑南族婦女巫師的祈禱歌謠:卑南族的巫師由女性擔任為多,其工作為滿足族人驅魔、占卜、祈福攘災的要求,而其不外傳的各種祈禱歌謠,至今仍保持神秘的面紗。
南王卑南族年祭Temilatiraw歌舞
南王卑南族年祭Temilatiraw歌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是卑南族南王部落年祭活動當中,從山上獵場返回部落,在集會所之前全村族人一起跳舞時所唱的歌,卑南族語稱之為「Temilatiraw」。一般而言,這首歌多為男性長老領唱,婦女領唱的情形在部落實際的年祭活動當中並不多見。
舂小米儀式歌(二)
舂小米儀式歌(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蘭嶼鄉雅美族人傳統詞曲 這是由婦女們模仿雅美男子,在小米豐收祭典儀式舂小米時所唱的Mivachi。
年輕男子的歌
年輕男子的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蘭嶼鄉雅美族人傳統詞曲 本曲敘述一位雅美年輕男子,由於在蘭嶼找不到對象結婚,覺得非常愧對母親,於是收拾行囊到台灣來找,希望能不負母親的期望。曲調及唱法與「盼夫捕魚歸來歌」完全一樣,只有歌詞做了變化。
蘭嶼鄉紅頭村達悟族歌謠(男性演唱)
蘭嶼鄉紅頭村達悟族歌謠(男性演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是達悟族所演唱的歌謠,達悟族是不使用樂器的民族,歌唱是他們表達情感的唯一方式,今尚保持原始形態的小音域組織,歌詠一般日常生活,例如男女相思、搖籃、舞蹈等。其他共同從事勞動作業的歌謠,歌詞具增產、魚穫豐富的巫術性意味。
蘭嶼鄉紅頭村達悟族歌謠(男性演唱)
蘭嶼鄉紅頭村達悟族歌謠(男性演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是達悟族所演唱的歌謠,達悟族是不使用樂器的民族,歌唱是他們表達情感的唯一方式,僅以胸部、咽喉發出自由變化的聲音,今尚保持原始形態的小音域組織,以一名達悟族的男性以獨唱的方式呈現,口傳給子子孫孫。
蘭嶼鄉紅頭村達悟族歌謠(男性演唱)
蘭嶼鄉紅頭村達悟族歌謠(男性演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是達悟族所演唱的歌謠,達悟族是不使用樂器的民族,僅以胸部、咽喉發出自由變化的聲音,一種難理解的古語化歌謠,分為產生超自然力量與不產生超自然力量的兩種。
台東市馬蘭里阿美多聲部歌謠
台東市馬蘭里阿美多聲部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是台東鎮馬蘭里的阿美族所演唱的多聲部歌謠,有男有女,領唱者根據演唱時的狀況即興的加入歌詞,平常演唱時則以慣用的「依那那路彎」或「哈嘿」,a、e、o等母音,以虛詞表達歌曲的情感。
台東市馬蘭里阿美多聲部歌謠
台東市馬蘭里阿美多聲部歌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這首是台東鎮馬蘭里的阿美族所演唱的多聲部歌謠,阿美族的歌謠有一種特殊的複音唱法,其各個聲部旋律的安排與對位的巧妙運用,以a、e、o等虛詞母音表達歌曲,在台灣各原住民中是獨數一格的。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