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508個藏品
數位化工作—物種的分類鑑定
數位化工作—物種的分類鑑定
邵廣昭
物種的分類鑑定是生物多樣性資料蒐集和建置最重要的一步,但物種鑑定需要該類群的分類學家來做,也因此更需要注重智慧財產權的規範。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拍照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拍照
邵廣昭
若無良好環境或設備,請以簡單之背景(白色為佳)拍攝新鮮魚體之採樣記錄照片,並以防水紙在魚體附近標明該個體標號,同時將魚體與標籤以拍照記錄,回實驗室後再固定、展鰭,拍攝正式之標本照。若環境許可,請於採樣後立即展鰭、拍攝標本照。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採樣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採樣
邵廣昭
採樣大小: 儘可能採取足夠量之組織,但以不破壞實體標本為主。一般魚體小於10cm者,採取約長寬高各約3mm左右等量之組織;體長介於10-20cm者,採取長寬高各約5mm左右等量之組織;體長大於20cm者,可採取長寬高各約1cm左右等量之組織。 採樣份數:
數位化工作—拍攝魚類標本
數位化工作—拍攝魚類標本
邵廣昭
將經過展鰭、固定等前處理之魚類標本放置在翻拍台中預先放置的水缸中,並調整標本位置,必要時使用小道具固定標本,以利拍照。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測量體長與體重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測量體長與體重
邵廣昭
請儘可能記錄標本之各項採樣記錄。若魚體小,應於採樣前測量體長與體重,以免採樣過程影響數據。
數位化工作—魚類標本前處理
數位化工作—魚類標本前處理
邵廣昭
(1) 將採集到之魚類標本以清水清洗表面 (2) 將魚類標本平放在保麗龍上,以標本針展開魚鰭,以清楚呈現魚鰭型態 (3) 使用福馬林滴於魚鰭部份,使其固定,靜置10分鐘,以利鰭條的計數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清理及消毒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清理及消毒
邵廣昭
採樣使用之器具剪刀等,需在處理一個個體後完成清理及消毒程序,才能處理下一個個體,以避免污染,可以酒精燈火烤進行之。
數位化工作—標本處理
數位化工作—標本處理
邵廣昭
標本處理包括測量體長、體重及尾數,如有鑑定需要則解剖檢查內部構造和形態;如有從事生物學研究之需,則解剖取出相關器官。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將採取之組織置入冷凍小管中
魚類遺傳物質採樣流程—將採取之組織置入冷凍小管中
邵廣昭
將組織標本置於冷凍小管內,並給予不同編號,並詳細記錄採集資訊。
數位化工作—影像處理
數位化工作—影像處理
邵廣昭
將標本的影像檔輸入電腦前,可經過影像處理,包含:亮度、色澤、對比的調整。
雲林允能風場
雲林允能風場
邵廣昭
台灣南北海洋生物分佈的分界線
台灣南北海洋生物分佈的分界線
邵廣昭
邵廣昭於1990-1995年這段時間對台灣各地魚類群聚結構 (魚種組成),有了詳細完整的調查資料,再利用數值分類方法分析,得知原來台灣的魚種組成有南北分成兩地理區的現象。這條線是由東北角從右上左下斜切到澎湖的南方四島,主要是由於海流所造成。
牽罟漁法
牽罟漁法
邵廣昭
亦稱曳地網漁業,為先民早期的網具、台灣光復前後主要的漁業方式,蘇澳也曾是牽罟的大本營,直到1960年代後,隨著機械式漁船興起,以及工商業發達,牽罟的經濟效益相較低落漸至沒落。
邵廣昭老師邀請美國科學家,來訪綠島進行大深度潛水
邵廣昭老師邀請美國科學家,來訪綠島進行大深度潛水
邵廣昭
2005年邵廣昭老師邀請三位美國科學家,到綠島進行大深度潛水,第一次潛入臺灣一百多公尺的海底進行魚類的調查。
核三廠進水口_海底遙控即時影像監測
核三廠進水口_海底遙控即時影像監測
邵廣昭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中央研究院及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共同合作在核三廠進水口內設置了海底遙控即時影像監測及傳輸系統,共有三個鏡頭。此系統在2003年裝設啟用,迄2023年的20年後,整個機台已完全被珊瑚所覆蓋。
核三廠進水口
核三廠進水口
邵廣昭
牽罟漁法
牽罟漁法
邵廣昭
亦稱曳地網漁業,為先民早期的網具、台灣光復前後主要的漁業方式,蘇澳也曾是牽罟的大本營,直到1960年代後,隨著機械式漁船興起,以及工商業發達,牽罟的經濟效益相較低落漸至沒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