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811個藏品
測試
測試
陳沐迦
西北岡M1400平面圖
西北岡M1400平面圖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西北岡1400號墓
西北岡1400號墓
考古資料數位典藏創新計畫
西北岡1400號大墓是東區唯一的四道大墓,並且與1001同為西北岡地區所有八個大墓當中的唯二墓室為亞形之墓。 有四個特點: 第一、亞形墓室。
數位內容學術加值計畫2020年成果展
數位內容學術加值計畫2020年成果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玩偶-唐老鴨與狗
玩偶-唐老鴨與狗
聞名畫廊
37.5x45.5CM釋文 唐老鴨雖然老 唐老鴨於今數來已經八十六歲矣 看來依然年輕精神好 至今處處童玩在仿造 娛樂環球老與少 鄭善禧畫二零一四年甲午
貓狗一家親
貓狗一家親
社團法人中華安得烈慈善協會
12生肖版畫-狗
12生肖版畫-狗
臺北市立美術館
65x50CM
角落的小狗
角落的小狗
社團法人中華安得烈慈善協會
01.來自古華的種子
01.來自古華的種子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古華部落族人遷徙歷程所遭逢的問題與困難,除了依循著排灣族傳統的文化價值彼此間所建立的庇護網絡基礎,基督信仰更是成未支持的後盾。而這段信仰凝聚之路,也成為族人遷徙臺南永康的故事中,留下為之動容的篇章。
02.kama的肩膀
02.kama的肩膀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1970年,第一波來到臺南永康的古華部落族人,透過親人的介紹進到「大成長城公司」工作,以勞動力謀取生計,而後透過家人及族人間的相互介紹,在1970至1972年間,陸續又有為數不少的青年進到大成公司工作。
03.kina的手
03.kina的手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第一批來到臺南隻身打拚的族人,面臨到適婚年齡,也在父母的期盼下返回部落結婚;結婚後,因為生活、經濟、教育等各方面的考量,陸續將妻子及兒女帶往都會區生活,多數族人外移到臺南永康的大成公司近郊一起居住,這當中也包含部分女性青年,為了生計而選擇帶著甫出生沒多久的幼兒離鄉謀生。
04.聽vuvu的歌
04.聽vuvu的歌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從原鄉到永康,兩地所處的時空與距離,形構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場域與差異的集體經驗,但並未影響第一代移居的族人對原鄉的記憶與認同。在原住民族傳統的生活領域,存在著與山林相互依存的機制。任何食物的取得,多數仰賴著山海的供給,維持族人的生活與文化,但也從不過度獵取,以維繫生態平衡發展。
05.小星星的願望
05.小星星的願望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古華部落族人移居到臺南永康後,大都在大成公司近郊租屋,逐漸形成永康小古華聚落,族人先後遷出與移入的居住模式,當時位在永康的傳統三合院紅瓦厝,便成為共居聚會、維繫情感的空間。
06.小古華下班後集合
06.小古華下班後集合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族人離開部落到都市謀生,為了適應都市生活與職場環境,需要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像是語言、飲食及文化習慣等。在原鄉都以母語作為主要使用語,儘管有些族人曾在學校學過一些國語,但剛到永康工作時,使用國語溝通還是有些吃力;除了國語外,當時生活環境又是充滿閩南人,生活中也常會因為語言溝通發生各種趣事。
07.太陽的叮嚀
07.太陽的叮嚀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vusam」一詞在排灣族原意為小米種子,是用作隔年播種的上好種子,排灣族也相傳:「一對夫妻結合以後,第一個看到太陽的孩子,就是繼承人,就是vusam。」
龍藏寺碑_碑陰釋文
龍藏寺碑_碑陰釋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龍藏寺碑_碑陽釋文
龍藏寺碑_碑陽釋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隋王孝仙等壹萬人造龍藏寺碑記并陰及側
隋王孝仙等壹萬人造龍藏寺碑記并陰及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23數位人文研究計畫成果展
2023數位人文研究計畫成果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43年花蓮港築港第二期工事
1943年花蓮港築港第二期工事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資料來源:〈視察寫真冊(十七)〉(T0886_01_01_017),《長谷川清文書》(T0886),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35年4月23日灌園先生日記
1935年4月23日灌園先生日記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日治時期花蓮港街稻住通リ明信片
日治時期花蓮港街稻住通リ明信片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資料來源:〈花蓮港街稻住通リ﹝花蓮港風景の五﹞〉(T0203_01_04_0027),《費邁克集藏》(T0203),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日治時期花蓮港南濱海岸
日治時期花蓮港南濱海岸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資料來源:〈東臺灣展望〉(T1022_0006),《日治時期原住民主題圖像資料》(T1022),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