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843個藏品
貓
國立歷史博物館
毛筆簡單的線條畫出一隻蹲坐著貓的水墨畫,圓胖的身體和緊盯前方的大眼,像是想休息又做出防備的姿勢。
圓山遺址
圓山遺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圓山遺址的考古遺留遍及高程海拔3~35.6公尺。根據金關丈夫與國分直一(1950年)發表的〈臺灣考古學研究簡史〉內容顯示,圓山遺址是1897年(明治30年)3月7日,伊能嘉矩和宮村榮一在附近進行地表調查時,發現大量貝殼遺留,並推斷這些遺留應是古代人類食用後的堆積,始稱「圓山貝塚」。
傳統布袋戲服飾-龍袍/蟒袍
傳統布袋戲服飾-龍袍/蟒袍
國立臺灣博物館
偶衣會因操演手指姿勢長期拉扯,而造成左右不對稱變形。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翻模)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翻模)
國立臺灣博物館
依木胚偶頭翻模複刻的成品。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底部)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底部)
國立臺灣博物館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攝影機架在升降機上從高處拍攝,右下角為導演李行。 李行代表作品之一的《汪洋中的一條船》,是根據鄭豐喜自傳小說改編,1978年7月在台上映,創下該年度國片賣座紀錄,並囊括第15屆金馬獎六項大獎。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李行(右)幫飾演道士的演員調整服裝。 李行代表作品之一的《汪洋中的一條船》,是根據鄭豐喜自傳小說改編,1978年7月在台上映,創下該年度國片賣座紀錄,並囊括第15屆金馬獎六項大獎。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李行(右)幫飾演道士的演員調整服裝。 李行代表作品之一的《汪洋中的一條船》,是根據鄭豐喜自傳小說改編,1978年7月在台上映,創下該年度國片賣座紀錄,並囊括第15屆金馬獎六項大獎。
《愛情一二三》現場工作照
《愛情一二三》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李行。 受到義大利電影的啟發,導演李行首次嘗試雙生雙旦的三段式愛情喜劇電影,大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發行,1971年8月在台上映。
《愛情一二三》現場工作照
《愛情一二三》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李行。 受到義大利電影的啟發,導演李行首次嘗試雙生雙旦的三段式愛情喜劇電影,大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發行,1971年8月在台上映。
《大三元》〈愛的方程式〉現場工作照
《大三元》〈愛的方程式〉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李行。 與李嘉、白景瑞合導電影《大三元》,李行執導其中一段〈愛的方程式〉。該片於1972年開拍,直到1974年6月才公開上映。
《愛情一二三》現場工作照
《愛情一二三》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工作人員等待拍攝中。 受到義大利電影的啟發,導演李行首次嘗試雙生雙旦的三段式愛情喜劇電影,大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發行,1971年8月在台上映。
《秋決》現場工作照
《秋決》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71年,導演李行(左1)及攝影指導賴成英(左2)在《秋決》監獄場景,一旁是副導演楊家雲(右1)、副導演李融之(右2)、場記趙家玲(前景,手持記事本者)。 李行代表作品之一的《秋決》,是由大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發行,1972年2月在台上映。
《秋決》現場工作照
《秋決》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階梯上左起::照明指導李亞東、攝影指導賴成英及導演李行(著格子襯衫)。 導演李行代表作品之一的《秋決》,是由大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發行,1972年2月在台上映。
樟村 Tschong-tshoun
樟村 Tschong-tshoun
巴色差會使命21檔案館 Basel Mission/ Mission 21 Archives
曉汲清江
曉汲清江
國立歷史博物館
黑白攝影,此作利用三件底片影像,重複曝光集聚而成,不但接續適當契合,將前景的幾株樹枝,中景的挑水者以及抹淡的遠山,構成三段式的佈局方式,且營造作品的空間距離效果又互相襯托,繪畫三遠法的美學意象以呼之即出。其中大量留白孕育著清逸淡泊的畫境,頗具無窮深遠之氛圍,堪稱是「集錦照相」之旅程碑。
百鶴圖
百鶴圖
國立歷史博物館
黑白攝影,本件作品為郎靜山97歲時至北海道札幌拍攝丹頂鶴,經過一年時間整理並用剪貼手法湊足百隻,再經過集錦、翻拍、放大等手法製作出的成果。為郎靜山「攝影百年回顧展」精彩的展品之一。
年景之二
年景之二
國立歷史博物館
紙本水墨設色。以傳統水墨題材,採西方構圖方式,嘗試抽象造形的運用,並在用色上展現大膽鮮麗的效果,構圖上也交叉使用留白與填滿方式,畫面佈局令人耳目一新。
繫馬喬木間
繫馬喬木間
國立歷史博物館
黑白攝影。影繪系列之一。利用相紙在放大機下的感光性能,將樹枝、剪好的馬造型剪紙,再利用細線於相紙上勾繪繫馬繩於相紙上感光,形成此一繫馬匹於樹間的圖像,並增添童趣性。
阿里山曉望
阿里山曉望
國立歷史博物館
畫家筆墨技法淋漓暢快,運用明暗光影的強烈對比效果,表現出山林沉靜幽遠、晨霧濃鬱的破曉情境,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墨荷
墨荷
國立歷史博物館
全幅以細筆勾勒出造型各異的荷花,再以濃墨渲染出荷葉,紋理清晰,筆墨豐富多變,表現出夏日的荷塘風情。
大千狂塗冊(一)
大千狂塗冊(一)
國立歷史博物館
紙本水墨設色。此為史博館所藏二套減筆寫意風格《大千狂塗》中的一套,共有十二開冊,繪人物、仕女、山水、蔬果、動物等,筆墨精采,率性淋漓。此冊隨畫題詩,詩作工緻清麗,時有新意巧句,融合了畫家的生活、思想與情感,也是研究該時期各項背景的第一手資料。其作於1956年,款題於1960年,於1986年撥交入藏。
呂西村隸書四聯屏
呂西村隸書四聯屏
國立歷史博物館
呂世宜(1784-1855),號西村,生於福建泉州,道光二年(1822)舉人,曾擔任林家西席,協助蒐集金石骨董,購得數萬卷書籍及千餘種金石拓本,立下臺灣金石學基礎。其善漢隸書法風格,與福建寧化伊秉綬相類似,隸字扁平而勻整,用筆方圓兼備,字體清勁、茂密,古雅,沉厚從容,含蓄生動,溫文儒雅,豪邁而勁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