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843個藏品
嵩壽
嵩壽
國立歷史博物館
紙本水墨設色。一參天松樹,松針茂密,結組呈球狀,松枝斜出展,畫面中央一藍色雀鳥棲於松枝上,鳥首轉向右上方,雙眼凝望,鳥羽色鮮,長尾下垂。全幅工寫並施,色調雅麗。
臨敦煌觀音大士像
臨敦煌觀音大士像
國立歷史博物館
用半透明的紙臨摹一尊在敦煌裡的觀音像,觀音站在蓮花座壇上,表情慈悲莊嚴,顏色豐富豔麗,極具藝術及文獻價值。
長沙窯文字執壺
長沙窯文字執壺
國立歷史博物館
黑釉褐花玉壺春瓶
黑釉褐花玉壺春瓶
國立歷史博物館
都蘭遺址
都蘭遺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都蘭遺址以巨型石棺、石壁遺存在地表而視為東部巨石文化的內涵及年代。2006年臺東縣政府已公告為「縣定遺址」,並將地表上的遺存分別設置石壁區和岩棺區,以便維護和保存。 ‧ 劉茂源博士留存的影像資料亦屬岩棺和石壁的拍攝。遺址現況大致上與當年所觀察的變化不大。
東河北II遺址
東河北II遺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茂源博士留存的資料中,僅發現有一張東河北II遺址的景觀照片。遺址位在馬武窟溪出海口附近,學者們以廢棄採石場做為遺址的分布點,屬於東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內涵。推測劉茂源博士當初可能是過經此處,僅拍照留作記錄。
番仔田阿立祖夜祭
番仔田阿立祖夜祭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位於現今臺南市官田區,隆本里與隆田里舊稱番子田,臺南縣志載云:「番子田:係西拉雅麻豆社所徙之地。」
傳統布袋戲偶頭-嫺旦
傳統布袋戲偶頭-嫺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木胚(偶骨)為齊眉旦,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出自偶頭雕刻師江加走,約為清末-民國50年間雕刻製作。臺灣彰化徐析森重新上土底、彩繪層及梳頭。脖子背後有花園頭原本的粉底痕跡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
國立臺灣博物館
中國泉州彫刻師常以樟木製作。
田都元帥傀儡修復
田都元帥傀儡修復
國立臺灣博物館
金光布袋戲偶人-小生
金光布袋戲偶人-小生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本地獨創之電視偶活動機關。
傳統布袋戲偶頭-惡和尚
傳統布袋戲偶頭-惡和尚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土黏香壓模製成的偶頭,從臉部破損區域可看出材質與結構。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木胚)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木胚)
國立臺灣博物館
洗掉彩繪的木胚偶頭。
西田社戲偶整理照
西田社戲偶整理照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1995年6月西田社戲偶整理情形
西田社戲偶整理照
西田社戲偶整理照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1995年6月西田社戲偶整理情形
傳統布袋戲偶頭-紅猴
傳統布袋戲偶頭-紅猴
國立臺灣博物館
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約於民國60年至90年間製作
西田社會訊第二期 1987年 李天祿「阿公」每週一至會館作劇本錄存工作
西田社會訊第二期 1987年 李天祿「阿公」每週一至會館作劇本錄存工作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李天祿為西田社作劇本錄存工作(西田社會訊第二期 1987年)
《路》工作照
《路》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來賓參訪,左起:導演李行、助理製片喻可象、攝影機廠商、中影人員張桓。 講述父子關係的《路》,由李行執導、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1967年12月在台上映。
《路》工作照
《路》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與參訪來賓合影,左起:監製胡健中(時任中影董事長)、黃季陸、導演李行。 講述父子關係的《路》,由李行執導、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1967年12月在台上映。
《路》工作照
《路》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探班合影,導演李行(右)與王天林(左)。 講述父子關係的《路》,由李行執導、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1967年12月在台上映。
《路》勘景照
《路》勘景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李行導演獨照。 講述父子關係的《路》,由李行執導、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1967年12月在台上映。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外景拍攝時引來民眾圍觀,細細的封鎖線前是導演李行(前排左1)及攝製組。 李行代表作品之一的《汪洋中的一條船》,是根據鄭豐喜自傳小說改編,1978年7月在台上映,創下該年度國片賣座紀錄,並囊括第15屆金馬獎六項大獎。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高校場景,右起:導演李行、─、─、─。 李行代表作品之一的《汪洋中的一條船》,是根據鄭豐喜自傳小說改編,1978年7月在台上映,創下該年度國片賣座紀錄,並囊括第15屆金馬獎六項大獎。
《原鄉人》現場工作照
《原鄉人》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外景拍攝,俯拍工作人員分布在小山上。 講述鍾理和與妻子鍾台妹生平故事的《原鄉人》,由大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李行執導,1980年8月在台灣上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