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0843個藏品
《原鄉人》現場工作照
《原鄉人》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內景拍攝,導演李行(前排右,著格子上衣)導戲中。 講述鍾理和與妻子鍾台妹生平故事的《原鄉人》,由大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李行執導,1980年8月在台灣上映。
《原鄉人》現場工作照
《原鄉人》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韓國外景拍攝,導演李行獨照。 講述鍾理和與妻子鍾台妹生平故事的《原鄉人》,由大眾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李行執導,1980年8月在台灣上映。
李行與鍾台妹合影
李行與鍾台妹合影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導演李行(右)和鍾台妹(左)合影。
《海鷗飛處》現場工作照
《海鷗飛處》現場工作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新加坡外景拍攝,李行導演。 根據瓊瑤的小說改編,李行執導,由馬氏影業(香港)公司出品的《海鷗飛處》,於1974年6月在台上映。
西營盤小學 Sai Ying Pun Primary School
西營盤小學 Sai Ying Pun Primary School
巴色差會使命21檔案館 Basel Mission/ Mission 21 Archives
夏山雲瀑
夏山雲瀑
國立歷史博物館
紙本水墨設色。此作表現夏日山中蒼翠氤氳,水氣瀰漫、山雨欲來之境。畫面採鳥瞰視點,趁墨彩未乾之際,以大量白色顏料溶入,營造出烟嵐雲霧飄浮於山林上空的奇景,不但具有意象迷離的浪漫氣氛,也有相當強的寫實效果。除水墨的暈濕流動外,畫面加以具象筆墨點景,寫出屋舍山石與小橋林瀑,全幅氣勢龐大,造境雄奇。
仙鶴
仙鶴
國立歷史博物館
林玉山(1907-2004),臺展三少年之一,1927年第一屆臺展以「水牛」、「大南門」入選,在臺灣畫壇建立起名聲。1951年在師大任教,是當時唯一能在師大任教的臺灣東洋畫家。此件為林玉山為魏清德七十大壽所作。兩隻仙鶴站立於海濱岩石上,身形寫實,形態生動,眼神靈動,羽毛細緻,水波筆法流暢,色彩典雅。
水殿暗香
水殿暗香
國立歷史博物館
紙本水墨設色。張大千畫荷獨步當代,唯手卷之表現較為少見,本幅堪稱代表。畫中由各個角度呈顯荷花的枝葉與樣態,花葉由右方起勢昇起下墜,再連續延伸上下起落,緊密後隨之疏放,節奏緊湊且富韻律感,猶如風舒雲卷,一氣呵成。其繪於1962年,於1986年由教育部撥交入藏。2013.08.16經公告指定為重要古物。
湖山攬勝
湖山攬勝
國立歷史博物館
黑白攝影,作品巧妙地運用山水畫的構圖方式在集錦作品上,從畫面最右邊的涼亭老翁遠眺層巒雲霧,到近景的奇石叢樹,左邊的孤舟,遠處的村落及湖邊倒影,呈現寧靜與世無爭。左上角有郎靜山親筆題:「湖山攬勝。乙亥春月百零五叟郎靜山集錦」十七字墨寶,後鈐印:「郎靜山印」。
鳳凰閣秋景寫生
鳳凰閣秋景寫生
國立歷史博物館
本幅是溥心畬位於北投山中的「鳳凰閣」旅館寫生作品。此畫設色,由淺至深,極為古雅。布局在唐寅的基礎上,另有新意:中段實而兩端虛。由右方起首的松石交錯,虛實互參,到中段松林,愈趨密實,極密處,見屋宇數簷,是藏亦是破。隨即山勢陡降,物象迅速沒入一片煙嵐之中。設計及勾畫都頗見膽識。
歡夏
歡夏
國立歷史博物館
木刻凸版油印彩色版畫,1983年為童玩系列四季作品之一。畫面下方男童與女童吹著蚱蜢造型草笛,斗笠丟至一旁,深藍的天空布滿白色的雨滴,上方有彩虹橫過,顯露兩人趁著雨天偷閒遊玩。整體風格十分卡通化,呈現一種有如兒童畫的趣味。顯示作者對臺灣人文風情和傳統民俗有著濃郁的情懷體認。
嵩壽
嵩壽
國立歷史博物館
紙本水墨設色。一參天松樹,松針茂密,結組呈球狀,松枝斜出展,畫面中央一藍色雀鳥棲於松枝上,鳥首轉向右上方,雙眼凝望,鳥羽色鮮,長尾下垂。全幅工寫並施,色調雅麗。
臨敦煌觀音大士像
臨敦煌觀音大士像
國立歷史博物館
用半透明的紙臨摹一尊在敦煌裡的觀音像,觀音站在蓮花座壇上,表情慈悲莊嚴,顏色豐富豔麗,極具藝術及文獻價值。
長沙窯文字執壺
長沙窯文字執壺
國立歷史博物館
黑釉褐花玉壺春瓶
黑釉褐花玉壺春瓶
國立歷史博物館
都蘭遺址
都蘭遺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都蘭遺址以巨型石棺、石壁遺存在地表而視為東部巨石文化的內涵及年代。2006年臺東縣政府已公告為「縣定遺址」,並將地表上的遺存分別設置石壁區和岩棺區,以便維護和保存。 ‧ 劉茂源博士留存的影像資料亦屬岩棺和石壁的拍攝。遺址現況大致上與當年所觀察的變化不大。
東河北II遺址
東河北II遺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茂源博士留存的資料中,僅發現有一張東河北II遺址的景觀照片。遺址位在馬武窟溪出海口附近,學者們以廢棄採石場做為遺址的分布點,屬於東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內涵。推測劉茂源博士當初可能是過經此處,僅拍照留作記錄。
番仔田阿立祖夜祭
番仔田阿立祖夜祭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位於現今臺南市官田區,隆本里與隆田里舊稱番子田,臺南縣志載云:「番子田:係西拉雅麻豆社所徙之地。」
傳統布袋戲偶頭-嫺旦
傳統布袋戲偶頭-嫺旦
國立臺灣博物館
木胚(偶骨)為齊眉旦,為中國泉州花園頭樣式,出自偶頭雕刻師江加走,約為清末-民國50年間雕刻製作。臺灣彰化徐析森重新上土底、彩繪層及梳頭。脖子背後有花園頭原本的粉底痕跡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
國立臺灣博物館
中國泉州彫刻師常以樟木製作。
田都元帥傀儡修復
田都元帥傀儡修復
國立臺灣博物館
金光布袋戲偶人-小生
金光布袋戲偶人-小生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本地獨創之電視偶活動機關。
傳統布袋戲偶頭-惡和尚
傳統布袋戲偶頭-惡和尚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土黏香壓模製成的偶頭,從臉部破損區域可看出材質與結構。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木胚)
傳統布袋戲偶頭-大花(木胚)
國立臺灣博物館
洗掉彩繪的木胚偶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