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33個藏品
彩陶片-雨農
彩陶片-雨農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石器(打製石器)-雨農
石器(打製石器)-雨農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芝山流水號 石0038
彩陶片-雨農
彩陶片-雨農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蟠龍燭臺
蟠龍燭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葉王(名麟趾,字王,1826-1887)為臺灣交趾陶工藝的第一代宗師,本對燭臺為葉王傳世之作,相傳為其送給岳父的祝壽之禮。
新津石函畫象十六
新津石函畫象十六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郭子儀拜壽缂畫
郭子儀拜壽缂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緙絲採「通經斷緯」,顏色相接處若不相連、有如刀鏤,因此又名「刻絲」;緙畫則是在緙絲上繪畫細節,製作上相對省工。本作描繪郭子儀夫婦高座廳堂,滿堂祝壽的子孫多當朝高官,庭外還有帶著珊瑚、聚寶盆等賀禮的訪客,以及喻意「太平有象」的馱瓶白象與「太師少師」的雙獅戲球,將祝壽的氣氛烘托得更加熱鬧歡騰。
隋王孝仙等壹萬人造龍藏寺碑記并陰及側
隋王孝仙等壹萬人造龍藏寺碑記并陰及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戲籠(書生籠)
戲籠(書生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筒身以六角孔編法編成,上蓋以壓二挑二斜紋編為主,此為內外雙層之竹籠,蓋子兩側附有鎖扣。在從前交通不便的年代,讀書人要旅居外地,搬運存放衣服、書籍時,就得要用到這種竹籠,故有人稱為「書生籠」或「童生籠」。
小面簾
小面簾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小面簾也有遮蔽的效果,跟交關屏隔成三道門,作為戲偶進退場的出入口。中間的小面簾繡有劇團名稱,左右兩邊的小面簾上,通常繡有「出將」「入相」,也有劇團以發源地或所在地來取代。
交關屏
交關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交關屏又稱「加冠屏」為兩塊鏤空的木雕,在表演中可以遮擋演師的臉,體現「賣聲、賣藝、不賣影」。演師可透過縫隙觀看戲偶動作是否美
屏風
屏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除了劇目屏以外,有時演出會增設大型屏風來遮蔽後臺範圍,屏風為獨立構造,一般視演出場地大小或重要性增設,本座戲臺搭配有八面屏風。
大圍
大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大圍」上繡有布袋劇團的團名,有的甚至還有住址跟電話,將「大圍」固定在底座架上,彩樓就搭設完成了。
戲籠(書生籠)
戲籠(書生籠)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本件為雙層竹編的「書生籠」,又可為「戲籠」或「童生籠」。此籠分為上下兩個部份,上部份為大口淺籠蓋,下部份為上下略收口、有深度的籠體。
小西園戲箱
小西園戲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本件戲箱原為小西園掌中劇團所有。分成上蓋、下底與中間四面,中間四面的右上角標有阿拉伯數字3,且四面的四邊皆以鐵片來鞏固與保護,而上蓋則以鐵片覆蓋。
三光窗
三光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彩樓上層窗戶區域,一般用來表示屋頂、高樓、懸崖…等任何高出地面的地方;演出時演師會利用三光窗使出「跳窗」絕技,將戲偶從臺前穿過三光窗拋至臺後,並從臺後接住戲偶後繼續演出,以詮釋戲偶的武功高強。
劇目屏
劇目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立地式的彩樓,在左右兩側可裝設小屏風,有的上面會設置小黑板,用來書寫當日演出的劇目,被稱為劇目屏。
走馬板
走馬板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戲偶演出的平臺,也是戲偶的地板,可以放置桌椅道具。The performance platform doubles as the puppet’s stage floor, where props like tables and chairs can be placed.
頭飾|pataliwcen;cuung
頭飾|pataliwcen;cuung
Aniw.Iku
日據時期南勢阿美女生跳舞時,頭冠配件為頭巾、蝴蝶結飾、額帶、髮簪、人造花、動物羽毛所組合。
布農族口簧琴
布農族口簧琴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布農族的口簧琴,男女皆可吹奏而無性別之限定。一般常用於自娛時獨奏或合奏之用,是他們生活娛樂與抒發情感的最佳工具。其形制以單簧,二簧為主。其中以單簧最為普遍,但不像泰雅族的口簧除單簧、二簧外,還有四簧、五簧般的複雜。
卑南族男子後敞褲
卑南族男子後敞褲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本件文物為成年男子下身服飾。穿戴方式係將綠色綁帶繞至腰部繫綁並結於腰後,兩褲片包覆雙腳將兩對綁帶繫綁於膝下小腿處及腳踝處。它以兩片長方形的紅色布片作為兩褲片,左右兩側貼縫黑底白色點狀紋印花布。兩片褲片以黑、藍、白、黃、綠、紫、粉紅色線繡出花紋,以多彩菱形紋為主要圖案。
阿美族女子長裙
阿美族女子長裙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阿美族分布地區範圍狹長,臺東與花蓮地區的阿美族服飾差異甚大,此件女裙為臺東樣式,各部落色彩、材質皆大致相同,僅有刺繡圖案略有不同,但皆施以彩色花朵圖案,而花蓮地區僅富里鄉豐南村吉拉米代(Cilamitay)部落之阿美族女子穿著此種長裙。女裙分為內裙及外裙,並無法單穿。
排灣族祈禱箱
排灣族祈禱箱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女巫師外出執行儀式時,身上必隨身佩戴,kaniputj / kanipi中文稱祈禱箱、巫術箱或稱占卜道具箱,為方形的容器,材質以木製為主,少數則以籐編為材。
雅美族陶偶
雅美族陶偶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捏製的人型陶偶,造型雖非精細僅有簡易的四肢及五官,但是卻能顯現出生動活潑及趣味。除了親子以外,動物、競賽、拼板舟新船下水祭典等,皆是捏製主題。達悟族(雅美族)以陶土捏製陶碗、陶器皿之餘,會將剩餘未使用完的陶土捏製成各式陶偶人像或是拼板舟的模型,之後再和原先預定製作的陶器皿一同燒製。
邵族女子服飾
邵族女子服飾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 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邵族女子服飾主要包含頭巾、有袖上衣、胸兜、腰裙、腰帶、膝褲及花草編成的頭冠,頭巾,過去是用黑棉布,現在則用紅布條或黑布條為底來做成額飾,上面縫上亮片和珍珠,在耳鬢還掛著小珠子流蘇,綁帶則繫在後腦。胸衣是連身長衣,具有裙子的功能,由兩片長度到膝蓋的長方形棉布製成,相互斜繫於左、右肩上,再繫上腰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