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48個藏品
楓港老調-阮來出世
楓港老調-阮來出世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楓港老調」是張日貴最擅長的曲調,也是一首由於其擅於演唱「楓港小調」之後,而巧妙的創作出來的曲調。因此,某種程度來說,「楓港老調」 可以說是張日貴所創作的新曲調。
思想起-歡迎貴賓
思想起-歡迎貴賓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以「思想起」曲調為基礎,由張碧英填入新創作的歌詞。張碧英在滿州民歌的退廣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民國68年「滿州鄉民謠推廣委員會」成立,張碧英與先生潘正行(原永港國小主任),致力於滿州民歌的傳習,敦請張日貴為總指導,帶著張日貴到各個村落教授滿州民歌。
十二生肖(四季春)
十二生肖(四季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歌者張日貴可以清楚的分辨「四季春」與「楓港小調」的差異性,從曲譜比較中可以看出「四季春」的旋律走向較為平緩,並不會在每段歌詞第三句的第六字提高五度使用假音演唱,相較於「楓港小調」,演唱時旋路起伏較大,呈現多音性的特色,全曲共有12段,第1至9節為基本旋律,其餘11段建構在此基礎上根據歌詞語韻的不同而
新絞竹排(四季春)
新絞竹排(四季春)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四季春」是指恆春四季如春,又稱為「恆春調」,歌詞中常常提及四季花草,普遍流行於車城鄉、恆春鎮及滿州鄉等地區,但是由恆春某些歌者常將「四季春」與「楓港小調」視為同一首曲調,常將兩者混為一談。基本上「四季春」旋律進行較為平緩,而「楓港小調」呈現曲調起伏較大的特色。
楓港小調-落山風來有時陣
楓港小調-落山風來有時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恆春人時常將「楓港小調」和「四季春」視為同一種曲調,但是滿州地區的歌者卻可以很清楚的分辨「楓港小調」和「四季春」。事實上,「楓港小調」是從「四季春」蛻變衍伸出的曲調。從曲譜中,我們可以發現「楓港小調」會在第三句歌詞中的第六個字提高五度並使用假聲演唱,但在「四季春」是不具有此特殊唱法。
乞雨歌
乞雨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排灣族傳統詞曲 天災人禍在傳統排灣社會發生時,女巫司是唯一有能力為族人化解困境的人。例如久旱不雨時, 族人會在MALADA的主持下舉行乞雨祭。女巫拿起包括茅穗、酒、曩袋等祭器, 一面揮動茅穗, 一面唱起這首MULIUDAN祈求天神普降甘霖,以紓解族人之困。
泰雅歌舞會
泰雅歌舞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泰雅族傳統詞曲
泰雅史詩
泰雅史詩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新竹縣尖石鄉田埔村泰雅族傳統詞曲
二部舞歌輪唱
二部舞歌輪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賽德克族傳統詞曲
孤獨之歌
孤獨之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屏東縣三地鄉三地排灣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排灣族人在山上工作感到孤寂傷心,或獨居而觸景生情時所唱的歌謠。歌詞的內容大都在自怨自嘆生活之苦,誰能了解其心中之寂寞。藉著這首歌,族人的心中之苦,得以透過一答一唱之間發抒出來。
古老的情歌
古老的情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仁愛鄉春陽村賽德克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相當久遠的情歌,由於歌詞艱深難懂,連老一輩的族人都無法逐字逐句的意了解其中的含意,只知道是一首過去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所唱的情歌。
美麗的女孩
美麗的女孩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南投縣仁愛鄉春陽村賽德克族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跳舞的舞曲,由四段不同的舞曲串聯而成。第一段是輪唱形式的傳統舞,第二段是與「驕傲的女子」完全一樣的舞曲。第三段是一種找人出來跳舞的遊戲歌,第四段是一首讚美同伴的舞曲。
幻境
幻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我的孩子在何方
我的孩子在何方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台東縣初鹿村卑南族傳統詞曲
飯盒歌
飯盒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拉阿魯哇族傳統詞曲
爬樹歌
爬樹歌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仁愛鄉傳統詞曲
母雞和公雞
母雞和公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仁愛鄉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仁愛鄉卓社群兒童所唱的童謠。歌詞是寓言式的童話,敘述媽媽叫小孩去提水,結果小孩發現水潭被母雞弄濁了,他好生懊惱。但在一旁的公雞卻告訴小孩,不要擔心,說著說著一躍而下。說也奇怪,潭水頓然清澈無比,小孩好高興把這現象告訴媽媽,媽媽卻冷冷地回答希望年年都如此。
孤兒怨
孤兒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這是南投巒社群人所唱的童謠。歌詞的內容在敘述一位被遺棄的孤兒,名叫alang,綽號叫「很會抽煙的蚱蜢」。他寄居在親戚家中,但是長輩們平時不讓他吃飯,只讓他吃lili(一種野菜,味甚苦)、喝芋頭莖湯而已。這位孤兒的玩伴,因此唱出了他的心聲,令人聞之鼻酸。
爸爸媽媽
爸爸媽媽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南投縣信義鄉傳統詞曲
公雞鬥老鷹
公雞鬥老鷹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台東縣海端鄉傳統詞曲 這也是一首單旋律的兒歌,歌詞在敘述一隻公雞為了保護母雞和小雞,免於遭受老鷹迫害,不惜拼命與老鷹纏鬥,最後把老鷹打敗了。目前在台東縣境內的郡社群和仁愛鄉的卓社群都知道這首兒歌。
採李記
採李記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台東縣海端鄉傳統詞曲 這首童謠在敘述有位小孩,有一天到李子園中遊玩,看見紅橙橙的李子,成熟後掉落滿地。好奇的他,滿心歡喜,想要去撿拾它,卻突然碰到了大蟒蛇,嚇得他落荒而逃。
玩竹槍
玩竹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台東縣海端鄉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反映布農孩提生活的童謠,內容在描述兒童們在竹林裡,他們利用箭竹做成竹槍,並且用樹子做成子彈。為了試驗它的功能試了又試,終於成功了,於是拿著它到處互相追擊。
找狐狸洞
找狐狸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布農族台東縣海端鄉傳統詞曲 這是一首描述童年生活片斷的童謠。在述說有位小孩,到野外抓蝴蝶,玩伴到齊後,大家又結夥去抓狐狸。找到了一個狐狸洞,大夥拿起竹子就往裏頭刺,狐狸終於被逮住了。
諷刺
諷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邵族傳統詞曲 這首名為arumiqan的“諷刺歌”,是一首四個動機所組成的曲調。從歌曲的音組織上來看,它並不是一首邵族歌謠的習慣音型與曲調語法,其動機卻與台灣客家歌謠當中的一首歌曲「十八摸」的前四個動機完全一樣。因此這首邵族歌謠,當時的創作背景是從何而來,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