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97960個藏品
香蕉絲製女子上衣
香蕉絲製女子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製作是環太平洋南島民族與其他民族因環境生態特有的傳統智慧。此件藏品是智利復活節島Rapa nui人的草裙(kakaka),整套分為上衣、下裙兩部分。主要以芭蕉莖製成,並以貝殼做為裝飾。Rapa nui人過去曾在日常生活中穿著香蕉絲草裙,後來因外來文化進入而中斷。
耳璫
耳璫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飾物。泰雅語:Mayung papak(男用耳飾)男性飾品。本物件是為耳飾之用。本物件主要包含貝殼、苧麻。其中中之一的苧麻繩是經過編織後,再繫於貝飾的短柱上。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扇形耳璫
扇形耳璫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Piku(耳飾)(女性飾品)此物件包含貝殼、藍色琉璃珠、銅鈕、銅片、苧麻。做工極細緻,主要做為耳飾。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32):
肚兜
肚兜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 1.賽考列克:Nabus pila 2.澤奧利:Biyax Pila 胸兜是泰雅族人服飾的一部分,男女皆有,此件為男性用。 此件以塑料鈕釦做為裝飾,應該是用來替代貝殼,此外,綁帶也是使用細緻的編織帶製成。
賽夏族矮人祭肩旗
賽夏族矮人祭肩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賽夏族矮人祭肩旗(祭帽) kilakil是矮人祭Pasta’ay連續三晚到天明的歌舞祭場中十分醒目的標誌。
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件織品使用傳統織作Lukus的技法,緯挑、夾織出『三民主義』等字樣,從織品上可看見當代政經環境對織布文化的影響與變遷。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印第安Navajo族沙畫
印第安Navajo族沙畫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美國印地安Navajo族小型彩色沙畫工藝品,共2件(及另一文物號09759)。 此藏品是以Navajo族沙畫為主題所作的紀念品,以彩色的細沙繪製Navajo族著名的神聖人物及幾何圖案,黏附於白色厚紙裱板上,並以木框裝裱便於欣賞擺飾。
印第安Navajo族沙畫
印第安Navajo族沙畫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美國印地安Navajo族小型彩色沙畫工藝品,共2件(及另一文物號09758)。 此藏品是以Navajo族沙畫為主題所作的紀念品,以彩色的細沙繪製Navajo族著名的神聖人物及幾何圖案,黏附於白色厚紙裱板上,並以木框裝裱便於欣賞擺飾。
男用長上衣
男用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Lukus Tuyuq (男性無袖長衣) 為男性之盛裝,平時不隨意穿著,於歲時祭儀、特別於新年祭Smatu/ Smyatu時才穿著。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17-318):
披肩(毛貨)
披肩(毛貨)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Toyax(女性披風)。也可做女性裙片。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23-324, 400):
風馬旗
風馬旗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以尼龍繩串白、黃、藍、綠、紅五色布旗,布旗上書藏文及印有飛馬圖。
無袖長上衣
無袖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長衣是賽夏族傳統長服中最基本的類型。早期的形式以無領、無袖為其特色,由未加任何剪裁的二片織布左右併合,直接縫製而成的方衣式長衣;無論男、女都穿著相同式樣。過去,賽夏族人日常工作時穿著麻布原色或素色的長衣;祭典時,則穿色彩鮮艷、紋樣華麗的長衣。
短上衣
短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無袖短上衣為祭典時加穿在長衣之上的禮衣,無領、無袖,與漢人背心的形式和穿法類似,因此也稱之為「背心」。樣式則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未加剪裁的方衣形式,一為小圓領剪裁,並在領口、袖口鑲邊;前者形式多見於早期。
熊鷹羽毛頭飾
熊鷹羽毛頭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熊鷹羽毛頭飾是由Taromak 居民從捕獲熊鷹的獵人親戚所獲贈之禮物、百合花人工花材,以及黃綠橘三色毛線製作而成。頭飾的製作是在聚落耆老林盈如女士和毛秋梅女士的指導,由目前就讀台東高中原住民技藝班的貴族親戚之後代林昇,親手製作完成。
男子披肩
男子披肩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卑南族以十字繡法裝飾在黑棉布上最為普遍,相當大部分為幾何圖形,最常見的是花草、菱形、三角以及四方紋等,而人形舞蹈紋則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顏色以紅、白、紫色為主。
短上衣
短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無袖短上衣為祭典時加穿在長衣之上的禮衣,無領、無袖,與漢人背心的形式和穿法類似,因此也稱之為「背心」。樣式則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未加剪裁的方衣形式,一為小圓領剪裁,並在領口、袖口鑲邊;前者形式多見於早期。
無袖長上衣
無袖長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長衣是賽夏族傳統長服中最基本的類型。早期的形式以無領、無袖為其特色,由未加任何剪裁的二片織布左右併合,直接縫製而成的方衣式長衣;無論男、女都穿著相同式樣。過去,賽夏族人日常工作時穿著麻布原色或素色的長衣;祭典時,則穿色彩鮮艷、紋樣華麗的長衣。
排灣族雙管口笛
排灣族雙管口笛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排灣族雙管口笛(paringed)存在於北排灣的Raval系統村落。雙管口笛的吹奏者原居住於三地門鄉大社村、德文村、賽嘉村。這個系統雙管口笛和單管口笛都稱為paringed,可是吹奏者的最大目標都是雙管口笛,認為比較有韻味。雙管口笛的竹管比較細,一管有五個指孔,另一管無孔,吹口有木塞。
香蕉絲製有袖上衣
香蕉絲製有袖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香蕉絲編織分布相當具區域性,從沖繩、台灣、菲律賓、印尼到太平洋諸島,而目前台灣僅存噶瑪蘭族仍保存此傳統技藝,因此相當重要,具特殊性與代表性。九年代隨著其族群正名運動,蕉絲織布變成其文化復振與創新經濟的主軸。族人就地取材,自香蕉樹的莖幹部份去肉皮,抽絲曬乾編製成布,再製成背袋和衣物。
五營頭:北營
五營頭:北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五營頭(首)」亦是依五營五色而設的小木偶頭像,一般都有頭無身(人首鎗身),講究者則著以布袋戲裝,通常一字排開,排列於五營旗的前方,亦有另置架插放者。
五營頭:西營
五營頭:西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五營頭(首)」亦是依五營五色而設的小木偶頭像,一般都有頭無身(人首鎗身),講究者則著以布袋戲裝,通常一字排開,排列於五營旗的前方,亦有另置架插放者。
神符:新南港天上聖母
神符:新南港天上聖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台灣一般傳統各地方廟宇要出巡繞境或出門進香又叫刈香,均會在繞境經過的地點或要前往進香的廟宇,貼上一張長方形、黃色或紅色的紙,就是所謂的「香條」。
香條:法華寺火德星君聖壽
香條:法華寺火德星君聖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印本。台灣一般傳統各地方廟宇要出巡繞境或出門進香又叫刈香,均會在繞境經過的地點或要前往進香的廟宇,貼上一張長方形、黃色或紅色的紙,就是所謂的「香條」。
五營頭:中營
五營頭:中營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五營頭(首)」亦是依五營五色而設的小木偶頭像,一般都有頭無身(人首鎗身),講究者則著以布袋戲裝,通常一字排開,排列於五營旗的前方,亦有另置架插放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