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1381個藏品
紅綠彩蝦紋盤
紅綠彩蝦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盤身以壓模製成胎體,因盤形橢圓如腰子而得名,胎色白,盤沿兩側短邊各有裝飾花角,寬平沿,淺弧腹,盤心平,圈足。盤底有製造商篆刻印「俊男」。此盤應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
彩釉龍紋湯匙
彩釉龍紋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這件龍紋湯匙以壓模製成胎體,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湯匙裡龍搭配祥雲的身體輪廓以印模蓋上色釉,再加上部分手繪,匙柄尾端帶一穿孔。「龍、祥雲紋」常見於臺灣早期陶瓷製湯匙裝飾,象徵龍鳳呈祥。
青花芒草雙鳥紋盤
青花芒草雙鳥紋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斜壁、下接圈足外斜內直。器內面以釉下青花裝飾河岸芒草與雙鳥紋,盤緣施褐釉,外器壁裝飾三組紋飾帶,近底處裝飾青花線圈紋。除圈足著地處外全器滿釉。根據胎釉特徵為日本有田窯製品,確切窯址待考。再者,年代為二十世紀前半葉或者戰後復古作品,待考。
紅釉蝦紋湯匙
紅釉蝦紋湯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這件蝦紋湯匙以壓模製成胎體,為臺灣早期鶯歌或北投地區大量生產的食器。湯匙裡紅蝦的身體輪廓以印模蓋上色釉,再加上部分手繪。「蝦紋」常見於臺灣早期陶瓷製湯匙裝飾,餐桌上有魚有蝦,象徵富裕,此外,蝦的腰呈鎧形,而又能自由彎曲,並有很大的跳動力,所以寓意時來運轉與順利。
彩繪印花花葉紋碗
彩繪印花花葉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940至1950年代鶯歌等地臺北窯場流行生產的釉下多彩瓷飯碗,諸多類型當中有一樣式乃是結合彩繪與印花裝飾技法者。敞口、弧壁、帶圈足碗,以模具成形,並於白色長石釉上裝飾彩釉之後,高溫燒成。圈足刮釉露胎。碗口緣上方裝飾一圈寬帶青色釉彩,外器壁下方裝飾一道青花線圈,皆為化學鈷料。
手繪彩釉荷花紋圓盤
手繪彩釉荷花紋圓盤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 本件圓盤圓唇侈口,弧壁下斂至圈足,圈足露胎。盤口有因使用產生的磨損。盤中圖案採用工筆畫法,主要紋飾為盛開的粉色荷花,襯有線條濃淡相宜、層次分明的葉片與含苞待放的花蕾,畫風輕快靈活。盤底有落款「□發出品」。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
素燒帶蓋雙繫陶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子母口,束頸,圓腹,平底,口緣處貼附雙繫耳。胎土呈紅橙色,摻雜粗砂粒,以拉坯成形,器腹拉坯弦紋明顯,全器素面無釉燒成(待目驗實物,內器壁是否帶釉),呈紅橙色。附有蓋子,器蓋平頂斜壁,蓋頂中央有小土條捏製的蓋紐。臺灣各地窯場如南投、苗栗等地皆有燒造。
青花褐彩富士山景紋碗
青花褐彩富士山景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腹下接圈足。倒三角形的碗式線條銳利,整體造型端正。內器壁素面無紋,外器壁以吹墨技法表現富士山景與波浪紋。器壁薄,白胎細緻,青花綠彩色澤鮮豔,除圈足著地處外滿釉。從胎釉與造型特徵判斷,本作品為二十世紀前半葉日本瀨戶窯製品。
褐釉四繫帶柄注壺
褐釉四繫帶柄注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盤形口,四繫,單柄,短流,口沿至肩部連接四繫,鼓腹下收,平底微凹,施醬釉,釉不及底,底部露胎。形似茶壺,但無蓋,盤口中間開有一小洞口,以倒進燻油,四繫耳與短柄形狀像梅花,又稱為「五梅」。五梅壺又稱「燻油壺」或「茶油壺」,為婦女梳妝時裝盛髮油或燻油之容器,早期它也是仕女結婚時必備的陪嫁品。
白瓷紅釉印花壽字紋花口碟
白瓷紅釉印花壽字紋花口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件小碟為模印成形的瓷製器皿,花形敞口,弧壁深腹,圈足露胎,外壁壓印有篦紋,圈足四周有放射狀紋路。口沿以金彩描邊,內壁於五瓣各以金彩繪三株結組而成的針葉紋。碟心以紅釉轉印草書「壽」字輪廓,內以紅釉填彩幾何紋路。此件壽字紋碟不同於傳統草書壽字紋樣的表現,更添有裝飾效果與趣味性。
淡藍釉飛鳥紋淡青碗
淡藍釉飛鳥紋淡青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敞口微侈,弧壁下接圈足,鏇坯壓模成形。內器面素面無紋,外器壁口沿部分飾以一道蓆紋,器腹主要紋飾為飛鳥紋與扇紋,並在旁邊淺浮雕印花葉紋,近底處一圈回紋帶。全器施以淡藍色透明釉,器口塗上一道較深的青釉,使色彩富於變化。除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滿釉。戰後初期臺灣鶯歌窯製品,當時流行的飯碗樣式。
紅綠彩繪花卉紋碟
紅綠彩繪花卉紋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花口碟,壓模成形,花口不明顯,內器面以紅綠彩描繪折枝花卉圖案。胎白細緻,圈足著地處外滿釉,推測為戰後初期臺灣北投窯製品。
彩繪果葉紋黃釉碗
彩繪果葉紋黃釉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戰後初期家庭常見之釉下多彩瓷碗。微侈口、弧壁、帶圈足碗。比起同時期其他常見之敞口、弧壁寬腹的帶圈足碗,器形較為清瘦小巧。以模具成形,圈足以外,全器滿釉,底足刮釉露胎處呈黃色。
吹繪鶴紋高杯
吹繪鶴紋高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器型屬於日治時期典型常見的高杯。器腹壁略厚,外形高而直立,腹壁高而直立,圈足相對較小。通體施釉,足心滿釉,圈壁平直,足尖鏇胚刮釉。胚體胎土潔白清脆,瓷化程度高,釉色透明,施釉均勻。
漆器茶杯
漆器茶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杯體為圓形,把在杯身側方,底有圈足,底部中央有「中華福州沈紹安德記」商標。木胎,外表髹以黑漆,緣口和內部塗有泥金。用來分裝茶壺中的茶水。
青花游聚樂文字紋大碗
青花游聚樂文字紋大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青花游聚樂文字紋大碗。日本大正昭和年代製品。胎體潔白青脆,高溫瓷器,施透明釉,略泛白,足心滿釉,研判是瀨戶燒。於二戰末期日本國實施統制經濟時期,曾見留有「品8」之統治編號的同形製品,顯見是瀨戶市品野地區大量製作的器物。
褐釉清酒杯
褐釉清酒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日治中後期日本瀨戶美濃窯系製品。器型屬於常見的清酒小盅(杯)。石膏模製,體小壁厚,折沿撇口,斜壁圓弧折腹,帶裝飾性圈足。杯外施褐色化學釉,內施銅版轉印紋飾,描繪日本栃木縣日光市東照宮著名的象徵物-眠貓,細工精緻可人,維妙維肖,宛如重現,下書「(日光)眠貓」。
青花綠彩印花直線紋福字碗
青花綠彩印花直線紋福字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弧腹下接圈足,採鏇坯壓模成形。口緣施以一道青色釉彩,內器心押印星形福字款,外器壁近口沿處依次裝飾六組青花綠彩直線梳紋、數道青花綠彩弦紋。除了圈足著地處之外,全器施罩白釉。從胎釉與造型特徵判斷,本作品為二十世紀前半葉臺灣北投窯製品。
彩瓷黃閃光釉鳳鳥花卉紋大碗
彩瓷黃閃光釉鳳鳥花卉紋大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色彩亮麗的大型深腹碗餐具,尺寸寬約18.8公分,高約8.4公分,是比較大型的湯碗,臺灣民間俗稱「碗公」。敞口、圓弧腹、帶圈足大碗,採模具成形,施罩白釉高溫燒製,再上黃閃光釉與多彩裝飾二次燒製而成。全器施釉,圈足刮釉露胎,胎色近白,外底心中心模製押印十瓣暗花紋。碗內面素面無紋,有使用痕。
青花粉紅彩茶杯
青花粉紅彩茶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北部北投鶯歌窯系製品。器型屬於日治時期常見的圓腹矮茶杯(日語「丸湯吞」),型體略高。器型腹體下部圓弧折腹,上部器壁直上,直口,帶矮圈足,足牆寬厚,足尖圓,石膏壓模製作。坯體粉白略帶黃褐灰色,火候略低,通體施釉,釉色透明泛白,品質差。杯身釉下青花畫繪葉紋,並以粉紅彩繪花卉。
彩瓷黃閃光釉團花紋碗
彩瓷黃閃光釉團花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色彩亮麗繽紛花園般的餐具飯碗。施罩白釉高溫燒製,再上黃閃光釉與多彩裝飾二次燒製而成。全器施釉,圈足刮釉露胎,胎白堅硬,沾黏窯沙,圈足略有缺損。碗內面素面無紋,多有縮釉。外器壁上緣與近底處施作兩道金邊裝飾,外器壁環繞碗身一周,裝飾三組團花紋圖案,均以印花手法多次轉印彩料而成。
幾何紋青花陶碗
幾何紋青花陶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微侈口,弧腹,圈足碗,內底心一道澀圈。環繞外器壁以青花裝飾等距離押印三組幾何紋,胎質偏灰色,底釉偏暗灰色,青花鈷料呈色偏灰青色。除圈足著地處與碗心澀圈以外,全器滿釉,圈足斷面略作三角形,外底心有一突起。十九世紀後半葉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南方有青花碗製品,大量生產普遍流傳,也普見於臺灣。
醬釉提樑注壺
醬釉提樑注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粗質的紅陶土為胎,全器光素,並未飾以龍紋。器腹為略扁的圓形,上部略寬,下部微縮,拉坯的痕跡明顯。流嘴底部呈袋狀,口部縮小,修成斜尖形,以利引水。提樑粗壯,以土條彎曲後黏貼上去,未加任何修飾,蓋面凹陷,中間有紐。器蓋上釉,較為少見。茶壺內外施以褐色釉藥,以免茶水滲漏。
青花天馬紋碗
青花天馬紋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直口微斂,弧腹,圈足。碗內底心繪飾海螺和海水紋,碗內器壁近口沿處裝飾一圈青花弦紋,外器壁青花簡筆描繪天馬紋與捲草紋。除圈足著地處無釉之外,其他部位滿釉。

頁面